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准确把握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生成规律,本文从客流成长性视角探究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与站点周边建成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以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为研究案例,通过人口及就业密度、土地利用、路网密度、出入口数量、介中心性等13个因子刻画建成环境,基于上海市地铁刷卡数据、人口及经济普查、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道路网络等多源异构数据,分别构建建成环境对轨道交通客流影响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 OLS)模型与极限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XGBoost)模型进行量化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XGBoost模型比OLS模型具有更好的模型表现。从影响贡献度来看,轨道交通站点建成初期,地铁站点出入口数量(21.9%),常住人口密度(15.9%),路网密度(9.8%)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的最重要建成环境因素。建成近期,商业设施用地(16.5%)、容积率(11.1%)和就业密度(8.5%)等用地类建成环境变量成为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的关键。建成远期,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水平取决于出入口...  相似文献   

2.
为构建安全、高效、便捷的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换乘系统,提升换乘效率与服务水平,以广义换乘时间为综合指标,深入分析影响广义换乘时间的物理性、费用性和时间性因素,构建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系统规划设计模型。基于乘客换乘满意度调查数据,标定相关换算系数,建立换乘系统规划设计标准,从量化角度评判换乘系统的优劣,为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换乘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以广州城市轨道交通为例,论证该标准在换乘系统规划设计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高成本性,站点布局的合理与否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效率、建设和运营费用及沿线土地开发利用等都将产生具大的影响。为此,在全面分析从站点设置的便利性以及地铁建成后与城市公共交通的协调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人口密度与地铁站点密度的曲线拟合,得到了很高的相关系数,得出了郑州市地铁1号线站点选址是合理的结论,为郑州市在对以后的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自行车与轨道交通接驳可以提高换乘效率,解决城市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城市轨道交通与自行车的换乘研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选取了杭州地铁3个典型站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与自行车接驳的行为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为城市轨道交通接驳自行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轨道交通站点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相互产生积极的影响,是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引入了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进而阐明轨道交通站点区域配套设施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促使轨道交通站点区域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化发展。以具体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刘园地铁站为例,在对站点周边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化衔接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针对TOD模式提出了多样化的土地利用策略,并分析地铁车站周边的接驳系统可达性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改善车站换乘状况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南昌市轨道交通1号线施工期间交通疏解为例,针对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施工期间普遍存在的交通问题,深入研究其施工影响区域、道路交通情况、施工方案的选取、多站点同时施工交通疏解方案的制订等,并进行全面分析评价,为解决城市轨道站点施工期间交通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黄勇  冯高乾  葛国钦 《城市交通》2023,(3):46-54+10
合理确定城市轨道交通与公共汽车换乘距离有利于提升公共交通换乘服务质量和一体化发展水平。运用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不同换乘距离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车耦合网络,分别从整体结构和个体结构层面建立分析指标体系,测度并描述耦合网络的运行效率和结构特征,为制定不同类型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公共汽车的适宜换乘距离提供量化标准。结果表明:网络整体换乘效率及城市轨道交通换乘骨干作用的提升程度随着换乘距离的增加越来越不明显。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环线以内以及城市外围组团中心片区内部的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车站的适宜换乘距离区间为50 m以内,其余一般性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为100 m以内。进而从车站调整、线路延长和线路新增三方面提出接驳性公共汽车站与线路的布局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陶涛  马丽 《城市公共交通》2018,(2):31-32,39
论述客流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吸引的影响要素,研究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阶段、建设阶段和运营阶段相对应的客流吸引方法,提出完善站点接驳配套工程、制定合理的票价政策、持续改善运营服务等具体措施,为城市轨道交通经营单位在不同时期制定客流吸引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轨道交通和BRT的兴起,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其中如何协调轨道交通与BRT线网规划成为城市交通规划的重点。本文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和BRT特性比较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与BRT线网规划协调的涵义、重要性和研究内容,并对两者线网规划协调方案评价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要处理好线网规划协调影响因素、不同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交通发展方式、面向城市公交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规划、建立有效的公共参与机制四点结论。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分类可以为TOD模式下不同站点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有效引导城市区域TOD开发的良性发展。提出了一种基于站点兴趣点(POI)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分类方法:区别于传统的步行接驳距离确定轨道站点空间影响范围,考虑共享单车对于轨道站点接驳范围的延伸,利用其出行大数据确定轨道站点空间影响范围;在此基础上,通过获取站点空间影响范围内的POI大数据,确定不同站点的各类POI比例、POI优势度和均匀度;进而,基于各站点的POI指标定量确定站点类型;最后,以天津轨道交通站点为例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备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场站的功能分类和规模标准的基础上,论述了城市公共交通场站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研究了不同类型公交场站的布局规划方法.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确定了快速公交系统中针对不同类型场站布局规划的基本方法,有助于我国城市一体化公共交通客运系统的设计、建设与实施.  相似文献   

12.
