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车辆自动变速器采用锁止型液力变矩器后,可以在某些工况下消除泵轮与涡轮之间的滑差,提高燃料经济性和传动效率。对车辆自动变速器锁止离合器的典型结构与工作原理、锁止点的选取、以及如何依据车速和发动机节气门开度等诸多参数共同控制液力变矩器锁止离合器的锁止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典型自动变速器锁止离合器的实际控制方法和档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对离合器的接合过程进行分析,找出了影响离合器接合性能的主要因素;从满足车辆的使用要求出发,确定了离合器的最佳接合规律;制定了基于模糊控制原理的控制策略,其中系统的输入分别为油门开度、离合器主从动盘转速差和离合器接合行程,系统输出为离合器接合速度;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汽车起步时离合器接合控制的仿真模型。仿真分析证明:该离合器接合控制策略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干式离合器在汽车传动过程中产生的热失效问题,研究了摩擦片的温度分布。基于干式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包括主从动部分、摩擦片压力和摩擦因数在内的离合器接合模型。结合轴向弹性作用元件特性和分离轴承与膜片弹簧接触面旋转而与分离拨叉接触面不旋转的结构特点,将环状压力传感器布置在与分离拨叉的接触面,估计了实时离合器摩擦片压力。通过干式离合器试验台和摩擦因数模型,求解了在连续工作400s的摩擦传递转矩和滑摩功,计算了环境吸热、摩擦生热与对流散热3种边界的摩擦片热负荷,分析了瞬时冲击接合与频繁接合2种工况下的摩擦片热变形。分析结果表明:在离合器瞬时冲击2s的接合工况下,摩擦片热变形最大,可达0.188mm,变形后摩擦片的温度显著升高;在频繁接合工况下,边界2滑摩热负荷对离合器接合前200s的摩擦片温度分布起主要作用,边界2、3对流热同时对200s后的温度分布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城市客车离合器接合过程,设计了自动离合器的接合规律,计算了一档起步、行驶换档和爬坡行驶等行驶特性下自动离合器的控制参数,并运用Cruise软件进行了汽车建模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接合规律在保证汽车加速性的条件下,达到了满足汽车起步平顺、减小摩擦功和降低冲击度等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5.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汽车起步模糊控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两离合器同时接合起步过程分析,以提高汽车起步品质为原则,建立了节气门开度及其变化率为输入的两离合器接合程度和汽车起步挡位的模糊控制器,设计出离合器转速差及其变化率为输入的离合器接合速度模糊控制器。以长安某轿车为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所设计的离合器模糊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双离合器自动变速汽车的起步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并联混合动力客车由纯电动驱动模式向发动机单独驱动模式切换的过程,借鉴了切换系统的基本思想,提出混合动力客车模式切换多控制器的协调控制策略;按照离合器的状态将驱动模式切换过程划分为3阶段,根据车辆运行所处的不同阶段,设计了Fuzzy-PI控制器与滑模控制器对发动机与驱动电机进行动力协调控制;以冲击度作为评价模式切换品质的量化指标,在MATLAB/Simulink/Stateflow中建立了并联混合动力系统仿真模型,搭建了整车试验平台,分析了协调控制的效果。仿真结果表明:未采用协调控制策略时,在离合器滑摩阶段,由于离合器两端转速差较大,其传递摩擦转矩会产生约189N·m的扰动,导致车速骤降,反向的最大冲击度约为41.2m·s~(-3);采用协调控制策略后,在整个模式切换过程中冲击度变化范围为-3~4m·s~(-3),保证了动力传动系统输出的平稳性,有效地抑制了驱动模式切换过程中对车辆所造成的冲击;在一完整的驱动模式切换中,实际车速的偏差小于5%,冲击度控制在-5~7m·s~(-3),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该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汽车风扇磁流变液离合器模糊智能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磁流变液风扇离合器和测控系统的工作原理。提出了大偏差饱和分段控制及小偏差模糊控制的组合控制策略,给出了模糊控制器的详细设计,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提高了冷却水温度的控制精度及发动机输出效率,同时实现了节能。  相似文献   

