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对外交通枢纽站客流交通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城市对外交通枢纽站客流需求 ,采用生成、分布、方式与经路选择 ,确定道路及公交网络的流量及交通工具需求数量 .为停车场规划、交通管理、内外交通衔接规划提供参考 .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CBD区域公交线路、公交换乘站点客流以及区域周边停车场的分布、居民出行目的及停车时间等因素的调查,分析淮安市中心商务区在公交换乘站点及停车场的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交通规划、交通设施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改善方法,并通过交通仿真进行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设计可以较好地解决中小城市居民进出城市中心商务区的交通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位于城市建成区受现状建(构)筑物或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的轨道站点交通衔接设施与交通组织问题,本文以厦门市集美学村站为例,通过分析站点周边制约因素,基于交通需求分析,提出优先考虑慢行交通、注重与普通公交换乘衔接、兼顾P+R换乘需求以及简化交通流线的交通设施布局和交通组织方案,以指导下一阶段设计和建设.可为城市建成区轨道站点周边交通设施布局和交通组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多方式换乘不仅决定了轨交线路服务范围,影响公交系统服务质量,同时影响沿线设施建设.针对上海11号线嘉定区内轨交站点多方式换乘现状进行客流调查,分析市域线客流特征、客流出行特征和多方式换乘的现状,以及轨道交通11号线多方式换乘存在的问题,为市域线轨交站多方式换乘设施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代位 《交通与运输》2021,37(2):74-78
为准确并快速分析城市公交客流特征,提供城市公交专项规划编制的基础数据资料,提出一种采用公交刷卡数据和GPS数据分析公交客流特征的方法。首先,全面总结公交客流数据处理方法和流程,包括客流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和公交运营特征;其次,针对实际可能出现的数据缺失情况和传统方法局限性,通过上车站点判断引入时间临近规则、下车站点判断设计了考虑出行链和站序约束的数据融合算法,改进上下车站点判断过程;最后,以三明市公交客流数据处理为例,该城市公交人均出行次数为2.5次,工作日形成4个高峰时段,得到具体的公交客流OD分布,计算部分线路断面客流量,并指导公交规划方案调整。  相似文献   

6.
换乘优惠政策被认为是能够有效提升公共交通系统吸引力的方法,提出基于换乘优惠数据和手机信令数据的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特征分析方法,以了解换乘优惠条件下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换乘特征。以苏州市为例,分析乘客换乘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并以实例分析城市外围轨道端点站和中心区站点换乘接驳、换乘服务范围的差异。研究表明,早高峰期间换乘客流更为集中,92%的轨道交通换乘常规公交客流等待时间在20 min以内;79%的常规公交换乘轨道交通乘车时间在20 min以内,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服务距离在5 km以内。城市外围站点换乘服务范围分散,换乘量与服务范围内用地开发强度和覆盖居住、工作人口数量有关;城市中心区轨道站点服务范围较为集中,换乘量主要与换乘站点公交供给有关。  相似文献   

7.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客流预测是先导。在分析青岛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结合轨道一期工程沿线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以及常规公交布局,对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客流进行预测分析。提出一期工程客流总量规模、站点乘降量和换乘量等客流指标。  相似文献   

8.
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吸引范围是保证轨道客流来源的重要基础,也是轨道客流客观预测及交通设施衔接合理规划的前提。从出行费用、时间及个人收入特征等要素的分析入手,基于广义出行费用一致性原则建立轨道交通站点客流的吸引范围模型,该模型考虑路网的实际结构。最后,将该模型运用到即将开通运营的南宁轨道1号线中,计算金湖广场站的客流吸引范围。  相似文献   

9.
针对近年来北京市缺乏具体统计数据反映公交服务范围不断增长的问题,突破以交通小区为分析单元的建模方式,以公交和地铁站点、站群为分析单元,建立了北京市公交模型。在建立了公交站群系统和公交网络系统的基础上,采用空间分析、数据融合等技术手段,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重组统合。以IC卡数据和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北京市公交出行OD矩阵,实现了公交网络客流模拟以及与市区交通模型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等多种功能,为北京市公交线网、站点的优化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运营优化时,需要对客流进行分析,其中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吸引范围属于关键性问题。考虑到不同用地性质的轨道交通站点承担的交通功能不同,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站点进行分类,建立基于聚集效应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吸引范围模型,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得到轨道交通站点对常规公交客流的合理和最大吸引时间,从而确定不同类型站点的客流吸引范围。  相似文献   