都市圈外围向心的通勤交通比例高、中心区交通压力大,因此都市圈通常采用以轨道交通为主的交通发展模式。首先结合伦敦、纽约、东京都市圈案例,分析轨道交通对都市圈空间形态的影响。结合广佛都市圈国家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低运量轨道交通4个层级轨道交通的发展,从枢纽规模与布局、网络一体化、运营管理与车站开发等方面提出存在的问题。指出分散布局的轨道交通枢纽与互联互通的轨道交通网络是适合都市圈的轨道交通发展策略。最后,针对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模式借鉴、城际铁路和轨道交通快线采用地下线路形式穿城、如何实现"四网合一"、枢纽空间的规划预留等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包括轨道交通、快速公交BRT、地面公交等多种模式,多种模式的整合优化对于发挥公交线网整体运输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方格型路网布局结构,提出理想的公交线网布局结构,将多等级公交线路与公交换乘枢纽结合,表现为主线、辅线和补充线的组织形式.该线网结构的关键设计参数包括公交主线间距、快线线路站距和交通分区大小.从出行者、运营企业和政府管理者角度出发,分别建立关键设计参数优化模型,在特定的城市交通背景条件下,利用数值试验方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给出不同出行距离条件下关键设计参数的建议值,其结果可以为大城市多模式公交线路整合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成都铁路枢纽客运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成都铁路枢纽客运系统为研究对象,作者讨论了客运专线引入枢纽对客运系统的影响,城市形态及其发展规划与铁路客运站选址的相互关系,铁路与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中其它运输方式的衔接方式、换乘关系及协调发展;提出了未来三十年成都铁路客运系统车站的分工布局、客货线路在枢纽内的走向及疏解原则,同时提出近期新成都站的建设方案以及市内各种交通运输系统与之协调共谋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一体化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构建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满足城市发展和旅客出行对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的需求,界定了客运轨道交通运输系统为包括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在内的广义系统,分析了传统铁路列车停站模式的弊病,提出了构建客运轨道交通系统的基本原则,即以人为本原则、整体效益最优原则和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原则,构建了一体化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根据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不同衔接形式,提出了替代兼用、共轨运输和枢纽换乘3种构建一体化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的基本模式.通过对传统模式的适应性、城市位置、铁路现状、铁路新建或延伸走向、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规划、技术条件、运输组织7个条件的判别,得出了适用于23种不同特性城市构建模式的选择结果,为一体化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对规划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几个影响换乘站综合换乘效率的问题:人流导向系统的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之间的衔接换乘;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合理接驳,总结如何合理有效地完善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设置,这对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大量、快速、公交化的优势,缓解和改善城市的交通压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运营优化时,需要对客流进行分析,其中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吸引范围属于关键性问题。考虑到不同用地性质的轨道交通站点承担的交通功能不同,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站点进行分类,建立基于聚集效应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吸引范围模型,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得到轨道交通站点对常规公交客流的合理和最大吸引时间,从而确定不同类型站点的客流吸引范围。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多种公共交通方式共存发展成为保证公交优先政策的基本前提,不仅需要大规模建设公交网络和场站设施体系,更要重视一体化的公交服务体系构建,以确保公交日常运营的高效化,为所有出行者提供具有吸引力并可以承受的公共交通服务.乘客满意度调查是得到使用者对公交服务感受和评价的最直接手段,为把握公交服务现状和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本文首先在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乘客满意度调查的关键因素;然后,从服务过程入手分析适用于我国城市多种公交方式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设计思路;最后,提出实施乘客满意度调查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铁路客运站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效率是衡量换乘组织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针对换乘效率评价建立包括通道人均面积、流线冲突率、平均换乘时间、引导标志清晰度和自动设施设置度六个指标的评价体系。以成都火车北站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统计资料计算指标值,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给出评价结果,分析影响换乘效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改进建议,为轨道交通换乘组织及换乘设施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综合客运枢纽与城市空间结构及功能布局的协调发展,首先基于中国城镇化进程及现行体制,指出综合客运枢纽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与城市未能有机融合、综合客运枢纽交通功能不健全等主要问题。结合综合交通发展趋势,提出未来综合客运枢纽将呈现普及化、综合化、规模化的发展特点。借鉴国外枢纽成功经验,提出以多元交通方式整合、枢纽与城市功能区融合、立体多层连廊连通整个区域为主要特征的枢纽区域概念,并分析了枢纽区域的主要功能。最后,从规划、建设、运营体制机制,法律法规调整等方面提出综合客运枢纽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