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人机工程学角度出发,针对驾驶座椅选择、驾驶空间设计与驾驶视野校核等方面的几何适配性问题展开讨论,明确了CRH系列动车组司机室人机几何适配性设计所遵循的标准.得到的结论可用于CRH动车组司机室几何适配性设计中,为贯彻UIC 651的相关规范提供方法保障.  相似文献   

2.
轻轨车辆驾驶座椅的舒适程度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人机工程学原理出发来考虑,一个性能良好的驾驶座椅应符合下述基本要求:①为驾驶员提供一个舒适而稳定的坐姿;②驾驶位置应有良好的视野,保证驾驶员能安全而有效地完成各项操纵作业;③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研究人机工程学在公交车驾驶室设计中的应用,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对驾驶室作业空间设计、座椅设计、人机界面设计等进行研究,以期达到使公交车司机驾驶更加舒适、安全、降低疲劳的效果,相关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公交车的人性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1989年8月1日 一汽奥迪100 1988年5月,长春一汽与大众汽车签署引进奥迪100轿车及技术转让协议。3个月后图纸资料发到长春,一汽3万辆轿车先导厂的设备已开始安装。1989年8月1日,第一辆CKD组装的奥迪100轿车在二轿厂装配线下线,当年即组装了391辆。  相似文献   

5.
《家用汽车》2013,(6):43-43
奥迪TT ultra quattro概念车经过一系列的减重措施。使得整备质量只有1111kg左右.比现款车型轻300kg左右。包括尾部、B柱和车顶等部位都使用了大量的碳纤维材料,后挡板采用更轻的铝制材料。甚至车内座椅也换成了奥迪R8GT的筒状运动座椅.相比之前减轻722kg。  相似文献   

6.
欧洲汽车明的发展,的确值得称道,作为现代汽车的鼻祖,欧洲已成为世界最有品位和个性汽车的生产中心。劳斯莱斯、奔驰、宝马、奥迪,无不用其心智展现欧洲轿车韵味及风雅。德国的汽车设计。是卓尔不群气质的代名词,引领着世界最先进的设计思路。最迷人的是,这些坐骑的驾驶备,与  相似文献   

7.
耗子  Eric 《家用汽车》2010,(6):62-81
嘴里念叨着开宝马,坐奔驰,但有多少人却打开了奥迪的车门。理由何在?夹缝中的生存之道就是攻防兼备,操控与舒适完美结合,这也逐渐成为了奥迪的一大特色。更何况奥迪比其它车企更懂中国,哪怕是一款紧凑的运动型轿车都能加长,全新的A4L带给我们太多新意!  相似文献   

8.
建立某轿车带挡风玻璃白车身和驾驶员座椅有限元模型,对座椅进行模态分析,对比座椅约束模态和安装模态的差别,并通过模态试验验证其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针对未达到目标值的座椅模态,通过改进座椅连接、结构、板件厚度等步骤进行优化。在板厚优化前引入模态应变能分析法,减少模态灵敏度分析量,提高优化效率。优化后座椅1~2阶模态分别提升1.4 Hz和4.35 Hz,达到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9.
针对智能车人机共融驾驶系统中人和自主驾驶系统的驾驶权连续动态分配问题,尤其是因建模误差导致的权重分配方法适应性低的难题,提出了基于强化学习的人机共融转向驾驶决策方法;考虑驾驶人的转向特性,搭建了基于双点预瞄的驾驶人模型,并采用预测控制理论建立了智能车自主转向控制模型,构建了智能车人机同时在环的转向控制框架;基于Actor-Critic强化学习架构,设计了用于人机驾驶权分配的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DDPG)智能体,以曲率契合度、跟踪精确性和乘坐舒适性为目标,提出了基于模型的收益函数;构建了人机共融驾驶权分配强化学习框架,包含驾驶人模型、自主转向模型、驾驶权分配智能体以及收益函数;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招募了8位驾驶人开展共计48人次的模拟驾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曲率适应性验证中,人机共融-DDPG方法优于人工驾驶和人机共融-Fuzzy方法,跟踪性平均提升70.69%、39.67%,舒适性平均提升18.34%、7.55%;在速度适应性验证中,车速为40、60和80 km·h-1条件下,驾驶人权重大于0.5的时间占比分别为90.00%、85.76%、60.74%,且跟踪性相轨迹和舒适性相轨迹都能有效收敛。可见,提出的方法能够适应曲率和车速变化,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了跟踪性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10.
全新奥迪A4L已经诞生,满是震撼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躁动不安的“心”。无论是2.0TFSI还是3.2FSI,其低转速高扭矩的输出表现都可以将推背感延续至你心惊肉跳。相对于上一代奥迪A4的小身材,全新奥迪A4L将驾驶乐趣与乘坐舒适性相融合,宛如乐曲转入了变奏小节,给整套曲目带来了新的惊喜与高潮。  相似文献   

11.
数字汽车     
奥迪一季度销售24141辆3月份,国产奥迪A4的销量突破5万辆;4月初,国产奥迪A6L又迎来了第10万辆轿车的下线,双双创下了国产高档车的产销记录。在一季度里,一汽一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取得了创记录的销量24141辆,同比增长27%。  相似文献   

