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血液净化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炎症介质的清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连续性肾替代治疗 (CRRT)对肾病综合征出血热 (HFRS)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介素 6(IL 6 )及内皮素 1(ET 1)的清除作用 ,探讨炎症介质在HFRS中的作用。方法 将诊断为HFRS的中型及以上类型患者 4 0例随机分为两组 :CVVH组 2 0例行CVVH ,HD组 2 0例行HD。用ELISA法检测TNF α和IL 6浓度 ,放射免疫法测定ET 1浓度。结果 ①CVVH组及HD组少尿天数 (3.0± 2 .1,6 .0± 3.4 )、并发症发生率 (2 5 % ,4 0 % )及病死率 (15 % ,2 5 %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②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和尿素氮下降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③CVVH组治疗后血中TNF α、IL 6和ET 1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均 <0 .0 1) ;HD组治疗前后血中TNF α、IL 6和ET 1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④CVVH组滤出液中可持续检测到IL 6及ET 1,未检测到TNF α。透出液中未检测到上述炎症介质。结论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可清除炎症介质 ,改善HFRS的病理生理过程 ,改善肾功能和预后 ,减少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 ,是治疗HFRS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观察慢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 6和IL 8水平在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64例慢性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患者 pHGF治疗前及治疗后 4周、8周血清IL 6和IL 8水平。结果 慢性肝炎及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 6、IL 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0 .0 0 1 ) ,且慢性重症肝炎 >慢性肝炎 (中度 ) >慢性肝炎 (轻度 )。pHGF治疗组的慢性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患者在治疗 8周后 ,其血清IL 6和IL 8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5) ,ALT与IL 6呈明显正相关 ;pHGF疗程结束后半年 ,其HBeAg、HBV DNA转阴率为 43.3%、46.9% ,转阴组IL 6、IL 8水平接近正常 ,而阳性组则明显高于转阴组 (P <0 .0 5)。结论 提示慢性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 6和IL 8水平与慢性肝病肝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是判定患者预后和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血清SCC与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放射治疗前后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SCC Ag)与其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快速粒子酶免疫分析系统 ,检测 5 0 0例宫颈癌患者治疗前后SCC Ag值 ,分析SCC Ag检测值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宫颈癌患者治疗前血清SCC Ag水平与肿瘤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呈正相关 (P <0 .0 0 5 ) ,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无关 (P >0 .0 5 ) ;且治疗前的水平高于治疗后 (P <0 .0 0 5 )。结论 治疗前后血清SCC Ag值对估计宫颈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胃癌发病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应用形态学方法测定胃癌患者RBC C3bRR、RBC ICR及NTER ;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 α、IL 6和IL 8含量 ;用生化方法测定血清NO含量。结果 胃癌患者血清NO含量 ,RBC C3bRR和NTER明显降低 (P均 <0 .0 5) ,术后较术前明显升高 (P均 <0 .0 5) ,但仍低于对照组 (P均 <0 .0 5)。血清TNF α、IL 6、IL 8含量及RBC ICR明显增高 (P均 <0 .0 5) ,术后血清IL 6、IL 8含量及RBC ICR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 <0 .0 5) ,但仍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5)。胃癌患者TNF α、IL 6、IL 8间呈正相关 ,RBC C3bRR与血清IL 6、IL 8含量呈负相关。