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太达村隧道为工程背景,根据隧道注浆理论,结合现场实地考察,制订相应的施工方案。在松散区利用隧道注浆控制技术进行施工,并对隧道注浆机理和施工结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注浆压力和材料水灰比数值增加,隧道体积收缩率呈现较快增长,但变化曲线呈现非线性增加,注浆压力和材料水灰比对隧道体积收缩率有影响,对变化曲线的峰值没有影响。盾构隧道注浆控制技术使隧道工程质量有明显提升,同时也为其他工程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注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刘清 《湖南交通科技》2007,33(2):105-107
结合实体工程,介绍了小净距隧道的设计与施工,以及监控量测.实践表明该隧道中夹岩在节理发育、岩性破碎松软条件下,通过采用施作预应力对拉锚杆加注浆工艺,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3.
青岛地铁2号线要下穿正在施工的地铁3号线隧道区间,两条线二衬最近相距0.8m左右。在施工过程中,对地铁3号线采用涨壳式预应力锚杆加固、注浆堵水等措施,对地铁2号线掘进采用超前管棚注浆支护、减震及微爆破的施工技术,成功的实现了下穿。工程监测表明,隧道区间未见裂缝与漏水,沉降及振速均满足要求,证明所采取的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注浆工艺条件下采用人工注浆方式所导致的注浆质量无法保证的情况,研发了适用于现场注浆工艺要求的BGM2000桥梁预应力管道智能注浆控制仪。对智能注浆及人工注浆的效果进行了现场对比检测。对比测试的结果显示:所测试的采用人工注浆方法注浆的桥梁预应力孔道存在不同程度缺陷,通过智能注浆控制仪施工的桥梁孔道注浆质量全部为优,注浆饱满。智能注浆控制仪注浆明显优于传统的人工注浆施工质量,设计先进,操作简单、运行稳定,采用智能注浆控制仪施工能够提高桥梁预应力管道注浆施工质量,保证注浆密实。  相似文献   

5.
结合黔西至大方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使用的喷锚注浆技术,对隧道施工喷锚注浆机械施工进行分析,包括施工流程、喷锚注浆机械性能等。施工实践表明,高速喷锚注浆技术的使用在山岭、丘原等地形隧道施工中均取得了显著的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6.
盾构法隧道施工是隧道建设中常见的施工方法。为防止盾构过程中出现地表沉降及管片偏移等结构稳定性问题,必须通过壁后同步注浆施工填充空隙,确保隧道周围的岩体及时获得支撑,以控制地表变形,保证管片的均匀受力与结构稳定性。盾构工程对同步注浆材料有不同的技术要求,而现行的注浆材料依然存在着各种适用性问题,主要对地铁盾构施工中高性能同步注浆材料的配合比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9):162-163
稳定性较差是隧道洞口浅埋段施工的主要特点,要提高洞口围岩的稳定性,则必须通过相应的处理措施来实现。通常情况下,稳固隧道洞口浅埋段采用的施工技术的主要有土方刷坡和预注浆等。对隧道洞口预埋段常见的预注浆、洞口土方刷坡和锚网喷施工技术、预支护施工进行分析,并对隧道洞口段开挖的技术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广州地铁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盾构隧道靠近一处高架桥的钻孔桩基,采用袖阀管注浆的方法,隔离了盾构隧道与高架桥的钻孔桩基,并加固了盾构隧道通过路段的地基,减轻了盾构隧道施工对钻孔桩基的影响,保证了高架桥的安全。介绍了袖阀管注浆加固地基的方案选定、施工参数的设计、施工监测和施工中应注意事项等,对同类工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自稳性差,岩体破碎,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拱顶崩塌,掌子面失稳等问题。为保证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前期施工和后期运营安全,对软弱围岩进行注浆预加固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拱部注浆、全环注浆及不注浆3种方案进行数值分析,研究不同注浆方式对围岩的加固效果和围岩应力分布规律以及围岩稳定性,为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的施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古田隧道在施工过程中诱发了洞身一古滑坡的复活,造成山体不稳定,地表塌陷开裂,隧道偏压,初期支护严重变形等一系列的问题.设计采用地表抗滑桩和微型桩,洞内超前小导管注浆、密排工字钢架加强支护、预应力锚杆,并优化衬砌断面型式等措施,在施工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隧道浅埋破碎段地表超前预注浆的作用及在隧道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由此得出该技术在隧道浅埋破碎地层中能够对围岩起到很好的加固作用,保证隧道安全顺利施工。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公路交通网越来越密集,设计线路不可避免地要穿越岩溶区,尤其是山区高速公路,还会出现隧道穿越岩溶区的现象。贵州省三凯高速公路SK13隧道对岩溶区采用超前注浆、格栅拱架加强的处理工艺,取得良好的工程效果。对注浆设计、施工工艺、工程质量检验等方面进行总结,对类似的采空区治理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云台山隧道浅埋段围岩软弱松散、埋深浅等特点,提出采用地表深孔预注浆加固,同时配合超前地质预报、隧道超前支护以及初期强支护,加之后期监控测量的综合控制体系。现场实践证明,该控制体系有效控制了隧道围岩收敛,在安全施工的前提下保证了施工工期。  相似文献   

14.