11.
对鹤沙航城站点周边的交通条件和换乘设施的客流运行状况进行调研分析,通过相似性质的轨道交通站点出行换乘特征研究,得出轨道交通配套停车设施的周转率和车辆的载客率等关键指标,总体预测轨道交通16号线鹤沙航城站点服务人口和上下客流;通过机动车、非机动车、公交和出租车等不同方式的换乘比例计算,得到高峰时段不同交通方式出行的车流量,结合周转率等指标,得出不同换乘交通设施的需求规模,为地铁站点周边接驳设施规划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随着轨道交通在我国城市中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在与常规公交协同发展的同时,势必与常规公交产生客流竞争。在分析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竞争与协同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对周边客流的合理吸引范围,并确定与之相衔接的常规公交线路的合理长度,从而提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配套模式,为优化、调整轨道交通沿线常规公交线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提升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衔接水平,弱化二者客流竞争,提出基于轨道公交一体化的常规公交线网优化调整方法。首先,计算轨道交通影响范围内既有公交线路重合度和客运量,并采用聚类分析法筛选出待调线路集,按照与中心区的相对位置将待调线路分为区内线、区外线、尽头线和过境线4类,分别提出不同类型线路的调整方法。然后,选择高峰期公交衔接客流强度大的轨道站点为接驳公交站,建立目标约束函数,以乘客出行时间最小为目标生成新增接驳公交线路。最后,借助TransCAD建模并通过SPSS进行聚类分析,对昆明轨道交通1, 2, 3号线影响范围内的既有公交线路进行调整并新增接驳公交线路。调整后的公交线网密度增加了0.21km/km2,站点500m覆盖率增加了3.2%,公交线路重复系数降低了0.08,结果表明此方法能有效缓解轨道和公交客流竞争,增强一体化网络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为满足高强度客流的集散需要,优化交通设施保障能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交通方式结构将以公共交通为主,保证地面公交、团体巴士、旅游包车等集约交通的优先度.因此,为满足世博停车设施需求,需在园区周边区域设置临时停车场予以解决.同时,需要结合停车场的功能定位制定完善的交通组织方案,保证客流安全、方便、高效地观展.在分析世博交通客流构成与停车需求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世博外围停车场的功能定位、规划原则、设计标准及交通组织等要素,并结合实例对上述各方面予以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5.
为满足高强度客流的集散需要,优化交通设施保障能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交通方式结构将以公共交通为主,保证地面公交、团体巴士、旅游包车等集约交通的优先度。因此,为满足世博停车设施需求,需在园区周边区域设置临时停车场予以解决。同时,需要结合停车场的功能定位制定完善的交通组织方案,保证客流安全、方便、高效地观展。在分析世博交通客流构成与停车需求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世博外围停车场的功能定位、规划原则、设计标准及交通组织等要素,并结合实例对上述各方面予以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6.
朱锦  洪锋  刘杰 《交通与运输》2020,36(1):88-91
轨道交通运营初期客运量与其沿线土地利用关系的研究对于后续轨道沿线用地布局和轨道客流的提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以宁波市为例,调查了轨道1号线和2号线50个站点的土地利用性质和土地开发强度,研究了轨道站点周边800m用地开发容积率和站点客流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手机信令手段获取轨道东门口站和大卿桥站的站点客流分布情况,统计分析了站点客流与用地性质和建筑开发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宁波轨道沿线用地开发率较低,平均容积率仅1.1;当站点周边平均容积率超过1.5,单位建筑面积日均进出站客流将呈现成倍增长。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土地资源愈发紧缺,传统独立用地公交首末站规划难以落地,通过新增开发或城市更新项目发展配建式公交首末站具有用地集约、紧密贴近客流等特点。为了完善配建式公交首末站的规划体系,设施设计要求与实施流程,研究了配建式公交首末站的规划与实施保障机制。首先,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场站规划方法,优化完善配建式公交首末站的规划体系与方法;其次,从规范配建式公交首末站的平面布局与完善候车设施等方面,规范配建式公交首末站的设施设计要求;最后,从规划编制、土地出让、报建审批与竣工验收等环节提出配建式公交首末站的实施机制建议,为配建式公交首末站的规划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轨道出行距离分布可以有效反映轨道线路出行空间分布情况、断面客流集聚程度。新建轨道交通系统的出行距离研究,对建设运营初期的轨道站点布局、轨道票价制定等工作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新建轨道交通城市(宁波)的轨道自动检票系统(AFC)采集到的客流数据,分析与比较新建轨道系统在不同时间(工作日和节假日)、不同类型(单线和换乘、市区和市域)、不同站点(首末站、换乘站和普通站)的出行距离特征,结果显示新建轨道系统在市区中长距离出行和市域长距离出行具有较大的优势。通过K-S检验方法,得到轨道出行距离分布可以用均值μ为2.0081、标准差σ2为0.756 3对数正态分布或者均值μ为2.052 9、标准差σ2为0.785 8的对数正态分布和均值μ为35.769 8、标准差σ2为4.189 9的正态分布组成的双峰分布表示。本文研究成果将对轨道交通系统的前期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内许多大城市都在建设或者规划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资料是项目的必要性论证、方案比选、确定系统规模、进行效益分析的基础,科学合理地预测客流已成为决策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及时总结城市自身的轨道交通成长规律和客流特征,有助于提高客流预测的准确性.本文根据广州已开通的八条轨道线运营资料,对轨道交通从单线向网络转变过程中的成长规律和客流特征进行分析.最后,从公交整体水平提升、换乘点接入、站点周边用地开发、以及轨道票价制定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为我国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为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当前常用的公交站场规模测算方法主要是基于人口规模预测公交车辆发展规模,进而根据规范标准及实际工程应用经验确定标准车所需公交站场用地面积,考虑的因素和指标过于单一、笼统,应用存在局限性。在中心城区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基于轨道交通站点公交集散客流量规模,考虑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既有衔接的公交设施(既有公交首末站、中途站)的配置及运营容纳能力,根据公交运营相关统计指标及现有的相关规范标准,提出轨道交通站点配套公交首末站规模测算的技术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广州市轨道交通11号线衔接规划的实践中,为同类规划研究和方案设计提供示范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