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病毒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公认的传播途径是经血(注射)传播。自1967年国外学者Krugman用人体试验经口感染成功,对可能经口传播引起了关注;但当时所用的感染材料是血清而非粪(尿)。长期以来国内外多数学者对乙肝可能经粪(尿)一口传播持否定或怀疑态度。认为粪中不能检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应用~(32)pHBV DNA 探针,从4例慢性携带着尿经200,000×g12小时超迷离心,浓缩100倍处理,检出1例 HBV DNA 阳性,初步证实了携带者尿中排出 HBV DNA,提示 HBV 有可能经携带者尿液传染,为进一步探讨乙肝的传播途径提供新的实验手段。同时亦证明了超速离心浓缩尿液标本进行 HBV DNA检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正> 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地区特别是亚非等国家中,乙型肝炎乃为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据报道,全世界大约有两亿HBsAg携带者,其中我国不少于七千万。因此,研究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采取综合性措施针对性地预防乙肝是当前的一项主要任务。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可随人的多种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体外,故其传播途径极其  相似文献   

4.
HBV母婴传播常导致HBV慢性携带状态、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及母婴传播循环的继续.而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及新生儿HBVac接种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阻断宫内感染的有效方法是控制乙肝流行及预防HBV相关疾病的关键。我们曾对HBsAg阳性孕妇多次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使HBV宫内感染率大幅度降低后,又对  相似文献   

5.
<正> 为阐明尿液在乙肝传播中的作用,我们在对无症状携带者和各型乙肝病人尿中HBsAg 检出情况纵向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15名无症状携带者和10例慢性乙肝病人尿中HBsAg、HBeAg、HBVDNA 及免疫电镜检查,试图对其传染性问题做进一步研究。结果:15名无症状携带者中,6名尿中  相似文献   

6.
<正>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慢性携带呈明显的家庭集聚现象已久为人们所熟知.究其原因,早期推论为日常生活接触所引起,也有人认为是母一婴传播的结果.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同一家庭成员所携带的HBsAg亚型并不一致:除外HBsAg,乙肝病毒(HBV)感染的另两项指标乙肝核心抗体(抗-HBe),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和HBV总感染率均不表现家庭集聚,提示与遗传有关.据此,选1979年肝炎普查时西安郊区1个村的全部  相似文献   

7.
<正> 为了解儿童中HBV感染情况进而为乙肝疫苗接种提供血清流行病学资料,作者观察了1200名不同年龄组儿童。以RIA法检测各种HBV感染标记,出现任一项乙肝感染标记者即为HBV感染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山泽减肥食品的安全性 ,为其应用提供毒理学安全依据。方法 依据国标进行大鼠经口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30天喂养试验及传统致畸试验。结果 ①大鼠经口急性毒性试验 ,雌、雄大鼠经口LD50 均大于2 0 .0 g·kg-1(相当于推荐人体用量的 4 76倍 ) ,属无毒级。②遗传毒性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及Ames试验结果均为阴性。③大鼠 30天喂养试验。未发现其对试验大鼠的生长发育、血液学、生化、脏体比及组织病理学有明显不良影响。④大鼠传统致畸试验。未发现对试验大鼠有致畸作用。结论 在试验剂量 1.0 5 g·kg-1~4 .2 0 g·kg-1范围内 ,山泽减肥食品可作为毒理学安全的保健食品  相似文献   