结论 多项免疫指标的联合检测对揭示胃癌的发病机理、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腹部手术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减少手术对机体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腹部手术患者 2 0例为实验组 ,2 0例为对照组 ,检测两组术前 1d ,术后 1、3、5d血清TNF α、IL 6、IL 8、BUN及血肌酐 ,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体温及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较 :①术后TNF α、IL 6和IL 8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 5 ) ;②术后血肌酐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③术后第 1天和第 3天体温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 ;④白细胞计数术后第 3天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防御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拉米呋啶治疗慢性乙肝患者1年前后,患者体内HBV DNA多聚酶结构域C的酪氨酸—甲硫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YMDD)基因变异情况,及其与血清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乙肝标志物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及速率法分别检测60例乙肝患者经拉米呋啶治疗后其血清YMDD、HBV DNA、乙肝标志物及ALT的变化情况。结果拉米呋啶治疗9月、1年后YMDD的变异率分别为5%、13.3%。YMDD变异组HBV DNA阴转率为12.5%,无变异组HBV DNA阴转率为67.3%,两组阴转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拉米呋啶治疗1年后YMDD变异组ALT为(40.7±14.7)u/L,无变异组ALT为(26.5±10.1)u/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名HbeAg阴转患者无YMDD变异。结论乙肝患者经拉米呋啶治疗后,YMDD变异率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可逐渐增加,当其HBV DNA、ALT含量出现明显反跳时,应及早改变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探讨白细胞分化抗原变异型 (CD44v6 )和上皮型钙粘蛋白 (E cadherin ,E cd)基因在评估肺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 46例肺癌和 1 5例癌旁组织中CD44v6和E cd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 CD44v6主要表达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 ,与其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P <0 0 1、0 0 5 ) ;E cd在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 (P <0 0 1 ) ,且与肺癌TNM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 (P <0 0 5、0 0 1、0 0 5 ) ;CD44v6和E cd在NSCLC中表达显著相关 (P <0 0 5 )。结论 CD44v6和E cd基因对评估肺癌进展及判断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肠癌E 钙黏附分子 (E cadherin ,E CD)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细胞分化程度、大体类型、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 ,测定 3 1例经病理证实的新鲜大肠癌标本中E CD的表达。结果 正常大肠黏膜E CD强阳性表达率为 10 0 % ,3 1例大肠癌E CD总减低表达率为 77.4% ;分化较好的和分化不良的大肠癌细胞E CD减低表达率分别为 57.2 %和 94.1% ;肿块型、溃疡型、浸润型癌E CD减低表达率分别为 44.5%、93 .7%、88.3 % ;无淋巴结转移、有淋巴结转移E CD减低表达率分别为 62 .5%、93 .3 %。E CD表达与大肠癌的细胞分化程度、大体生长方式、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 (P <0 .0 1) ,与Dukes分期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结论 E CD表达可作为大肠癌恶性程度及预后判断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上皮性卵巢癌中P53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5 3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对 74例上皮性卵巢癌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5 3蛋白的表达。结果 上皮性卵巢癌中P5 3蛋白有一定的表达缺失 ,在G1、G2级组织表达率 (90 .6 2 % )高于G3级 (6 6、6 7% )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不同的临床分期中 ,Ⅰ、Ⅱ期阳性表达为 2 2 / 2 4 (91、6 7% ) ,Ⅲ、Ⅳ期阳性表达为 35 / 5 0 (70 % )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在浆液性和黏液性两种不同的组织类型间 ,表达率分别为 82 .98%和 6 6 .6 7% ,二者无明显差别。结论 P5 3蛋白的表达缺失在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过程有一定的作用 ,并且与病变进展和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维生素E、维生素C、β 胡罗卜素、丙丁酚及微量元素硒这五种抗氧化剂对抗Cu2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LDL)的作用进行对比 ,筛选出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较强的抗氧化剂。方法 采用Cu2 +氧化修饰LDL ,以丙丁酚为阳性对照 ,比较各种抗氧化剂干扰硫代巴比妥酸物质 (TBARS)生成的量和琼脂糖凝胶电泳迁移率 (REM )的大小。结果 一定浓度的这五种抗氧化剂在 8h内对LDL的氧化修饰均具有抑制作用 ,维生素E和硒的抗LDL氧化率(65.5% ,63.4% )显著高于丙丁酚 51 .1 % (P <0 .0 5) ,而维生素C和 β 胡萝卜素的抗LDL氧化率 (30 .7% ,2 6.3% )显著低于丙丁酚 (P <0 .0 5)。比较其抗氧化强度 ,依次为维生素E >硒 >丙丁酚 >维生素C >β 胡萝卜素 ;维生素E与硒联合应用的抗氧化率为 57.6% ,明显高于单独应用时的 37.3%和 2 3.7%。结论 维生素E和硒是抑制LDL氧化修饰的优选抗氧化剂 ,二者联合使用有叠加效应 ,能更有效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1.
