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轨道交通》2011,(4):30-30
为了激发高校学生对未来交通的设想、增强环保意识,西门子于今年4月在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三所高校启动了“2030全面、绿色交通解决方案”校园创意大赛。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正在重塑全球的城市体系;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大陆城市体系空间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陆城市空间已经从1949年的3个城市集聚区发展到20个.尤其是“长三角+山东半岛+苏鲁皖边界”、“京津冀+中原+晋中”和“珠三角”三大地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城市连绵区趋势。  相似文献   

3.
由国务院参事室,德国交通、建设和城市发展部及北京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德"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高层研讨会于2012年9月28日在北京交通大学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基于国家层面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践,政企分开条件下铁路运营组织管理模式,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系统的衔接设  相似文献   

4.
经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批准,由北京交通大学承办,“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协办的“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首届博士生暑期学校将于2007年7月22日至8月4日在北京交通大学开班.[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2008年9月,在俄罗斯萨马拉市举行了第17届国际建筑院校毕业设计竞赛,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系选送的两份2008届毕业设计作品获奖.由韩林飞教授、陈鹭博士指导,郑胜蓝、周泽渥、欧阳煜、张旋、林奕凯、李小路、张雪江、胡彦8位同学完成的“快速经济发展与城市中心——郑州老城商业中心区城市设计”作品获得了一等奖;由张红红教授和李蕾老师指导,牟巧祯同学完成的“北京北站——火车站建筑设计”作品获得优秀奖.  相似文献   

6.
束昱  路姗  陈钢  李媛 《轨道交通》2010,(4):16-17
上海和保定已经列入我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第一批试点城市。规划建设“低碳城市“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基本国策相吻合。本文在认真分析探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有效路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探讨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对”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有效促进,结合笔者长期研究探索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理论方法与规划实践,提出”低碳城市”应优先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五种选择。  相似文献   

7.
近日,“北京交通大学‘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大连班)开学典礼”在大连公交集团金马快轨运营分公司举行。北京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硕士研究生导师蒋大明教授、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隋悦家等领导和49名学员出席了典礼。  相似文献   

8.
张顶立,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国家973计划《城市地下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理论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计划”项目“大型跨海隧道钻爆法修建核心技术研究,,负责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地下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常务理事,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隧道及地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相似文献   

9.
《轨道交通》2013,(1):43-43
2013年1月11日至12日,由北京交通大学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投资协会主办、CCDI悉地国际承办的“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的综合开发与规划一一第二届轨道交通综合开发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交通大学举行。校长、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副会长宁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邹德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施仲衡,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基础产业司巡视员李国勇,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中国投资协会秘书长张永贵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相似文献   

10.
淄博城市形态正由“十字型”组群结构向“网络多核、带状+葡萄串型”城市演进的关键时期.在城市发展作出调整之前,对城市生长与交通系统发展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在对淄博市发展历程及城市特性进行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城市空间结构拓展方向;其次,对淄博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交通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最后,从交通系统与城市生长的互动关系、交通影响分析及交通安宁等方面对淄博城市与交通系统协调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作者回顾了钱学森院士回国后在国防科工委创建中国的“两弹一星”的同时,在中国开创了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科.介绍了北京交通大学一批交通运输学科教师在深入学习钱老的学术思想和系统工程学术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运输科学与系统工程学科的融合,并于1989年提出了建立中国的“交通运输系统工程”新学科的设计.论文介绍了“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科开创2。多年来取得的12项重要成果.其中最重要的有3项:l.在北京交通大学建立了交通运输系统工程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学科点,开始培养中国第一批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研究生的进程;2.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术团队如何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的支持下,组建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3.在中国科协和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的支持下,创建了《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杂志论文高度评价了钱老回国对中国学科建设的深远影响,以及如何将交通运输学科与钱学森院士的学术思想紧密结合而创造了新学科——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科.  相似文献   

12.
由北京交通大学、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美国运输工程师学会(ITE)等主办的第七届中国交通高层论坛暨智能交通国际学术会议将于2011年10月在北京交通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论坛与研讨会两部分组成,拟出版中、英两个版本论文集.中文论文集将由人民交通出版社或北京交通大学出  相似文献   

13.
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于2008年1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建设,由北京交通大学牵头,联合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共同组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空间增长互动关系的论证,笔者认为运用TOD发展模式引导未来中国大城市空间增长朝着紧凑、集约形态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实际意义.波特兰城市空间”精明增长”实践中突出强调了公共交通对城市用地的引导作用,通过强化城市大运量轨道交通与用地有机结合、复合型用地形态的组合,在西区开发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章借鉴波特兰的城市空间增长实践,结合长春市的城市空间发展现状,分析认为长春市目前仍处于简单外延式空间扩展阶段,为实现城市空间理性发展,应确立以立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空间发展模式,同时应该完善微观规划设计并建立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和“轨道交通”已成为当前大城市发展的两大主题,应结合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城市布局结构、城市功能分布、城市开发空间的变化,完善轨道交通的网络层次、站点集聚、区域差别化、出行一体化,促进市域城乡的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庆祝北京交通大学建校109周年,于2005年9月17日-18日在北京交通大学科学会堂召开"2005北京·中国交通论坛".会议得到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杂志编辑部、<都市快轨交通>杂志社、北京交通大学基础产业研究中心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2月27日,交通7+1论坛第十三次会议在北京翠宫饭店如期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智能交通十年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会议由国务院参事、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石定寰主持。我国著名系统工程科学家于景元、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基础产业司司长王庆云、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国伍、北京交通管理局原副局长段里仁、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市民更加追求城市交通的多元化和高品质,江门城市尺度和山水条件适合慢行交通发展,按照慢行占全部交通半壁江山的目标,核心是增加慢行空间,确保路权.针对上下班、上下学、娱乐购物、休闲健身等慢行出行目的的不同,以及居民区、历史文化区、商业区、工业区等街区性质和道路条件的不同,提出“多元、优质、差异”慢行交通策略及措施.道路网络建设围绕“三个结合”,结合需求、结合绿道、结合公交;为打造优质慢行空间,提出“断面重整、路口改造、环境改善”三大策略;借鉴先进城市经验,提出“全面铺开,逐步加密”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建成环境对家庭小汽车拥有的影响,考虑交通小区间的空间相关性,分别基于0-1 邻接矩阵、共同边界邻接矩阵及质心空间距离矩阵构建了层次Bayesian 模型,并与不考虑空间相关性的模型结果进行了对比.基于长春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结果表明:交通小区间的空间相关性显著存在;以不考虑空间相关性的模型作为对比,基于公共边界邻接矩阵的层次Bayesian 模型拟合效果最优;在控制家庭层面社会经济变量后,居住密度、土地利用混合度、交叉口密度及公共交通站点密度均对家庭小汽车拥有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表明通过优化城市建成环境策略可有效抑制小汽车拥有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正2018年7月28~29日,第十届交通运输研究国际学术会议(ICTTS’2018)在北京交通大学红果园宾馆召开.由北京交通大学和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等单位发起的该系列会议始办于1998年.过去20年来,该会议分别在北京、桂林、昆明、大连、南宁、西安、长沙、绍兴等地举行.本届会议由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综合交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