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工格栅加筋挡土墙是一种新型的支挡结构,具有施工速度快、对地基适应能力强、抗震性能好、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等特点,其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对支挡结构的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由筋带、面板及填料三部分组成。其工作机理是通过在平行主应力方向上加进拉筋带来改善填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利用填料与拉筋的摩阻力平衡由面板所传递的侧向土压力。结合工程案例对土工格栅加筋挡土墙技术在公路路堤施工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2.
土工格栅加筋挡墙的设计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加筋挡土墙规范主要是针对条带式加筋挡墙的情况而制定,而近年来实际工程中大量采用土工格栅修筑加筋挡墙的工程应用却缺乏相关设计规范和设计方法的支持.本文主要从土工格栅对土体的加固机理出发介绍土工格栅设计加筋土挡墙的相关设计理论和方法,借助Rankine、Coulomb、Boussinesq(布西奈斯克)的土体理论,同时参考国外的土工合成材料设计理论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土工格栅加筋挡墙的内部和外部稳定性验算方法,并给出具体的应用算例.  相似文献   

3.
现行加筋挡土墙规范主要是针对条带式加筋挡墙的情况而制定,而近年来实际工程中大量采用土工格栅修筑加筋挡墙的工程应用却缺乏相关设计规范和设计方法的支持.本文主要从土工格栅对土体的加固机理出发介绍土工格栅设计加筋土挡墙的相关设计理论和方法,借助Rankine、Coulomb、Boussinesq(布西奈斯克)的土体理论,同时参考国外的土工合成材料设计理论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土工格栅加筋挡墙的内部和外部稳定性验算方法,并给出具体的应用算例.  相似文献   

4.
通过埋设水平土压力盒、柔性位移计,对模块式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土墙墙后的水平土压力和格栅水平变形进行了系统监测。采用加筋组合法对加筋土挡墙的土压力进行了计算,与实测、变系数法所得数据对比分析,得知采用该方法计算的土压力更能合理地解释工作状态下加筋土挡墙的土压力分布规律;对比分析了施工阶段和竣工后格栅的应变,得知拉筋应变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工后应变较小。结合试验结果,提出了关于施工控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针对5种工况的格栅加筋路堤边坡进行现场试验,对各种工况下土压力、格栅应变和路堤沉降进行了跟踪观测,并比较分析了格栅应变、土压力和沉降的变化规律,进而研究了加筋层数及加筋类型对路堤结构性能的影响,所得结果对格栅加筋结构的后续研究和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阐释山区公路刚性挡土墙拓宽加筋路基稳定性的动态演变规律及机理,结合山区公路路基拓宽改建多外设刚性挡土墙的特殊性,运用Phase2有限元软件,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建立数值模型,所获加筋效果相关结论经离心模型试验宏观验证,开展基于剪切强度折减法的山区公路拓宽加筋路基稳定性分析,探究填土、土工格栅和填土-土工格栅界面三者力学响应动态演变规律及其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铺设土工格栅后路基面差异沉降减小47.1%,墙体最大外倾减小65.4%,路基稳定安全系数提高12.8%;随着剪切强度折减系数增加,填土-土工格栅界面单元滑移失效,但未决定路基稳定性,上层位衡重台外边缘处土工格栅的拉断失效将导致轴向拉力骤降,诱发拓宽路基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7.
介绍混凝土模块加筋挡土墙在内河航道护岸工程中结构特点及施工工艺,以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土工合成材料的发展。土和加筋材料本构关系的研究日益深入,有限元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某高速公路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为研究对象,利用非线性分析软件ADINA,建立有限元模型,对影响加筋挡土墙工作性能的参数如面板刚度、填土性质、加筋间距、加筋长度、作用荷载等进行了探讨,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应合理选择加筋间距和加筋长度,选用的筋材和面板应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等,为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室内小比例尺模型试验,模拟了双向土工格栅在粉煤灰堤坝中相同边坡坡比下,未加筋与加1层、2层筋等不同结构形式在坡顶荷载作用下坡顶沉降和边坡的变形规律,研究了土工格栅加筋参数对堤坝边坡结构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筋能大幅提高堤坝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对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现场测试及试验分析,并结合相关理论全面系统的研究了土工格栅加筋机理。通过对土压力、路堤沉降及破坏变形、筋带应力测试结果进行了试验对比分析,验证室内试验的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同时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在工程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也为土工格栅加筋结构在季冻地区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路堤荷载下加筋垫层加固软土地基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ADINA建立了土工格栅加筋垫层的有限元模型,对未加筋地基和不同加筋层数、不同加筋模量、不同加筋间距的加筋地基进行计算,分析了各种情况对地基沉降、侧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铺设格栅能有效控制软土地基的沉降和侧向位移;铺设多层格栅时最佳加筋层数为3层;随着加筋模量的增大,格栅对竖向沉降和侧向位移的约束作用增强,格栅模量为0.5 GPa以上时能发挥很好的加筋效果;加筋深度为0.2 m,间距为0.4 m时,格栅对沉降和侧向位移约束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单向土工格栅在路基应用中的试验及试验分析,总结在不同坡比、不同加筋层数等工况下,路基受荷后的变形特征,得出土工格栅加筋结构能够大幅提高路基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的研究成果。该成果能够为土工格栅在路基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土工格栅加筋路堤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修筑了4段连为一体的试验路堤,其中3段含土工格栅加筋层,格栅层间距各不相同.用土压力盒测量了每段路堤底部的竖向土压力.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有限元模型,模型得到了试验数据的验证.用该模型对土工格栅加筋路堤进行了计算分析,探讨了加筋层间距以及路堤土的内摩擦角、粘聚力和弹性模量对加筋路堤沉降和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加筋路堤的表面沉降随格栅层间距的减小而减小,其根本原因是加筋路堤内部的竖向应力随格栅层间距的减小而降低,而水平应力却随之增加;(2)加筋路堤的整体性和竖向变形的均匀性随格栅层间距的减小而提高,这有利于改善路面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条件,从而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
老路拓宽改建后,在新旧路基衔接位置处容易产生纵向裂缝,原因是由于新旧路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路面结构层内附加应力超过材料的抗拉强度或界面强度。文章依托231省道兴泰公路实际工程,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改扩建工程中土工格栅的加筋作用进行数值分析,与现场沉降实测结果对比分析,表明采用土工格栅处治新老路堤结合部能有效减小差异沉降,增加路堤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引入含水率,建立了非饱和土的强度和应力-含水率-应变关系;在考虑土工格栅与填土间的相互作用、膨胀土吸水膨胀、软化特性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工格栅加筋路堤稳定性的数值计算新方法,算例分析表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在加筋膨胀土路堤的稳定性计算中引入工程中易于确定的含水率,避开了复杂的非饱和土理论体系,通过相关参数随含水率的变...  相似文献   