在对 6 7例壶腹周围癌患者回顾性调查的基础上 ,采用 Feulgen′s染色方法和自动图像技术 ,定量测定了癌细胞核 DNA含量。结果 :(1) DNA非整倍体在壶腹周围癌中的发生率为 71.6 4 % ,且其发生率随组织学分级而上升 ;非整倍体肿瘤的预后远不如整倍体肿瘤 (P <0 .0 5) ;(2 )生存期≥ 3年和 <3年组的 DNA指数均值 (DI)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3)按患者 DNA主干系峰位的 DNA指数值分为三种峰型 ,I型峰预后最好 , 型峰最差。提示 :DNA含量变化与组织学分级有密切关系 ,可作为壶腹周围癌常规临床病理的补充 ;非整倍体和 DNA指数 >3预示壶腹周围癌预后不良 ;DNA含量测定有助于判断预后 ,筛选高危复发转移病人 ,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益气散结解毒汤对S180肉瘤细胞体内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给接种S180肉瘤小鼠喂饲益气散结解毒汤及注射环磷酰胺后观察抑瘤率、瘤体比、吞噬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酯酶染色阳性率、E花结形成率。结果 益气散结解毒汤、环磷酰胺、益气散结解毒汤加环磷酰胺组抑瘤率分别为 :6 0 .6 2 %、4 0 .32 %、4 4 .37%。益气散结解毒汤组吞噬率、脂酶染色阳性率、E花结形成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5 )。结论 益气散结解毒汤具有明显抑制S180肉瘤作用 ,抑瘤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而发挥作用 ,而联合化疗药则降低了抑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术前化疗对中晚期食管癌原发病灶和转移淋巴结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1 996年 5月~ 2 0 0 0年 1 0月间收治且资料完整的 1 3 3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3 3例中术前化疗 6 8例 ,单纯手术 6 5例。术前化疗组纵隔淋巴结转移比例和转移度分别为 1 6 2 %和 4 9% ,单纯手术组为 6 6 2 %和 3 2 3 % ;术前化疗组腹腔淋巴结转移比例和转移度分别为 2 6 5 %和 6 9% ,单纯手术组为 47 7%和 1 2 1 % (P <0 0 5 )。术前化疗组 3年生存率为 45 8% ,单纯手术组为 44 4% ((P >0 0 5 ) )。术前化疗组出现复发和转移 1 6例 ,单纯手术组 7例 (P <0 0 5 )。结论 术前化疗不仅对原发灶有治疗作用 ,对转移淋巴结也有作用 ,术前化疗后原发病灶和转移淋巴结完全缓解率低是食管癌远期效果不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 Bcl- 2和 Bax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 (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了 30例正常肺组织和 61例 NSCLC中 Bcl- 2和 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NSCLC组织中 Bcl- 2蛋白表达率 (57.38% )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 (1 3.33% ) (P <0 .0 1 ) ,而NSCLC组织中 Bax蛋白表达率 (45.90 % )显著低于正常肺组织 (80 .0 0 % ) (P <0 .0 1 ) ,鳞癌和腺癌中 Bcl- 2和 Bax蛋白表达率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Bcl- 2蛋白表达率与 NSCLC病理分级及淋巴转移潜能呈正相关 (P <0 .0 5) ,与 P- TNM分期无关 (P >0 .0 5) ,Bax蛋白表达率与NSCLC病理分级、P- TNM分期及淋巴转移潜能呈负相关 (P <0 .0 1~ 0 .0 0 5) ,Bcl- 2和 Bax蛋白在 NSCL C中的表达呈负相关 (χ2 =9.93,P <0 .0 0 5)。结论  Bcl- 2和 Bax蛋白相互抑制 ,均与 NSCLC发生、发展有关 ,可作为反映 NSCLC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血脂康对高脂血症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血脂康对高脂血症患者C反应蛋白 (CRP)的影响。方法 测定 45例高脂血症患者应用血脂康治疗前后血脂、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经过 8周血脂康治疗 ,总胆固醇、LDL C、TG及CRP分别下降2 8.13 % (P <0 .0 1)、2 1.92 % (P <0 .0 1)、13 .3 7% (P <0 .0 5 )及 13 .75 % (P <0 .0 5 ) ,而HDL C升高 9.2 5 %(P >0 .0 5 )。结论 血脂康不仅可调脂 ,也可以降低CRP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在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81例确诊为CHB的病例,检测其血清cccDNA;根据血清cccDNA的检测结果,将81例患者分为cccD-NA阳性组和cccDNA阴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并随访到96周,随访时对两组病毒学指标(HBV DNA、HBeAg、HBe-Ab)及丙氨酸转氨酶(ALT)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年龄及性别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cDNA阳性组血清的cccDNA与HBV DNA、HBeA及ALT呈正相关性。