8.
液力变矩器与牵引车发动机的合理匹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力变矩器应用在牵引车上会使其性能得到极大的改善。针对TN5 1 8型牵引车发动机进行了液力变矩器选型、匹配的计算分析 ,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了牵引车的整体性能和良好的环保功效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履带式推土机的维护与保养,主要包括机械动力传动系统的维护与保养、离合器的维护与保养、液力变矩器的维护和保养以及变速箱的维护和保养。  相似文献   

10.
换挡控制是研究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建立DCT车辆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基础上,分析换挡过程输出轴转矩变化、发动机和双离合器的转速特性;针对换挡过程开环控制方法的不足,提出了离合器的压力控制方法,及联合发动机转速/转矩控制的DCT车辆换挡过程离合器接合控制策略;建立了DCT车辆换挡过程Simulink仿真模型,对其换挡特性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换挡过程中,输出轴转矩没有过多的波动,能够改善DCT车辆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11.
A torque distribution strategy was designed by using fuzzy logic to realize the optimal control. Thevehicle load zones were dynamically divided into several zones by several torque lines to indicate the driversdemand and the high or low efficient operating areas of the diesel engine. The fuzzy logic controller withtrapezoid membership function and Mamdani rule reference mechanism was utilized. There are over 100 rulesused in this fuzzy-based torque distribution strategy which are sorted into four rule-bases. The fuel economyand acceleration tests were designed to test and validate the integrated starter/generator (ISG) bus perfor-mance using fuzzy-based torque distribution strategy. The fuel economy is improved 7.7% compared with therule-based strategy. Finally the road test results reveal that there is about 157% improvement of fuel economy.And the 0-50 km/h acceleration time is 9.5% shorter than the original bus.  相似文献   

12.
This work deals with the nonlinear control of a marine diesel engine by use of a robust intelligent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cerebellar model articulation controller (CMAC).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diesel engine propulsion system is presented.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accuracy of dynamical speed,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engagement process based on the law of energy conservation is proposed. Then, a robust cerebellar model articulation controller is proposed for uncertain nonlinear systems. The concept of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 (ADRC) is adopted so that the proposed controller has more robustness against uncertainties. Finally, the proposed controller is applied to engine speed control system. Both the model of the diesel engine propulsion system and of the control law are validated by a virtual detailed simulation environment. The prediction capability of the model and the control efficiency are clearly shown.  相似文献   

13.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控制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CVT控制的关键是速比的控制,本文在对发动机万有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不同工况下CVT速比的控制策略,并对装有CVT和机械式变速器的汽车动力学仿真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智能车辆的自适应巡航功能,基于车速跟踪及PID控制理论设计了具有上下两层结构的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下层控制器根据上层控制器计算出的期望车速对节气门开度和制动力矩进行协调控制.在保证控制精度的前提下简化了算法.多种工况下的仿真实验表明控制器的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采用颗粒阻尼技术对驾驶室座椅进行减振, 提高其振动舒适性; 选择与驾驶室底板和座椅连接的基座作为颗粒阻尼器, 建立了基座阻尼器的离散元模型; 模拟整车在发动机最高转速下的振动环境, 针对不同阻尼器方案(颗粒材质、阻尼器分层数、颗粒粒径和颗粒填充率), 通过离散元仿真计算逐一进行耗能分析, 得到了最优方案; 对实物模型进行试验, 对比原结构与增加阻尼颗粒后基座的加速度均方根, 确认减振效果, 将试验与仿真计算结果进行趋势对比, 验证了离散元模型的可行性; 在实际样车试验中应用最优方案, 采集了座椅在发动机不同转速下的响应, 进行了数据分析; 针对最高转速的工况, 进行了人体振动暴露的舒适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从频域图的单峰最大值来看, 减振前座椅最大加速度响应出现在425 Hz处的0.643 4 m·s-2, 安装颗粒阻尼器后最大值为25 Hz处的0.087 5 m·s-2; 从时域图来看, 当发动机转速分别为750、1 110、1 470、1 830、2 200 r·min-1时, 安装颗粒阻尼器后座椅加速度均方根综合减幅分别达到24.2%、29.6%、34.7%、39.2%、46.0%, 发动机转速越高, 颗粒阻尼器的减振效果越好; 安装颗粒阻尼器后各频段舒适性界限时长均有大幅度增加, 频段为3.1和4.0 Hz时, 安装颗粒阻尼器后舒适性界限时长均提升了1.50倍, 为20 Hz时, 安装颗粒阻尼器后舒适性界限时长提升了1.57倍。   相似文献   