12.
高速列车座椅舒适度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升高速列车乘坐舒适性,对CRH2犁高速列车座椅舒适度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中国人体数据、座椅设计理论和人机工程学,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了影响座椅舒适度的因素.提出了适合中国人体的座椅尺寸:靠背倾度100°~120°,椅背宽度不大于415 mm,椅背高度不低于729 mmm,头靠应距离座椅面?骀 700~859 mm.  相似文献   

13.
耗子 《家用汽车》2009,(9):10-11
虽然我来自东风Honda,没有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的张扬,但我源于讴歌的血统,依然追求高端运动型轿车的驾乘乐趣。  相似文献   

14.
该文利用MADYMO进行座椅参考点R点坐标的预测,并分析了不同百分位假人模型的体压分布情况;针对50百分位的多体假人模型,通过调整座椅泡沫的刚度,探寻50百分位多体假人模型最理想的体压分布图,研究结果可作为轿车座椅设计、座椅舒适性评价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奥迪A6轿车装备了具有电子差速锁系统的制动防抱死系统(ABS+EDS),并配套使用了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ABS在汽车进行制动时防止车轮抱死,EDS借助电子控制对空转驱动轮进行制动,ASR在加速时通过降低发动机功率防止驱动轮打滑并在各种车速范围内起作用。介绍了奥迪A6轿车ABS/ASR的自诊断功能、安全措施、故障诊断原则及至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耗子 《家用汽车》2010,(8):64-69
在我的印象中,国内最早打造旅行轿车概念的车型是桑塔纳,人们习惯称之为“大屁股”。旅行轿车在欧洲国家备受推崇,但在国人眼中仍然是个较为陌生的事物。作为首个正式将旅行轿车引进国内市场的豪华车品牌,梅赛德斯-奔驰C级旅行轿车开创了兼顾日常驾驶和假期长途旅行的全新细分市场。  相似文献   

17.
嘴里念叨着开宝马,坐奔驰,但有多少人却打开了奥迪的车门。理由何在?夹缝中的生存之道就是攻防兼备,操控与舒适完美结合,这也逐渐成为了奥迪的一大特色。更何况奥迪比其它车企更懂中国,哪怕是一款紧凑的运动型轿车都能加长,全新的A4L带给我们太多新意!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驾驶特性的识别方法、驾驶人接管能力评估的进展、驾驶特性在智能汽车领域中的应用;将驾驶人状态监测划分为驾驶人疲劳监测、分心监测和不良驾驶行为监测,总结了驾驶人状态监测研究的目标、方法、精确度、判断标准以及优缺点;对比了驾驶人疲劳监测中不同检测信号之间的差异;评析了基于模糊识别和隐马尔可夫模型的驾驶人意图识别与预测方法;梳理了驾驶风格分类与辨识的主要步骤、典型辨识方法的特点;分析了驾驶人接管能力的影响因素与评判标准;阐述了驾驶特性用于开发用户接受度高和人机交互性能好的辅助驾驶系统的主要方式;概括了在人机共驾协同控制中考虑驾驶特性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种传感器信号融合的驾驶人状态监测可有效避免基于单一传感器信号的弊端,提高了检测精度,减少了误警报;将传统预测模型与混合智能学习相融合的方法能够为驾驶意图在线识别与预测提供解决方案;应该重点研究复杂工况下的驾驶特性辨识;驾驶人接管能力的研究有待理论化和系统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开发基于驾驶特性的集成辅助驾驶技术、实现多种典型路况下驾驶人与辅助驾驶系统进行意图和控制策略的交互;将个性化驾驶人的驾驶特性融入共驾系数的设计中,从而提高人机共驾系统的个性化、智能化水平和环境适应性能。   相似文献   

19.
为了降低高速列车舒适度调查的成本,避免进行大量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对高速列车座椅静态舒适度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 首先,通过确定高速列车座椅舒适度评价指标和指标权重,获得座椅舒适度计算方法;其次,利用BP神经网络构建以高速列车座椅8项人机几何参数为输入、以座椅舒适度评价为输出的座椅静态舒适度评价模型;最后,进行实例研究,对构建的神经网络评价模型进行训练和验证,并对神经网络进行权值和阈值的提取,构建神经网络的数学表达公式. 研究结果表明:当神经网络为1个隐含层、13个节点时,训练达到误差均值2.13 × 10?3、均方误差6.091 × 10?6的理想效果,且不存在过拟合现象;利用CHR2的一、二等座椅人机几何参数测量数据及对应舒适度评价对该网络进行验证,验证显示一等座的神经网络预测值跟实际评价值误差为3.07%,二等座评价误差为1.42%,该网络模型预测精度较高,且优于多元回归模型预测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地铁车辆内装设计人机工程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国外地铁车辆内装设计经验,提出我国地铁车辆内装设计中座椅和扶手设计尺寸的选取原则,并建立地铁车辆内装模型,应用人机工程学计算机仿真软件,对设计的车辆座椅和扶手进行了模拟分析,验证了选取原则的有效性,确定了其设计尺寸的合理范围,为今后我国地铁车辆的内装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