16.
采用有限元软件对不同格栅层位对旧沥青路面加铺层结构应力应变的影响规律进行分析,探索格栅加筋在沥青加铺层结构中的最佳位置.通过计算得出:在只考虑整个加铺层底部的最大拉应力、拉应变的情况下,格栅设置在加铺层底部的抗拉效果比设置在其他层位要好;就沥青加铺层结构整体疲劳寿命来看,格栅铺设在加铺层厚度的1/6处比铺设在加铺层底部更能有效延长加铺层的疲劳寿命;同时通过理论计算得出应力吸收层与格栅加筋联合使用是提高加铺层疲劳寿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合理确定高填方路基土工格栅加筋层数,通过建立计算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通过现场监测进行验证。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五层土工格栅加筋效果最佳,可明显降低高填方路基土压力及沉降。分析现场监测结果得出,土工格栅加筋后的路基土压力和沉降下降明显,加筋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不同层位格栅加筋沥青混凝土的抗车辙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格栅层位对加筋沥青混凝土抗车辙性能影响的内在规律,采用10cm深车辙试模对不同格栅层位的沥青混凝土进行车辙试验,实测蠕变参数,建立粘弹性有限元模型,对不同深度的车辙模型进行最大剪应力计算,最后将二者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格栅越靠近加载面,沥青混凝土的高温抗车辙效果越好,原因是格栅铺设于沥青混凝土中最大剪应力附近;格栅距离加载面一定位置时,沥青混凝土的最大剪应力增大,但沥青混凝土的抗车辙能力依然比未铺设格栅时的好.分析方法与所得结论对沥青层结构与材料设计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进行公路路基加宽施工时,利用土工格栅加筋优化技术可以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针对土工格栅加筋优化技术结合工程案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公路路基加筋设计中土工格栅材料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土工格栅的加筋作用原理,分析了格栅原材料、生产工艺、结构形式及产品强度测定方法等对筋材选型的影响,指出应综合考虑其可靠性和经济性,选择合于实际工程要求的土工格栅的筋材类型,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