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基于概率统计模型的公交停靠站车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交停靠站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交停靠站不仅关系到公共交通运输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影响公共交通的运行质量和城市环境。本文采用人工计数法对哈尔滨市东大直街公交停靠站的公交车到达时间、服务时间、机动车流量进行统计,运用数理统计法整理调查数据,采用概率统计模型拟合了公交车辆到达和服务时间的分布特性,给出了分布拟合函数。  相似文献   

2.
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交客流在城市交通出行中是主导人流。公交客流的基本特征在于空间和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公交客流在方向分布上是相对平衡的,因为乘客乘车一般都是一往一返。但在时间分布上则很不均衡,例如,节假日与平日,一日之内的客流高峰与平峰等。因此,充分研究和应用公交客流调查数据,对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有着实质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城市居民的公交出行特性与居民的出行目的、到目的地的距离、步行至公交站点的时间、乘坐公交车需要换乘的次数和拥有的私人交通工具密切相关。通过回归计算得到量化居民公交出行决策模型,能更好地把握城市居民出行的特性和公交现状之间的关系,为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在铜陵市居民公交出行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得到了模型的各个参数值,并进行了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分析,该模型在城市公交出行决策分析上具有很好的适用性,也为城市居民的出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公交车辆拥有率和公交运营线网密度为公交投入变量,以城市居民公交出行比例和居民年均乘公交次数为产出变量,通过对国内不同城市的有关公共交通数据进行二元线性回归,从而得到公交投入和公交出行率之间的数学模型,并以合肥市为例进行模型的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城市道路设置公交专用道,提倡公交优先被广泛的应用,对公共交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是人们出行时首选的交通方式。应用VISSIM软件的仿真功能,对公交车辆的运行规律进行研究,通过仿真视频,揭示出布设公交专用道后路段的交通影响,短期内可能有些紊乱,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乘坐公交车的居民真正得到出行的优先,减少出行的时间,感受到公共交通带给他们的舒适和快捷,小汽车出行才能减少,道路交通状况会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基于居民调查与爬取的数据,梳理上海市中心城公共交通为主体的通勤出行链,并分析其主要出行时空区间,从中提取以公共交通为主的4类典型通勤出行链,探究不同公交出行链服务的通勤出行距离分布、出行耗时差异及起讫点在中心城的圈层分布特征。而后采用公交小汽车行程时间比指标,对不同距离区间内典型公交出行链的服务效率及服务竞争力进行评估,为公共交通在新业态重组后的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重新定位及精准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摸清城市居民的公交通勤出行规律特征,可以更好的为公交运营管理提供支撑.通过挖掘IC卡数据获取公交出行信息是出行行为分析的新手段.根据以活动为基础的出行分析理论,提出以活动区域属性判别为核心的公交出行重构分析方法.通过对公交出行的起讫站点进行空间聚类分析,获取居民的主要活动区域;基于居民多日出行信息及相应出行特征指标,分别对居民的居住和工作区域进行识别;根据出行目的地区域的活动属性,对公交出行链进行重构.以广州市为例,对居民公交出行特征规律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8.
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城市快速发展的羁绊,而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条件的优劣.在国家"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下,不同城市发展何种类型的公共交通方式需因地制宜.针对国内快速公交系统的渐进引入,为了反映快速公交的适应性及其投入运营后的实际经济效果,针对刘家堡—兰州西站快速公交线路的实际情况,在分析快速公交运营特点和兰州市快速公交所在区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居民出行行为及出行方式选择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运用动态贝叶斯网络理论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进行初步判断,并从微观角度对兰州市快速公交运营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结合评价结果对快速公交在整个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公交网络日趋庞大和复杂,其服务可靠性容易受到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本文从乘客的角度出发,基于公交车载数据,对公交服务可靠性进行研究,提出公交服务可靠性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分析公交服务可靠性的特征与优化方法。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客观、真实地反映公交服务的实际情况,为城市公共交通的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各城市在发展公共交通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切实际制定发展目标、转换公交出行分担率概念以应付指标检查等问题,同时,由于城市总体规模、形态布局、自然地理等差异,城市之间公交出行分担率指标很难直接对比。借鉴伦敦、巴黎、东京、纽约、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经验,阐述不同口径公交出行分担率的内在涵义和用途。结合公交出行分担率在世界闻名“公交都市”中的实践应用,提出更需要关注特定时段、特定地区、特定目的的公交出行分担率指标,以此制定不同类型城市交通拥堵地区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改善目标与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11.
