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对滇西红层特性作了简单归纳,对大保高速公路滇西红层路段边坡与桥墩变形破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砂,泥岩互层,节理裂隙发育,泥岩易软化,风化,具一定的膨胀性,承载力较低,且有降雨和人为因素诱发,是边坡与桥墩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红层软岩生态防护坡面抗冲性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红层软岩生态防护边坡的抗冲刷能力进行定量研究,采用现场模拟降雨的方法,测量不同雨强降雨时红层软岩生态防护坡面的径流量、坡体截留量和冲蚀量.试验结果表明,在雨强为20mm/h持续降雨190min和雨强为50mm/h持续降雨120min的情况下,采用植被防护的红层软岩边坡基本未冲蚀;生态防护能有效阻碍红层软岩在水环境作用下进一步风化崩解,从而降低红层软岩坡体的冲蚀.  相似文献   

3.
广大线红层路堑边坡风化带的最优分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有序地质量的最优分割划分广大线红层路堑边坡的风化带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红层泥岩的力学特性和能量演化规律,基于5种不同围压梯度(200、250、300、350、400 kPa)及轴压与围压不等速率的应力路径,以四川遂宁地区红层泥岩为例开展了室内循环加卸载试验,得到围压效应对红层泥岩力学特性、总应变能密度、弹性应变能密度、耗散能密度的影响,以及应力-应变与能量之间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从初始加卸载至试验结束,轴向应力输入的总能量密度、弹性应变能密度以及耗散能密度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正态分布”形式;在峰前阶段,弹性应变能密度与耗散能密度间的差值会随着循环加卸载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围压的侧限作用提高了试样承载能力,总能量密度、弹性应变能密度以及耗散能密度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在峰后阶段,当围压≤300 kPa时,耗散能密度低于弹性应变能密度,而围压>300 kPa时,耗散能密度高于弹性应变能密度,围压增大会进一步抑制试样破坏后弹性应变能密度的释放;相同围压下,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干燥、饱和状态下的抗压强度和弹性应变能密度均呈负相关关系;相同干湿循环次数,干燥状态的抗压强度和弹性应变能密度比饱和状态高,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干湿循环下红层土石混合料的劣化规律,以取自四川盆地的红层土石混合料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崩解试验,探讨不同粒径红层软岩块石的崩解特征;对2组红层土石混合路基填料原始级配缩尺,通过叠环式剪切试验,研究干湿循环次数对红层土石混合料黏聚力、内摩擦角、剪胀率和剪切模量等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红层软岩块石遇水崩解显著,崩解过程可分为剧烈段、过渡段和稳定段,崩解剧烈段块石含量降低近70%;粒径较大时,块石受结构面影响更强,崩解更彻底;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抗剪强度在崩解剧烈段明显降低,过渡段基本不变,稳定段略有回升;块石崩解后,其咬合作用显著降低,表观黏聚力急剧减小,静电引力和固化胶结使黏聚力轻微增大,崩解物间的摩擦和重定向排列使内摩擦角轻微增大;最大粒径和含石量显著降低,法向应力下土石混合料更密实,剪胀率明显降低;骨架-密实结构转变为悬浮-密实结构,剪切模量明显降低;干湿循环下黏聚力和剪胀率劣化更明显,内摩擦角的劣化受块石粒径影响最大,剪切模量的劣化受块石粒径影响最小;路堤填筑前,对红层土石混合料进行2次崩解处理,以削弱其受降雨-蒸发循环作用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路基压实黄土坡面降雨冲蚀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系统地进行了压实黄土路基边坡的7大因素变化条件下降雨冲刷试验研究,得出西安和甘肃压实黄土边坡降雨冲蚀强度经验公式、坡面最大冲刷强度的临界坡度等系列结论,对压实黄土路基坡面防护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土壤改良喷播法对临长高速公路硅化砂质板岩及砾岩边坡进行强制绿化,介绍了风化石质边坡的自然状况,草种的选择,以及几种喷播材料浓度配比试验等。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降雨诱导基覆型边坡失稳特性,采用室内模型试验方法对基覆型边坡在暴雨作用下的失稳过程及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 通过探讨降雨前后边坡内土体含水率和孔隙水压力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特性,揭示降雨诱导的边坡失稳机制. 同时通过坡顶加载方法研究了雨后边坡承载力变化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降雨的发展,在坡脚处首先出现土体液化流动现象,随后出现土体局部脱落;随着降雨的持续进行,土体脱落破坏的范围逐渐增大,进而导致上方土体临空面加大,土体破坏后随即被雨水饱和软化而向下滑动,后方土体进一步被侵蚀,最终造成了一定深度和宽度的边坡破坏现象;边坡内土体含水率升高与孔隙水压力的增大是导致边坡失稳破坏的主要因素;降雨停止后,边坡可以承受的极限荷载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而基覆型边坡在顶部静荷载作用下破坏模式呈现出整体和局部滑移模式.   相似文献   