9.
<正> 小肠粪瘘形成的原因很多,绞窄性腹股沟斜疝不能及时解除绞窄的原因,引起疝囊内肠管坏死,软组织感染,形成患侧阴囊蜂窝组织炎,炎性坏死组织脱落,最终形成阴囊粪瘘。阴囊粪瘘形成,是绞窄性腹股沟斜疝未能得到及时治疗的严重合并症之一,这种阴囊粪瘘在国内很少见到,因为党和政府的关怀,国内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一般对绞窄性疝能够及时诊断,正确处理,不致形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0.
<正>病毒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之一。定期对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司机、乘务员及随车修理工,进行体检,落实防治措施,是控制乙肝感染或流行的重要手段。该水电站、电厂位居青海省龙羊峡库区,常住人口4万余,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 1982—1984年,在西安郊区某单位,通过对现场进行调查、观察、确证该单位有乙肝暴发流行。在乙肝暴发流行后的5—7个月,对13人进行粪便中HBsAg的检测。按血清中出现HBV指标分类:抗-HBc、抗-HBs由阴转阳者2人:单纯抗-HBc由阴转阳者1人;抗-HBs由阴转阳者5人;HB-sAg、抗-HBc原阳性、采便时仍阳性者1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拉米呋啶治疗慢性乙肝患者1年前后,患者体内HBV DNA多聚酶结构域C的酪氨酸—甲硫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YMDD)基因变异情况,及其与血清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乙肝标志物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及速率法分别检测60例乙肝患者经拉米呋啶治疗后其血清YMDD、HBV DNA、乙肝标志物及ALT的变化情况。结果拉米呋啶治疗9月、1年后YMDD的变异率分别为5%、13.3%。YMDD变异组HBV DNA阴转率为12.5%,无变异组HBV DNA阴转率为67.3%,两组阴转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拉米呋啶治疗1年后YMDD变异组ALT为(40.7±14.7)u/L,无变异组ALT为(26.5±10.1)u/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名HbeAg阴转患者无YMDD变异。结论乙肝患者经拉米呋啶治疗后,YMDD变异率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可逐渐增加,当其HBV DNA、ALT含量出现明显反跳时,应及早改变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胆肠吻合愈合过程的影响 ,预防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方法 通过制作犬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模型 ,术后一周内吻合口局部应用bFGF(实验组 ) ,并与生理盐水组对照。两组术后不同时期分别取材行光镜、电镜观察及羟脯氨酸含量分析。结果 bFGF能显著促进胆肠吻合口粘膜上皮愈合过程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及伤口收缩 ,减少瘢痕形成。结论 吻合口局部应用bFGF是预防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的一种有效措施 ,其机制与bFGF能够①促进创面巨噬细胞增生、活化 ;②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③促进伤口收缩 ;④促进释放胶原酶以及引流吻合口粘膜下少量渗出胆汁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ERAT)治疗急性非复杂性阑尾炎的手术技巧及手术效果。方法将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21例拟诊为急性阑尾炎患者纳入研究,急诊行ERAT,分析ERAT手术技巧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ERAT手术,无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ERAT平均手术时间为(49.7±18.2)min,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3±1.6)d。阑尾腔插管作为ERAT最关键的步骤,使用带圈导丝明显缩短插管时间,平均(5.7±4.9)min(P<0.05)。14例患者伴有阑尾粪石(7例块状粪石,4例碎渣样粪石,3例碎渣样粪石伴阑尾腔狭窄),均以取石球囊或网篮成功取出,取石成功率100%。取石网篮取出巨大阑尾粪石并发阑尾穿孔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放置阑尾支架9例,1周后于门诊行结肠镜取出,均未出现由支架引起的不适或相关并发症。ERAT手术时间随术者手术例数的增多而逐渐缩短。结论 ERA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急性非复杂性阑尾炎的内镜治疗方法。选择合适的插管、取石工具,适时放置阑尾支架,增加操作例数等措施将有效地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新型多酸化合物(POM-2)的安全性,为其应用提供毒理学安全依据.方法 依据新药临床前毒理学评价方法进行小鼠经口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 小鼠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半数致死量为868.96 mg/kg,属于低毒化合物;小鼠骨髓微核试验、骨髓染色体畸变试验及Ames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 d喂养试验未见明显有害效应,与对照组比较大鼠的生长发育、血液常规、血液生化及脏体比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化合物POM-2毒性低,无明显的致畸及致突变作用,具有深入研究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车闲篇     
《家用汽车》2008,(3):138-139
LED手电;电话形音乐枕;便携宠物拾粪器;法拉利版的Segway;手腕电脑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蚯蚓粪能有效处理硫化氢气体,以污泥基蚯蚓粪为填料,采用卧式生物反应器去除H_2S气体,考察蚯蚓粪对H_2S的去除效果,研究气体停留时间和容积负荷对H_2S去除率的影响及生物降解宏观动力学.结果表明:蚯蚓粪为载体卧式生物反应器在启动运行6 d后,H_2S去除率可接近100%.当气体停留时间76~106 s,进气浓度100~500 mg/m~3,H_2S容积负荷高达400. 6 g/(m~3·d)时,H_2S去除效率稳定在90%以上;蚯蚓粪吸附降解H_2S的最大表观去除速率(Vm)和表观半饱和常数(Ks)分别为1 428. 6 g/(m~3·d)、417. 1 mg/m~3.通过分析可知,卧式蚯蚓粪生物反应器能高效处理H_2S气体,且具有较强的抗负荷冲击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 左室后壁破裂是二尖瓣手术中一种少见的致命并发症,各地均有报告。发生率约0.5%~2%,死亡率曾高达65%。本组报告2例,其中1例修复成功。病例摘要:例1:女,42岁,术前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房颤,心功Ⅲ级,于1982年5月25日行二尖瓣替换术,植入25号生物瓣。置瓣时,小瓣处一褥式缝线撕脱,复跳后发现在室后壁瓣环处少量出血,裂口随心跳扩大,经各种修补无效,死亡。例2女,12岁,术前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于1989年1月7日在苏丹喀士穆人民医院行二尖瓣直视成形术,使用扩张器经左房扩张二尖瓣,扩张不满意,又经心尖减压口扩张二尖瓣,扩张后瓣口直径3.2cm,关闭良好。心脏自动复跳后,心包腔内充满大量血液,左室后壁有一约2.5cm×1.5cm“T”形裂口,立即阻断升主动脉,用2条4.5cm×1.0cm补片修补裂口成功,心脏自动复跳,术后平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B、C基因型与乙肝临床表现与转归的关系。方法对300例乙肝患者进行B、C基因型检测,比较这两种基因型的临床差异,并对影响乙肝的各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肝硬化、肝癌组中C基因型构成比和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B型(P分别为0、0.01);两种基因型在患者年龄、性别、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HBV含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基因型肝癌的发生率是B型的5.43倍(OR=5.43,P=0.01)。结论 HBV基因型是乙肝临床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与B基因型比较,C型HBeAg阴转率较低,更容易导致严重的肝病。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60例甲、乙型肝炎病毒重复感染的血清学检测结果,提示重复感染占当时住院肝炎病人的14.8%。在重复感染中,同时感染甲、乙两型肝炎者9例;乙肝抗原携带者及慢性肝炎基础上感染甲肝者41例;乙肝隐性感染免疫后又感染甲肝者10例.同时观察到部分病人重复感染时,HBsAg 滴度下降或消失。并探讨了肝炎复发或突然加重的原因,认为两种肝炎病毒重复感染是肝炎复发或者突然加重的主要因素.故预防HBV 携带者及慢性乙肝重复感染其他肝炎病毒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