宁波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及交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比分析宁波市与国内其他城市居民出行调查的有关数据,通过出行强度、出行方式、出行的时间分布、出行的空间分布等一系列指标,总结归纳出宁波市城市居民出行的规律、变化特征及其原因。针对其出行总量增加、出行距离加长、出行耗时增加、私人交通方式比重较高、城市交通大区间的联系通道交通量较大、高峰小时峰值强劲等特点.对宁波市城市交通发展提出公交优先发展、就近就业、建设快速交通系统及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等建议.对于推动该市的交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居民出行调查是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基于江苏新沂市2006年居民出行调查的有关数据,从出行强度、出行方式、出行目的及出行时间分布等方面对中小城市居民出行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小城市居民出行意愿、路网状况、未来的环境改善以及可持续发展,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重视自行车交通以及控制摩托车发展等方面,提出中小城市交通发展的几点对策,可为中小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改善与管理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手机数据在交通调查和交通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冉斌 《城市交通》2013,(1):72-81,32
手机作为一种理想的交通探测器,为居民出行信息分析提供了很好的技术选择。将手机数据映射至交通分析单元,并经信息预处理、匹配分析、交通模型分析处理、数据去噪、扩样等一系列海量数据运算处理,最终可获得居民出行特征数据。利用长期历史手机话单数据,可分析常住人口和就业人口分布、通勤出行特征、大区间OD、特定区域出行特征、流动人口出行特征等。手机信令数据能够较完整地识别手机用户的出行轨迹,可进一步应用于分析城市人口时空动态分布、特定区域客流集散、查核线断面或关键通道客流、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出行时耗、出行距离、出行强度、道路交通状态等。根据天津手机话单数据应用案例及上海手机信令数据应用案例,验证了技术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分析通化市城市居民出行调查的有关数据,通过出行强度、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分布、出行空间分布等一系列指标,总结归纳通化市城市居民出行的特征及其原因。针对其出行总量增加、出行距离加长、出行耗时增加、城市交通大区间的联系通道交通量较大、高峰小时峰值强劲等特点,对通化市城市交通发展提出优化道路网络、优先发展公交、建设快速交通系统及合理配置停车设施等建议,对于推动该市的交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定制公交服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民出行需求多元化和现状公交服务模式单一化的突出矛盾下,大力发展多元化公共交通已经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探讨了定制公交服务的定义、服务要素、优势和适用性。阐述定制公交具有高效、便捷、灵活、舒适、经济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出行时间和起讫点相对固定、出行需求相对集中、出行距离适中的客流群体。最后指出,大力发展定制公交对于完善和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上海市居民通勤现状并改善其薄弱环节,以通勤时间为切入点,调查并分析上海市15个小区的居民通勤出行特征。首先明确通勤方式链定义,分析通勤方式链基本结构和环节组成,将其分为9大类23小类。同时划分4类通勤时间区间以及5类交通态度人群。总结方式链的时空分布规律,考虑主要态度人群"简单安全型"的通勤意愿,以公共汽车、地铁、公共交通组合方式链为例,评价方式链各环节效率。依据感知时间设计通勤者主观评价模型,不同环节通勤时间的改善会存在感知效果的差异。结果显示,接驳和候车是必要且易于改善的重点环节:接驳时间每增加1 min,期望节省时间平均增加0.021 min;候车时间每增加1 min,期望节省时间平均增加0.619 min。  相似文献   

17.
组团式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空间布局由单中心集聚逐渐向多中心组团式发展,从而居民出行特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通过应用纵向和横向对比研究方法来更准确把握组团城市居民出行特性的发展变化趋势。首先对国内石家庄市在2000和2007年不同时期的居民出行特征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其次又对石家庄和广州两个组团城市居民出行特征作横向比较分析,从而看出组团式城市的居民出行特征指标随着城市规模、布局的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相应的结论有助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设计和研究,并且对同类城市起到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公交规划、管理工作迫切需要信息化技术给予定量的决策数据支持.公交出行分布数据通常基于居民出行调查获得,然而因其调查代价巨大不能作为常态化调查手段.短期的公交线网调整工作更依赖于现状的公交出行分布需求,本文由此提出了一种利用公交GPS和IC卡(含老年卡)数据推算现状公交出行分布的实用方法.当前在大城市常住人口使用IC卡作为公交支付手段已得到相当普及,采用基于车载GPS和乘客IC卡记录能够推断得到全日公交OD数据并用于公交出行量回归模型的标定.模型检验通过后,可结合人口数据和就业岗位资料用标定模型计算以投币作为主要付费方式的流动人口公交OD;叠加两部分OD得到完整的城市公交出行分布结果.该模型的有效性通过2010年郑州市综合交通调查实践得以验证,对其它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识别手机用户乘坐常规公交的OD,结合公交车辆GPS轨迹,在考虑常规公交换乘行为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手机用户与车辆轨迹相似度的常规公交出行识别模型,以及站间OD概率模型。通过地铁出行识别,融合手机信令数据与IC卡数据,提取包含百万样本的公交与非公交出行数据,以此作为验证集。进一步分析各参数取值、出行距离、公交线路重复系数等因素对公交出行与站间OD识别的效果。结果表明:在验证集中,常规公交出行方式识别精确率可达0.807,召回率0.912,换乘识别精确率可达0.660,召回率0.756,公交线路识别准确率可达75.5%,站间OD 识别准确率可达71.9%,参数取值的不同对识别效果影响较大。此外,出行距离越长、公交线路重复系数越低,公交线路与站间OD识别准确率越高,出行距离6 km以上、平均公交路段重复系数4 以下的识别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公交客流OD矩阵是/2-交运营调度的基础,精确的客流OD才能保证运营计划科学的制定,人、车资源合理调配。为了提高推算精度,本文提出公交客流OD矩阵受居民公交出行特征、公交停靠站附近的用地性质和停靠站换乘功能影响。采用K-S检验对居民出行站数进行分析,发现出行站数服从泊松分布。结合各停靠站的上下车人数,推算得到基于居民出行特征的客流OD。根据公交站点的吸引系数和吸引权,得到基于停靠站附近用地性质的客流OD推算模型。作者认为停靠站的重要系数与该站作为起始、终点和中途停靠的线路数有关,据此建立了基于站点换乘功能的客流OD推算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组合上述三种影响因素,得到最后的公交客流OD矩阵。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确实可以大幅度提高推算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