16.
基于模糊RBF神经网络的柴油机电液调速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电液调速执行器的动态特性,设计了电液调速控制回路,实现了模糊RBF神经网络对柴油机油门执行器位置的控制。将一种基于模糊RBF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应用于柴油机调速控制中,详细说明了模糊RBF神经网络控制器的设计过程,它结合了传统PID以及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的优点,可以在线调整得到一组最优的PID控制参数。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比传统模糊控制的响应速度快、超调小,且适应性强,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拟合出了发动机稳态输出转矩模型和燃油消耗率模型,给出了发动机最佳动力性和最佳燃油经济性的目标速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液压机械无级变速传动系统和发动机的综合控制方案,给出了相应的油门-速比综合控制策略框图.最后应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对其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综合控制策略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8.
为了将汽车燃油消耗率降至最低,使发动机稳定在最佳转速区域,对无级变速器(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CVT)传统夹紧力控制策略进行了优化.在CVT内部现有传感器装置的基础上,根据滑移率反馈控制方法的总体结构,建立了具有非线性的滑移率动态模型方程,并在设计滑移率反馈控制器过程中,采用分级内、外双环的控制方法,解决夹紧力与速比之间的耦合问题.通过台架试验及CVT整车测试,验证了优化后的夹紧力控制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CVT整车百公里急加速、紧急制动以及综合工况下,滑移率反馈控制令整车动力匹配能力优于传统夹紧力控制;夹紧力在满足不发生带轮打滑及使用要求前提下,夹紧力可降低10%,燃油效率总量可提高1%.   相似文献   

19.
为了兼顾车辆自适应巡航控制(ACC)系统的跟踪控制效果和实时性, 提出了基于显式模型预测控制(EMPC)理论的车辆多目标自适应巡航控制方法; 基于车辆间运动学关系建立自适应巡航控制运动学模型, 根据预测控制理论推导预测时域内的跟踪误差预测模型, 并确定车辆安全性、跟踪性、经济性和舒适性等多性能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运用显式模型预测控制中的多参数规划理论, 将基于反复在线优化计算的闭环模型预测控制系统转化为与之等价的显式多面体分段仿射(PPWA)系统, 通过离线计算获得期望加速度与距离误差、速度误差、自车加速度和前车加速度等状态变量之间的最优控制律, 并设计在线查表的搜索流程, 通过定位当前状态所处分区, 并应用该分区的显式控制律实现自适应巡航控制; 进行了纵向跟踪工况仿真验证, 并与传统MPC-ACC控制方法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 在前车正弦加减速工况下, EMPC-ACC控制器单步运算速度比MPC-ACC控制器平均提升了53.51%, EMPC-ACC控制下的平均距离跟踪误差为0.220 3 m, 平均速度误差为0.340 1 m·s-1; 在前车阶跃加减速工况下, EMPC-ACC控制器单步运算速度比MPC-ACC控制器平均提升了72.96%, EMPC-ACC控制下的平均距离跟踪误差为0.331 9 m, 平均速度误差为0.399 1 m·s-1。可见, 提出的EMPC-ACC控制算法在保证纵向跟踪性能的前提下, 有效地提高了自适应巡航控制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20.
汽车模糊控制换挡策略仿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自动变速器模糊控制换挡过程中的换挡循环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模糊控制策略.将实验得出的换挡规律曲线分解为升挡规律曲线和降挡规律曲线,并设计了2个相应的模糊控制器.提出以加速度的正负作为控制器起作用的控制参量——加速度为正时系统由升挡控制器控制,加速度为负或0时系统由降挡控制器控制,建立了仿真模型并实现了控制策略.为验证所设计的模糊换挡策略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换挡策略,汽车即使在复杂的路况下行驶,仍然能有效地避免换挡循环,获得最佳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