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文学到解放后的十七年文学,集体主义始终是左右作家创作的主导思想。不仅人物塑造要工农兵化,而且作家主体也需集体化,任何打有个体印痕的私人话语都在工农、人民等集体概念改造、消融下趋于式微,“谁在说话”、“说什么话”的政治立场成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2.
当代汉族作家跨族文学是以汉族作家跨地域行走、跨族群交往、跨文化体验为根基的文学表意实践。它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族群文化和地方性知识,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已有文学经验的新的写作方式与审美样态,表达了汉族作家对少数族群文化精神的"发现"与认同,显示了当代文学对人类行为及其文化的观照。这种特殊的文学写作为推动民族间的文化互动和保护文化多样性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审美批评是一切文学批评的基础,是其他文学批评显在或者潜在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外来理论既拓展了文学研究视野,也导致了文学评论中艺术分析和审美评价的匮乏,研究者以理论概念肢解研究对象,迎合各种理论预设的结论,我国文学理论界与文学研究界也因此在去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批评、去审美理性与审美理性批评等二元对立中不断摇摆。本文将梳理审美文学原理得以生成演变的学术史和学科史,分析从审美到审丑再到新审美主义的发展演进,揭示其所从出的历史文化语境与思想学术渊源,用辩证理性观在恢复传统美学的审美自主性和当代反审美主义的激进立场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从文学经典和大众文化研究中找到审美批评的共通之路,强化审美批评为“三大体系”建设提供纠偏机制的作用,为建构新的审美批评范式提供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4.
“真诚”问题在卢梭的思想中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他以“真诚”的名义所掀起的伦理学革命,对此后人类的知识探求、审美创作以及政治实践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通过对卢梭思想的全面梳理可以看到,“真诚”虽然是一个现代概念,却缘起于古代传统.为了捍卫“真诚”的价值,卢梭不惜向伪善宣战,并身体力行,用写作来展示自我的真诚.然而,他恰恰是在以一种“制造真诚”的方式展示了真诚的困境:自我认同的困难性以及这种认同对哲学话语与政治实践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深入探讨卢梭与真诚问题将对当代理论与现实问题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个人话语的设计上,贺麟提出儒者型的个人观。这是一种颇有新意、很有价值的现代个人观。从道德行为的角度看,儒者是“合理性”、“合时代”和“合人情”的现代个人。从道德理想的角度看,儒者是有使命感的个人。从自我观的角度看,儒者是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统一。从总体上说,贺麟把儒者看作“技术人”和“道德人”的结合体。这一个人观与犹太思想家索罗维齐克的个人观比较接近,索罗维齐克把个人看作“技术人”和“宗教人”的结合。这种“接近”至少说明贺麟的儒者型的个人观具有普世性意义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三界革命”时代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梁启超对于文学功能的认识在不断做出调整.早期他将文学视作传播文明和改造“国民性”的有力工具,而随着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他又注意到文学在传承和发扬积极的“国民性”和“国性”中的特殊的文化功能,而这正是对其文学观中作为主导的启蒙向度的修正.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梁启超认识到情感与理性的均衡发展在现代文化中的重要性,他回归文学的审美属性,强调发挥文学的“情感教育”作用,这是其对文学革命中的启蒙主义的文学功能观的校正.目前学界对于梁启超文学功能观的发展线索及诸种促成因素的研究尚不充分.  相似文献   

7.
反叛与超越:当代审美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审美文化,以推崇媚俗与感性狂欢、蔑视高雅与理性深度为其最显著的特征。昔日备受青睐的高雅文学正面临着“全面撤退”的尴尬。然而,伴随着生态危机的频频告急和人类生态意识的逐渐觉醒,生态文学正以一种清新和高雅的姿态迅速成长起来。它拒斥媚俗,重扬严肃、崇高的儒雅风范,积极倡导文学精神的回归;它超越感性,追求深度,叩问灵魂,探求诗意生存的理想之途。在当代审美文化的大背景下,生态文学正顽强地进行着反叛与超越的抗争。  相似文献   