随访24、48周时两组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ALT复常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2周时HBV DNA阴转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复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96周时HBV 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HBe-Ab阳转率及ALT复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cccDNA阴性组在病毒、血清及生化学应答上明显高于cccDNA阳性组。结论阿德福韦酯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血清cccDNA对阿德福韦酯的远期疗效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P2 7KIPL蛋白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88例卵巢浆液性肿瘤中P2 7KIPL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6 1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中P2 7KIPL阳性表达率为 4 6 % (2 8/ 6 1例 ) ,明显低于浆液性囊腺瘤 80 % (12 / 15例 )和浆液性交界性肿瘤 75 % (9/ 12例 ) (P <0 0 5 )。P2 7KIPL阳性表达在Ⅰ级癌中表达率最高 73 3% ,Ⅱ级癌 4 6 7% ,Ⅲ级癌表达最低 12 5 %。三组之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P2 7KIPL阳性表达与组织分级呈负相关。早期 (Ⅰ Ⅱ期 )P2 7KIPL表达率 76 % ,明显高于晚期 (Ⅲ Ⅳ期 ) 2 7% (P <0 0 5 )。结论 P2 7KIPL蛋白表达水平可能与卵巢浆液性囊性癌组织分化、临床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西安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状况及可接受激素替代治疗 (HRT)的程度 ,探讨HRT是否象在西方和国内其他地区妇女中一样 ,能保持或减少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降低 ,改善血脂代谢。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 ,实验组 3 0例病人采用激素补充疗法 ,3 0例未采用干预治疗的围绝经期妇女为对照组。首先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并进行评估 ,然后观察用药前后Kupperman评分、血脂、BMD、子宫内膜的变化。结果 心理咨询结果显示 ,实验组要求行HRT治疗者之文化程度及经济状况均优于对照组 ,但对HRT及围绝经期保健知识了解的程度均低。用药前后评分显示 ,实验组用药 1 2月后症状完全缓解率达 90 % ,而对照组中 6 6 %患者症状无改善。实验组用药后BMD保持不变 ,对照组明显下降 (P <0 0 5 )。实验组用药后TC、TG无变化 ,HDL水平上升 (P <0 0 0 1 ) ,LDL下降 (P <0 0 0 1 ) ,对照组无变化。两组子宫内膜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①西安地区相应群体对HRT缺乏认识和了解 ,相关部门普及围绝经期保健工作的力度不够 ,需政府、社会和家庭的支持。②西安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适宜HRT ,其可保持BMD ,改善血脂 ,保护心血管 ,提高该群体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mdr 1基因表达产物P 糖蛋白 (P glycoprotein ,P gp)表达及其与含吡喃阿霉素联合方案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应用SABC法检测 4 6例转移性乳腺癌术后组织中P gp表达 ,使用环磷酰胺、吡喃阿霉素和 5 氟尿嘧啶联合方案化疗 ,对比分析P gp表达与疗效的关系。 结果 ① 4 6例患者mdr 1基因表达产物P gp阳性表达率 5 6 .5 % ,肝或肺转移者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皮肤或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4 9)。②可评价疗效的 4 3例患者化疗有效率 5 8.1% ;P gp阴性组疗效 (89.5 % )明显优于P gp阳性组 (30 .0 % ) (P <0 .0 1)。③有肝或肺转移者有效率(4 0 .7% )明显低于皮肤或浅表淋巴结转移者 (87.5 % ) (P <0 .0 5 )。④术后曾接受辅助性CAF或CMF方案化疗者复发转移后化疗疗效 (71.4 %和 37.5 %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2 )。结论 mdr 1基因表达产物P gp表达阳性者应选择非MDR型药物的联合方案化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炎前因子在过敏性紫癜免疫病理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硝酸还原酶化学比色法分别检测过敏性紫癜 (SHP)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 6(IL 6)、白细胞介素 8(IL 8)和一氧化氮 (NO)的浓度。结果 SHP急性期血清 4种炎前因子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肾型中活动性肾脏病和 (或 )肾功能不全组较其他组血清IL 6明显升高 (P <0 .0 1 )。恢复期TNF α、IL 8仍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急性期 4种炎前因子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血清 4种炎前因子水平与SHP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