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的形成,与他的童年记忆和自然情感以及音乐爱好有关.正是从自然主义情感出发,他重视向自然学习,强调反思文明的弊端,反思科学与艺术所导致的德性败坏.因此,重视自然主义与自由主义思想的结合,重视人性的德性完善,成了卢梭自然主义诗学或启蒙主义诗学的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2.
“真诚”问题在卢梭的思想中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他以“真诚”的名义所掀起的伦理学革命,对此后人类的知识探求、审美创作以及政治实践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通过对卢梭思想的全面梳理可以看到,“真诚”虽然是一个现代概念,却缘起于古代传统.为了捍卫“真诚”的价值,卢梭不惜向伪善宣战,并身体力行,用写作来展示自我的真诚.然而,他恰恰是在以一种“制造真诚”的方式展示了真诚的困境:自我认同的困难性以及这种认同对哲学话语与政治实践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深入探讨卢梭与真诚问题将对当代理论与现实问题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卢梭的公民理论与法律理论,对公民主权的不可让渡的强调,维护了自由与平等的公民社会理想.与此同时,他对公民意志实践表达的强调,严格区分了“公意”与“众意”的差别,进一步确立了公民权利与普遍幸福追求的合法意义.为了公民意志不被操纵,卢梭高度强调公民社会的法律尊严以及立法者的特别作用,并且相信,只有基于自由与平等的法律,公民才能真正实现民主社会的普遍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4.
托尼·哈里森是英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诗人.他把工人阶级的意识和语言注入诗歌中,并因此而独显其诗歌特色.他创作的<给约翰·济慈一个金橘>却是一首别具一格的诗.在这首诗中明显表露出的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的诗歌给他的影响:诗意的、感官的诗歌语言,诗意的想象,诗歌主题上对生命中矛盾的沉思及其忧郁的思想观.  相似文献   

5.
威尔逊作为美国文艺批评的知识分子左翼,新一代纽约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在文艺批评中表现出一定的理论倾向,而其批评主要是从美学、道德和社会学方面进行的实践批评。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主张文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其发展有着自主性。他的社会历史分析,包括政治研讨,绝不是唯政治型的批评,而是其"文学人生"带有诗情的政治反讽。他往往将历史事件融入其作品中,阐释其中的深刻内涵,并善于使用类比讽刺战争是人贪得无厌的表现。他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追求平等、自由方面的共同点,描述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巴贝夫对私有制的痛恨,这一点和卢梭主义较为一致。他还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和乌托邦的关系,尤其对圣西门的社会发展原理进行了深层分析和拓展。另外,他还指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机械的理论教条,而是根据发展的历史环境在不断修正中向前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方法论也需要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6.
伽达默尔对审美意识的批判已受到太多关注,鲜为人知的是,他对启蒙运动的批判是理解其本体论阐释学更有意义的部分.在他对启蒙运动的"笛卡尔基础"的批判基础上,本文深入地探讨了他对艺术的理解及其阐释理性观念之间的关系,并且与哈贝马斯等人的批评不同,本文认为伽达默尔的阐释学本质上不应在与启蒙事业严格对立的立场来解读.伽达默尔早期的对话观念本身最初因启蒙抱负而起,问题是伽达默尔最终没有持守这种抱负.他的传统观念因太过贴近描绘艺术体验的崇高忘我精神,而使得其阐释学牢牢嵌入一种启蒙承诺与反启蒙冲动的浪漫转向之间悬而未决的张力之中.  相似文献   

7.
从《红字》看霍桑的自我分裂与白日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儿.霍桑最重要的一部小说。作者认为,根据弗洛伊德的“白日梦”理论与创作家的“自我分裂”的观点,霍桑将自己精神生活中矛盾冲突的几个方面体现在丁梅斯德、海斯特和帕儿身上:丁梅斯德体现了作者的迷茫和彷徨;海斯特代表了一个思索的霍桑、一个叛逆的霍桑、一个无奈的霍桑;帕儿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人性和人类真诚情感的向往,是作者构建的一个属于自己,也属于大众的“白日梦”。  相似文献   

8.
从“三界革命”时代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梁启超对于文学功能的认识在不断做出调整.早期他将文学视作传播文明和改造“国民性”的有力工具,而随着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他又注意到文学在传承和发扬积极的“国民性”和“国性”中的特殊的文化功能,而这正是对其文学观中作为主导的启蒙向度的修正.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梁启超认识到情感与理性的均衡发展在现代文化中的重要性,他回归文学的审美属性,强调发挥文学的“情感教育”作用,这是其对文学革命中的启蒙主义的文学功能观的校正.目前学界对于梁启超文学功能观的发展线索及诸种促成因素的研究尚不充分.  相似文献   

9.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奠基者.他对中国古代关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老子哲学中,美是老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并将其与作为最高实体的"道"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对人性自然本真状态的理想追求.老子的美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抽象的思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整体性、含蓄性、自然性和柔弱性,这对以后美学的发展及现代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西不同的人性论预设,导致了不同的治国方略和制度路径.人性善或经验主义人性恶假设是人治和专制治理的理论基础;理性主义人性恶假设是法治的理论基础.人性善强调了道德自律的可能性,但缺乏预警机制,理性主义人性恶的不足在于过分强调人性中的阴暗,忽略了人的主动性.人性善或经验主义人性恶假设是人治和专制治理的理论基础;理性主义人性恶假设是法治的理论基础.人性善强调了道德自律的可能性,但缺乏预警机制,理性主义人性恶的不足在于过分强调人性中的阴暗,忽略了人的主动性.理想的治理结构应该是德治与法治的统一,其理论基础是理性与非理性,善与恶相统一的人性论假设.理想的治理结构应该是德治与法治的统一,其理论基础是理性与非理性,善与恶相统一的人性论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