8.
“天使与妖妇”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妇女形象批评”中的两种不真实的女性形象,这两种形象的实质是男性世界用以压制妇女的话语形式。女作家王晓玉的《紫藤花园》里的两个妇女形象恰好是“天使”与“妖妇”的鲜明对照,可见作者对男权意识的自觉不自觉地维护。  相似文献   

9.
如果我们更多的侧重于话语一词在文体上的意义的话,把小说的进步看成是小说话语不断嬗变发展的结果,也许并不为过。文学话语的每一次革命,都代表文学的某个阶段性的提升,比如我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对四言诗的替代,宋词对唐诗的更换,白话对文言的消融等,都是文学发展的标志。这里,我有意回避了对“文体”的直接使用,这是因为文体一词过于复杂,很容易让人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英国批评家罗杰·福勒在《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里对文体(即Style)的解释近乎风格,汉译者干脆把风格和文体并列在Style的下面,作为Style的中国注解,实际上风格和文体…  相似文献   

10.
英美文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课程,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是课程的主旨。本文试图用“审美距离”的理论作为指导,分析审美距离产生的原因和它自身具有的矛盾性,从而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地运用距离在文学作品中发现美,体验美。  相似文献   

11.
敦煌本"咒愿文"为民间婚礼仪式应用文,是婚礼仪式中来宾向新郎、新娘表达良好祝愿的祝词文本,属于民间口诵体文学,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语言通俗,读起来朗朗上口,语气流畅、连贯,有强烈的现场感。这种文体在传世本中很少见到,因此,有着填补我国文学文体学研究空白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应用语体中,有大量的模糊语词,与精确语词相比较,它有自身的特点,而了解这些特点将有助于我们在应用语体中正确有效地使用模糊语词。在应用语体中如何使用模糊语词方面,文章结合实例提出了几点注意事项,以期对应用语体写作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是中国新文学久负盛名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有个性、有影响的批评家,本文重点论述了沈从文的文学批评个性,这主要表现在他的印象主义批评范式,公正、坦诚的批评风度及批评文体的建构上。全文对沈从文的文学批评贡献给予了客观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通过历史考证和文本分析,对清末谴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进行了总体评价。观点是切中肯綮的,但对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论述尚不够充分。同时,鲁迅还对清末谴责小说中部分作品所体现出的特异性加以观照,在文学创作中用杂文和小说的形式诠释了文学史写作中的某些观点,锋芒直指社会现象,宣判了旧有制度解体的同时完成了对清末谴责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科技论文摘要和关键词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介绍了论文摘要的重要意义和分类 ,并着重介绍了摘要和关键词编写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  相似文献   

16.
茅盾擅长以经济视角创作小说。他为什么关注“经济”?他的小说怎样写“经济”细节?他的“经济”细节究竟写得如何?本文从“经济”视域进一步解读茅盾20世纪三十年代小说创作,认为茅盾细腻的“经济”描绘文字,正是他构建真实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厦的基石。茅盾缜密、精细的经济细节,逼真描绘了那一时代人们生活的挣扎,取得了极强的艺术效果,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思考空间,蕴含着深沉的理性意识和悲剧力量,而这正是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论述了高校网络图片编辑素养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高校网络图片编辑的素质困境,并从政治素质、思想教育素质、专业素质、审美情趣、文字功底等五方面提出了提升高校网络图片编辑素质的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文学作品中众多的儿童形象不仅以儿童审美意识为显性表层,使作品充满儿童情趣,也有许多成人的审美意识内化为隐含形态,引导、把握、提升了儿童的审美意识和品位,它所浸透的人文精神不仅给儿童,同样也给成年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19.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在2010年出版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中提出"文化唐"的概念。此概念与传统以朝代史划分文学史不同的是,以文学文化史作为贯穿文学史的核心。本文旨在阐明"文化唐"的概念,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学史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