9.
成渝线典型路基边坡对降雨过程的响应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成渝铁路典型路基边坡由砂泥岩互层及其风化带组成,顶部为2~5m的砂粘土层。模拟实验表明,边坡对降雨过程的水这及力学响应取决于土层的初始渗透性、降雨方式和降雨量;能够对边坡渗流场和应力场产生明显影响的降雨过程一般应同时满足3个条件:(1)雨前经历过较长时间的炎热天气,土层蒸发强烈、初始渗透性良好;(2)降水过程以中到大雨开始,且持续较长时间;(3)降雨时间长,降水量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鹤大公路七鸡段的部分路段的深路堑风化岩石边坡采取钢缆格栅网面挂系统进行边坡加固防护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红层地质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文章以红层路堑边坡发生滑坡的典型工点为例,分析其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建议在覆盖层为松散层、内部为砂岩和泥岩互层的结构中,采用清方、网喷、锚索、防排水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证多级开挖后的边坡稳定性,根据岩石风化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形式的锚杆支护喷射混凝土用以保护边坡.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探明大型深层滑坡发生机制,对今后发生潜在大型深层滑坡区域进行预测,通过对比分析近年来亚洲地区发生的多起大型深层滑坡,从诱发大型深层滑坡的地震与降雨两个主要方面,分析了特殊地层岩性在化学风化作用影响下与多种坡体结构在重力作用影响下的深层滑坡特征,以及降雨对于该类滑坡的形成所具有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由地震作用诱发的深层滑坡,应主要根据不同岩石种类的化学风化情况、深层滑坡形成的力学演化机制以及先行降雨对地震滑坡潜在位置进行预测;对于由降雨诱发的深层滑坡,应主要根据重力边坡变形与内部地质结构的地形特征对深层滑坡发生位置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4.
针对降雨诱发边坡失稳的特点,从水分迁移的角度出发,结合非饱和土力学,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不同降雨强度作用下边坡内部水分迁移的特征;通过数值模拟得到:降雨作用下,边坡内部孔隙水压力呈层状分布,坡脚处孔隙水压力最大,坡顶次之,坡中最小;边坡中的水分主要沿垂直和倾斜方向迁移,迁移速度由表层向深部逐渐减小,迁移方向也随深度和时间而改变;体积含水率呈非线性分布,且非饱和区非线性化程度较饱和区的高;土体渗透系数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土体饱和时其渗透系数为饱和渗透系数。  相似文献   

15.
结合重庆市万州桂花小区边坡处治工程实例,采用折线型滑动面传递系数方法,对山区斜坡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斜坡在暴雨情况下容易产生工程滑坡灾害,采用抗滑桩及格构锚杆进行相应的处治,治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降雨条件下边坡客土的破坏模型,研究了边坡绿化过程中降雨对边坡客土稳定性的影响,分析表明,边坡客土的稳定性与降雨特征、边坡坡度、坡面特征、土体特性及土体厚度有较大关系.对于坡度较大的边坡,客土厚度不宜过大,以保持土体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山岭地区的高速公路建设,产生大量的人工边坡。在地质环境条件不良地段,部分人工边坡在雨水、外荷等因素作用下开始活动,对高速公路安全运营产生威胁。丽龙高速公路K92滑坡存在整体稳定性问题,威胁到高速公路的运营,因此对该滑坡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并进行系统的监测。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可知,滑坡体的滑移面并未发展,滑坡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8.
采用有限元软件Geo-Slope中的SEEP/W模块分析了裂隙深度、渗透系数比、裂隙角度与裂隙数对雨水入渗过程的影响,结合非饱和渗流理论研究了裂隙渗流各向异性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降雨1、7 d时,1 m裂隙深度内最大孔隙水压力分别为9.69、9.70 kPa,雨水沿裂隙底部向下的入渗深度分别为0.5、1.5 m,裂隙内孔隙水压力随降雨的持续迅速增大,直至由负压力转变为正压力; 裂隙深度越大,裂隙内孔隙水压力越大,降雨停止时刻相应的入渗深度也越大,饱和区域的大小与裂隙深度正相关; 当渗透系数比为1时,裂隙范围内最大渗透系数为1.51×10-7 m?s-1,此时沿裂隙方向渗透系数小于降雨强度,降雨入渗过程受土体渗透系数控制,而当沿裂隙方向渗透系数大于降雨强度时,雨水入渗过程受降雨强度控制; 裂隙角度越小,在裂隙深度范围内的最大孔隙水压力越大,且出现正孔隙水压力的深度也越大,而边坡表层饱和区范围越小; 无裂隙存在时,降雨后边坡内部仍保持负压力状态,无饱和区存在,有裂隙存在时,雨水沿裂隙下渗并在边坡内部形成饱和正压力区,1~5条裂隙形成的饱和区面积分别为16.4、34.7、60.9、75.6、110.7 m2,饱和区面积与裂隙数呈乘幂关系,且随着裂隙数的增加,雨水对渗流场的影响范围与程度增大,长裂隙的集中分布是引起边坡内部大面积连通型饱和区出现与地下水位升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