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提出了桥梁承载力演变理论,并将该理论概括为4个阶段:承载力耗散阶段、承载力衰变阶段、承载力溃损阶段和承载力提升阶段;对各阶段的科学定义、性态特征、影响因素、效应度量、构模体系及量化分析作了概化,可为已成桥的技术评价和改造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与应用借鉴.  相似文献   

2.
引入了交通环境容量和交通环境承载力概念,相应建立了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模型,包括交通尾气承载力(APC)模型,交通噪声承载力(TNC)模型,并分析了传统城市交通规划的不足,构建了基于交通环境承载力(TECC)的城市交通规划理论框架,从交通环境角度修正传统城市交通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3.
桥梁承载力演变理论及其应用技术梗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桥梁承载力演变理论,并将该理论概括为4个阶段:承载力耗散阶段、承载力衰变阶段、承载力溃损阶段和承载力提升阶段;对各阶段的科学定义、性态特征、影响因素、效应度量、构模体系及量化分析作了概化,可为已成桥的技术评价和改造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与应用借鉴。  相似文献   

4.
辽南海积软土地基承载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参数的研究是岩土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以营口地区软土为研究对象,论述了该地区软土的工程地质特点,讨论了地基承载力确定的一般方法及影响地基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静力触探试验和螺旋板载荷试验的结果,结合理论分析建立了承载力特征值与其它指标的相关关系,结合传统理论公式进而建立了营口地区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5.
基于高速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区桥梁施工实践,分析了湿陷性黄土桩基侧向负摩阻力与桩侧阻力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提出了桥梁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和桩身强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在桥梁承台和桩基土壤内设置监测点,对桩基承载力与土壤含水量进行监测,收集和整理监测数据,绘制监测曲线,说明桩基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对多功能混凝土空心砌块砌体轴心受压和偏心受压承载力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多功能混凝土空心砌块砌体内偏心受压承载力较砖砌体和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偏心受压承载力要高;利用规范中的计算公式计算多功能混凝土空心砌块砌体的轴心受压和偏心受压承载力,其计算结果偏于保守。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苏通大桥16根试桩的承载力自平衡测试,介绍了自平衡法静载试验的原理和方法.并根据测试结果,分析了影响桩基承载力的控制因素,比较了压浆前后承载力的变化情况,提出了有效的措施.为基础的优化设计和后续施工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基桩极限承载力、侧阻力及端阻力试计比(试验值和计算值的比)的分布特征,讨论了侧阻力和端阻力对总承载力的影响情况,并建立了相应的基桩承载力功能函数。以灌注桩和打入桩为例,分析表明:钻孔灌注桩的极限承载力试计比集中分布在0.75~1.45,且大都在1.0以上;打入桩的极限承载力试计比大都分布在0.8~1.5,并大于钻孔灌注桩的极限承载力试计比。另外,对于钻孔灌注桩,端阻力的可靠性水平比侧阻力高;对于打入桩,侧阻力的可靠性水平比端阻力高。提出的方法可为桩基设计规范修订和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公路工程特点,对建筑部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宽度修正、相对变形修正和刚柔修正,提出了符合公路地基特点的黄土地区公路地基承载力设计值.从而确定出黄土地区公路地基承载力验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黄土地区公路地基承载力验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公路工程特点,对建筑部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宽度修正、相对变形修正和刚柔修正,提出了符合公路地基特点的黄土地区公路地基承载力设计值.从而确定出黄土地区公路地基承载力验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岩层中抗拔桩的承载力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模型试验结果和对岩层中抗拔桩破坏模式的分析,通过研究已有的计算公式,提出了改进的计算岩层中抗拔桩承载力的公式和计算参数的确定方法,然后用模型试验的结果对计算公式进行了检验并用其预测了泸州长江二桥现场抗拔桩的极限抗拔承载力。  相似文献   