基于随机分布理论和流-固耦合理论, 考虑注浆过程中围岩物性参数的动态变化和浆液黏度时变性, 推导了流-固耦合作用下非均质软弱围岩的浆液扩散方程, 并运用多场耦合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了小导管注浆浆液在非均质软弱围岩中的扩散模型, 系统研究了注浆参数与小导管布设等对浆液扩散与注浆加固圈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浆液在非均质软弱围岩内以类椭圆形向四周扩散, 扩散形态随注浆压力、注浆时间与围岩参数等动态变化而不断变化, 最终趋于稳定; 在注浆过程中, 增大注浆压力和延长注浆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浆液的渗透能力并改善围岩的渗透性, 而适当的增大小导管布设长度或减小导管布设角度有利于注浆加固圈的形成; 为达到最优注浆效果, 洞头山隧道小导管预注浆加固压力宜设为1 MPa, 注浆时间宜控制在400 s, 小导管布设角度不宜小于30°, 布设长度应大于2.5 m; 经现场监测验证, 隧道围岩28 d抗压强度提高至2 MPa, 围岩渗透系数降至10-5 cm·s-1, 后续台阶法施工开挖拱顶沉降均小于3 cm, 围岩整体性和连续性得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浅埋隧道洞口段施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隧道洞口段是隧道施工的薄弱环节,为保证进洞安全,采用地表砂浆锚杆加固拱顶岩体;采用钢拱架、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钢筋网、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加固洞口岩体;采用控制爆破手段降低对围岩扰动,利用围岩量测技术指导施工。保证了洞口浅埋段的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6.
基于前人既有研究成果和日本龟浦隧道围岩变形试验,结合郑西客运专线大断面黄土隧道围岩大变形的工程实践,阐述隧道施工影响下围岩变形动态规律,提出围岩变形控制的技术要点和技术措施,并提出相应的围岩变形控制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后的围岩变形可分为掌子面前方的先行变形、掌子面变形及掌子面后方变形3种形式,且这3种变形是同时发生的.控制开挖工作面失稳、拱顶失稳、拱脚下沉和围岩大变形等是隧道围岩变形控制的要点.开挖过程控制和辅助工法控制是隧道围岩变形控制的重点,其中初期支护及时闭合和合理辅助工法的选取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冷彪  张毅  杨辉  侯高鹏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21,56(2):246-252, 322
隧道掌子面上含有许多地质信息,若能充分提取和分析,将有助于对隧道工程地质状态作出评价,用于指导隧道设计和施工. 以隧道掌子面数码图像为基础,对掌子面上岩体裂隙检测、提取、分组算法进行研究. 首先,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掌子面岩体裂隙目标分割算法进行分析,根据分割结果,通过图像细化和边界线拟和、分离、合并、过滤,连接不连续边界,过滤短边界,形成较完整的岩体边界线识别结果;然后,计算岩体边界线视倾角,将视倾角相近的边界线合并为一组,实现对裂隙边界线的自动分组;最后,将本方法应用于实际掌子面岩体图像测试其有效性. 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基本实现了对掌子面上岩体裂隙的自动提取和分组;对具有明显裂隙的掌子面岩体,本算法能较完整的提取出岩体裂隙,错误提取率不超过10%,并实现了自动分组,自动分组错误率不超过5%,提高了掌子面岩体分析的自动化程度,可用于地质素描,并为掌子面围岩分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某铁路隧道在下穿冲沟边坡时出现冒顶。针对该隧道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数值分析模型,采用FLAC3D程序模拟隧道施工力学行为,考虑暴雨积水对围岩的影响,从围岩塑性区分布、位移以及锚杆和超前大管棚内力分布情况分析隧道变形和冒顶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隧道超浅埋、持续降水积水、围岩力学性质差及施工支护不当导致坍方。结合工程实际提出洞内加固、冲沟边坡加固及开挖控制的综合处治方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为日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尚峰利 《交通标准化》2014,(14):201-204
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现场监控量测等手段对公路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理论进行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分析开挖过程中围岩损伤演化,获得了损伤变量与围岩材料参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围岩力学参数的预测方法。通过岩体破坏机理、围岩损伤应力影响范围以及影响围岩稳定性的各个因素综合研究,建立了卸荷状态下的围岩损伤本构关系和基于能量耗散的损伤本构模型。基于一般弹塑性数值分析原理,建立了考虑围岩参数劣化过程的隧道围岩损伤演化分析方法,分析了开挖应力状态下隧道围岩的弹塑性损伤演化机理。建立了基于经验公式和基于围岩渐进性破坏理论的公路隧道围岩压力演化趋势及预测模型,提出了公路隧道围岩压力演化趋势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层状复合顶板巷道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ANSYS有限元计算模型对层状结构岩层巷道开挖施工进行了弹塑性二维分析,发现巷道底板和煤帮中点位移随着巷道宽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加基本按照线性规律,增加幅度比较平缓,即底板和煤帮中点的位移对巷道宽度的变化不敏感.同时对巷道上部层状项板建立两端固支的力学模型,得到巷道顶板下沉的解析解,由此研究不同高跨比的围岩变形、应力变化模式和破坏特征,对层状岩层巷道的安全评价和支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