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城市交通系统。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长,静态交通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加强静态交通信息化建设,缓解城市停车难,促进排堵保畅,形成良好的经济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城市交通系统。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长,静态交通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加强静态交通信息化建设,缓解城市停车难,促进排堵保畅,形成良好的经济环境,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机动车排放的尾气已经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对路段从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方面进行承载容量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微观(路段和交叉口)环境交通容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机动车尾气扩散箱型模式建立了路段环境交通容量计算模型;并利用正交枚举法对路段环境交通容量进行求解。该模型及其求解方法的提出可为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关于路段环境交通容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机动车尾气扩散箱型模式建立路段环境交通容量计算模型.考虑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保证路段的通行能力,主要通过降低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因子,并得出了相应的计算模型.最后对北京莱路段环境交通容量进行初步计算分析.该模型的提出可为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北京市为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两类居民小区,对小区出行环境和居民出行行为展开调研.首先,利用GPS和测距仪等设备收集出行环境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对小区内部和扩展区域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环境进行分析,指出了两类小区出行环境的特点;然后,利用调查问卷收集居民出行行为数据,在分析不同小区的短距离出行特征和同类居民的出行行为后,指出出行环境对出行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最后,给出了不同小区居民偏好小汽车短距离出行的影响因素,以及在不同出行目的下,居民出行方式的转换意愿.研究成果有助于制定合理引导小汽车出行的交通需求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交通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居民采用机动车出行的方式到达一些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的比例越来越高,周边交通问题逐步显现。本文在调研上海市三甲医院现状交通拥堵情况的基础上,从系统解决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周边的交通着手,提出周边道路交通改善的新思路,通过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和配套政策建议,提高交通效率,提升交通运行环境。  相似文献   

7.
智能运输系统(ITS)与城市交通 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能源日益短缺,交通拥挤程度日益加剧,“可持续性交通”的概念就这样产生了.“可持续性经济增长”已经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词汇,论文中提到的“可持续性交通”也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组成环节.在许多大中城市,机动车 的尾气排放已经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智能运输系统IT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的产生正符合了改善环境、节约能源的要求对于我国发展可持续交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化、机动车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大城市的交通拥堵,为城市经济、居民生活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交通7+1论坛”第二次理事会会议围绕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主题,以北京市为案例,分析了北京城市交通的现状、问题与趋势,阐述了构建新北京交通体系的目标和战略措施。针对城市交通结构、公交优先、信息技术、需求管理等问题,探讨了应用复杂系统理论方法解决交通问题的思路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方蕾 《江苏交通》2003,(11):75-76
我国交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汽车尾气、嗓声等交通污染日益严重。基于ITS交通控制与管理技术对机动车污染控制方法对交通环境有显著的改善效益。三条途径:控制交通注相关要素,给出行者提供可靠的交通信息,车辆排放达标自动检测与控制,有利于城市交通健康发展,保护市民健康。  相似文献   

10.
机动车交通的碳排放是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城市管理者日益从环境的角度来考虑城市的交通政策,机动车交通排放的测算技术成为开展交通环境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研究了机动车交通排放的影响因素,介绍了上海市机动车交通排放模型的算法、参数获取技术和可实现的功能;介绍了上海市机动车交通排放模型的软件实现平台和实现方法,并开展了模型应用和验证工作.  相似文献   

11.
城市交通状态可以用路网机动车平均行程速度来衡量,是居民出行行为在城市道路网络上形成的结果,随城市交通出行需求和交通供给的变化而动态变化.本文采用道路网络理想承载力来衡量交通供给,采用基于居民出行特性的机动车交通强度来衡量交通需求,使路网交通承载力与交通强度可以在同样的度量单位下进行比较,用交通负荷比来表示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给的匹配程度,进而可以计算出以平均行程车速衡量的交通状态.最后,以北京市2005年数据为例,验证了模型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在对微观(路段和交叉口)环境交通容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机动车尾气扩散箱型模式建立路段环境交通容量计算模型。考虑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保证路段的通行能力,本文主要考虑降低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因子,并得出了相应的计算模型。最后对北京某路段环境交通容量进行初步计算分析。该模型的提出可为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夜间交通噪声影响居民生活的问题,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居民对夜间交通噪声的主观感受,调查显示居民的主观感受与噪声强度、居民年龄、身体健康状况、房屋是否临街、房龄等因素有关。综合考虑临街区域的夜间声环境功能区类型、夜间交通噪声强度、暴露人口数量及房龄系数等多个因素建立夜间交通噪声影响量化模型。以北京市海淀区某渣土车夜间配送场景为例,分析分别以燃油消耗成本最小、时间成本最小、噪声影响最小为目标的最佳配送路线。结果表明:不同目标下渣土车的最佳配送路线不同,以燃油消耗和时间成本最小为目标时,最佳配送路线的交通噪声影响量均较大;以噪声影响最小为目标时,渣土车配送路线需避开人口密集区域与医疗区域,此时的时间成本和燃油消耗成本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机动车交通排放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动车交通排放污染状况和减排政策研究是交通和环境研究机构共同关注的内容,而机动车交通排放模型是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工具。上海市采用交通研究机构和环境研究机构合作开发的模式,共同开展机动车交通排放模型构建、验证和应用工作。从交通和环保双方的共同需求出发,模型侧重于排放清单核算和政策评估,并预留实时排放测算的功能。上海市机动车交通排放模型对机动车排放因子、运行工况和车辆结构等模型参数进行本地化,并根据排放模型要求对道路交通模型进行深化。上海市机动车交通排放模型已经应用于上海市机动车排放清单制定和各类交通政策的减排效果评估中。  相似文献   

15.
进入到 21世纪,机动车私有化正在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巨大压力,依赖城市道路的公共交通已经越来越难以承受日益增长的客运需求.因此,尽快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轨道交通来缓解紧张的城市交通状况、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至关重要.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集中探讨了发展轨道交通在实现城市交通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机动车速度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有重要影响.一般认为,较低的速度可以降低道路事故率,但速度降低对社会发展和居民健康所产生的许多间接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研究了速度管制对我国城市交通的一般影响,定量评价了速度管制产生的三方面间接效果,即时间价值、排放、道路通行能力降低等.论文最后提出了我国不同城市条件下交通车辆速度管制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7.
高速公路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声环境调查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实施,高速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交通噪声对公路沿线居民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高速公路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中的声环境,针对敏感点调查、现状监测及结果分析等方面,结合实例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清 《交通标准化》2013,(11):68-70
在探讨影响交通环境容量的主要因素基础上,从成都市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成都市主要车型分类及城市交通网络,最终建立了成都市环境交通容量模型,从而为成都市环境质量保证及机动车数量的控制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为了保证两个奥运会顺利进行,北京市政府在交通管理方面采取了很多保障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全市行政区域内.机动车实行单双号出行的限行措施。这个措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汽车排放量和消减了交通流量,久违的蓝天终于回到了北京,畅通的交通环境也使我们不再为堵车而烦恼。那么,现在限行措施取消了,我们还能不能天天都享受这样的生活呢?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重点探讨城市居住区交通稳静化问题,对7个居住区拥有机动车和非拥有机动车家庭共计2313人进行了居民区交通影响调查,结果表明:两组人群对居住区内路边停车及行驶的态度差异显著,非拥有组拒绝率明显高于机动车拥有组(P〈0.05);而对是否限制机动车进入居住区及停放居住区外的稳静化措施两组存在显著差异,拥有组拒绝率明显高于非拥有组(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