12.
桩极限承载力的统计及其可靠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78根钻孔桩和128根打入桩的承载力和端阻及侧阻的归-化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比较发现,其分布宜采用对数正态分布,另外分别对钻孔桩和打入桩的整体可靠指标用校准法进行了计算,得到了其可靠指标分别为4.11和4.56,打入桩略高于钻孔桩。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钢管复合桩的承载性能,进行了剪力环、泥皮和防腐涂层共同作用下的钢管复合桩和钢筋混凝土桩室内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试件的荷载-变形曲线、钢管变形等参数,并采用分解分析法对钢管复合桩的套箍效应进行了分析.试验及计算结果表明,钢管复合桩承载性能较钢筋混凝土桩显著提高,套箍效应使得钢管复合桩承载力较空钢管和钢筋混凝土桩承载之和提高9.8%,混凝土抗剪强度提高了1.2倍;钢管对核心混凝土产生的紧箍作用沿界面长度增大,且随荷载的增加而增大;在防腐涂层、泥皮和剪力环(间距90 cm)共同作用下,钢管套箍效应带来的混凝土紧箍力最大值可达2.32 MPa;规范ACI (2005)适合于泥皮、防腐涂层和剪力环共同作用时钢管复合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   相似文献   

14.
运用蒙特卡罗法,并结合工程实例,对抗拔桩可靠度指标进行分析.计算表明:考虑场地承载力不定性较未考虑时桩更趋于安全,不考虑场地承载力不定性时可靠度指标对计算模式和桩侧摩阻力折减系数的均值和变异系数均敏感,荷载变异系数对可靠度指标有较大影响.此外,得出可靠度指标较安全系数更能符合抗拔桩的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15.
昔格达岩层属于极软岩类,现行各规范对极软岩中的桩基未有明确完整的计算方法,这给在昔格达岩层中桩基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分析了现行桩基承载力各种计算方法的特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考虑昔格达岩层中灌注桩的承载特性,结合室内试验及该岩层中灌注桩的现场静载试验资料,提出了按土层中的摩擦桩来计算昔格达岩层中灌注桩承载力的计算模式,并得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通过验证,此计算方法可用于昔格达岩层中灌注桩承载力的计算.  相似文献   

16.
为使水平承载微型桩在工程中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通过现场静载试验和有限元数值分析,对微型桩的水平承载特性进行了研究。现场载荷试验对比了不同桩长、不同抗弯刚度微型桩的水平承载特性;数值分析探讨了桩径、桩身模量等主要因素对微型桩水平承载特性的影响。研究认为,通过合理选择微型桩桩长、桩径以及桩身插设钢管等措施,可以提高水平承载微型桩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某高速公路岩溶区桥梁桩基处治的具体工程实践,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从桩基竖向承载力、沉降计算及岩溶顶板抗冲切、抗剪切和抗弯安全性分析等方面对桩端注浆和不注浆两种处治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岩溶区桥梁桩基承载和变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桩端注浆处治方案可保证该桥梁桩基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湿陷性黄土地区刚-柔性桩复合地基的荷载传递机理, 开展了现场原型试验, 分析了桩身和桩间土的应力在不同荷载与深度下的变化规律; 通过与刚性单桩的对比, 总结了刚-柔性桩复合地基的桩土相互作用特点; 结合已有文献, 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地区刚-柔性桩复合地基与软土地区刚-柔性桩复合地基在力学表现上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 湿陷性黄土地区刚-柔性桩复合地基中柔性桩的主要作用是挤密桩间土, 消除其湿陷性, 试验场地处理后湿陷系数基本小于0.015;由于柔性桩的挤密作用, 桩间土的承载力得以充分发挥, 刚性桩的荷载传递能力得以增强; 软土地区柔性桩的荷载分担率一般大于桩间土, 由于黄土的承载力较高及柔性桩与桩间土的模量比小, 湿陷性黄土地区桩间土的荷载分担率稳定在26%左右, 远大于柔性桩的7%;复合地基中的刚性桩属于端承摩擦桩, 随着荷载增加, 刚性桩的荷载传递能力逐渐强化, 荷载分担率逐渐增加, 最终稳定在67%左右; 刚性桩荷载传递能力的增强并不利于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能力的充分发挥, 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对纯摩擦桩有效桩长的影响, 以及对端承摩擦桩桩端土体承载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综合分析目前国内外抗滑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以极限分析 中的上限方法按空间间题分析求得的抗滑桩的极限承载力及其与桩间距的关系,根 据目前抗滑桩设计中计算土体下滑力的方法,结合算例给出了单排抗滑桩最合理桩 间距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reports in-situ tension test and labortory model test for large-diameter,manually-digging anchorage piles in the 2nd Luzhou Changjiang Bridge.Tension behavior,uplift bearing capacity and influence of rock characteristics on bearing capacity are discussed.Proposes are presented with respect to issue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design of uplift pi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