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1 毫秒
1.
酒神和日神的二元冲动说是尼采悲剧观的核心。本文从酒神和日神的二元对立入手解读电视剧《琅琊榜》的悲剧实质和悲剧快感,不仅跳出了网络小说改编的视角,而且触及了其悲剧核心。《琅琊榜》的悲剧实际上是酒神和日神联盟的结果,主人公梅长苏的本原状态就是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酒神状态,这种状态必须被日神化的美好外观掩盖、调和,他"向死而生"的结局也验证了个体毁灭而回归永恒意志的悲剧快感。  相似文献   

2.
论悲剧精神     
通过分析比较叔本华、尼采等西方哲学家对悲剧精神的不同理解或诠释,阐明了作者本人的悲剧观:悲剧的本质不是悲观主义,而是乐观主义;悲剧的意义不仅在于展示某种价值的破碎,而主要在于通过展示悲剧英雄对不幸命运的抗争,使人们看到一种更高的价值力量;悲剧精神不是生活的形式而是生活的真理.  相似文献   

3.
尼采一直被视为非理性主义的鼻祖,并被定位成极端个人主义的代表,但在他的早期著作《悲剧的诞生》中,我们可以惊人地发现他与理念主义的代表柏拉图的巨大相似,尤其体现在他从古希腊提取出的“狄俄尼索斯精神”“阿波罗精神”与后者的“理念说”“迷狂说”中。通过创作主体这一切入口,对二者关于主体性的理论作一对比性梳理之后,尼采作为极端个人主义者的传统定位应该被重新加以思考。  相似文献   

4.
现代学者在解释老子“大音希声”时,往往习惯性的从美学、音乐的角度进行论述,把它当成一个美学、音乐命题。这种探讨并不符合老子的本意。“大音希声”不过是老子对于道体的一种语言的自我否定式的描述,它所表明的只是道具有超越有形世界的形而上性质。后世从美学角度对这句话的阐释更多的只是一种借题发挥,与其本义有较大的距离。  相似文献   

5.
关于后现代意识与后现代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艺术是后工业社会发展中后现代意识的产物,其实质是要挑战传统知识的合法性,以多元的、相互平行的、相互竞争的艺术来替代。在这一场旧文化与新文化的冲突中,后现代意识具有前卫性、批判性.但也存在偏执与谬误的一面,它对于主体精神的表现方式的探索,体现了后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它寻求的是突破和断裂.寻求的是事件而非新的世界.寻求的是表现事物中出现的变化及其变化的方式,而非内容。  相似文献   

6.
李渔和莱辛在戏剧理论中都提到了市民化、通俗化的主张,比较这两位东西方艺术家的戏剧美学特征,对于了解和拓展古典戏剧美学的研究,能够提供更多的视角;本文认为,李渔和莱辛共同致力于戏剧通俗化的主张和实践,李鱼注重于戏剧艺术的表演层面,莱辛则更具有内在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7.
古典存在论可被视为真知一逻辑地说一是者三方结构。它在自身的范围内已走到尽头,陷入严重的危机。马克思的哲学是以逻各斯“去揭示存在”,因而也是一种存在论。他实现了对古典存在论的第一重超越: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语言一理论(逻各斯)源出于实践(存在),而真理则根本是个实践的问题。这样的实践存在论要求它不止于理论地批判,更要从事现实地批判:消灭古典存在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这正是它的第二重超越。  相似文献   

8.
海明威与福克纳是美国现代文学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作家,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与把握美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创作文本的主题,颇有价值。本文略论了两位作家创作主题的共通之处在于:都继承了英美文学对人的悲剧命运进行阐释的传统,都有着强烈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情结,都有着强烈的关注人命运的道德感。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海明威创作多与自身丰富的经历有关。他取材范围的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主题深度的开掘。因此其悲剧主题往往是与社会历史、社会环境相冲突而引发的,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冲突,是性格的悲剧。福克纳是一位“纯粹”的美国作家。他文本取材的范围很窄。却更有利于对悲剧主题的深入开掘。福氏的悲剧主题与悲剧冲突是心灵层次和命运层次上的。更多的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与土地、与灵魂本身的矛盾与抗争。是人性自身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书法是中国汉字所特有的一种审美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源于自然又关注个体生命的内审美哲学。它通过传情写意表达独特的个性精神气质,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体现着一种基于根性文化的人文精神,强调人性、人道、人格为本位,以生命体验为根本的人生修养,强调"我"与天地万物一体和人作为主体的构建和自我陶冶作用。中国书法审美语言的丰富性和书法超越工具性的审美追求,不但为当代艺术提供了艺术史资源,也是书法艺术自身的超越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曹禺在三、四十年代的戏剧创作,是在与当时既成规范的现实戏剧原则相互悖离又相互整合的对抗关系中进行的。曹禺与其独特的视角关注现实人生、思考人性并对人的生存困境作形而上思考,这使他人的命运的沉思和追问具有了一种永恒和普遍的意义,正是这种超越性他真正抵达了现实主义应有的深度,给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前景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提起锁,人们自然想到家庭中各式各样的防盗锁.还有一种无形的"锁"--交通安全意识,这是一把锁住"车祸"的锁,但是人们常常把它忽视,忽视它的结果往往是苦果和悲剧.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深入分析鲁迅和尼采两人思想的基础上,认为尼采的哲学思想对鲁迅思想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他影响了鲁迅对人类的看法,同时,尼采的思想也是鲁迅关于个性解放和思想革命看法的真正源泉;另外,尼采的反传统的批判精神同样也影响了鲁迅。但是,鲁迅却没有盲目地追随尼采,而是从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和自身的特定条件出发,形成了适合中国当时现状并有别于尼采的新风格。  相似文献   

13.
艺术的真实包括客观的真实和主观的真实,中国绘画可以说是一种不拘于客观表现的艺术,更多的是在表现现实的基础上,按照关的原则,强调造型中的某些因素,将形式关抽象出来加以强调突出,使之条理化、程式化、符号化、图案化,富有装饰性.这在中国绘画中的构图、造型、色彩几个方面尤为明显,并显示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长期以来人们都以西方的标准来讨论中国的问题,而没有注意到中国传统悲剧意识具有“内向性”特征,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悲剧意识是存在的,但其冲突性比之于西方及中国近代悲剧意识较弱一些,并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戏剧中的“大团圆”结局进行了分析,认为“大团圆”实质上表现了人民在痛苦的现实中对“善”的追求,是“中和之美”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尤凤伟小说的爱与死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凤伟作为一个优秀的民间作家,站在民间立场上发现了没有被压抑和“文明化”的爱,更加原始,更加奔放,更加热情,更加真实,更加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在他的小说中,由于爱的丰盈,与爱结合的性也就有了强大的震动人心的力量。与死的结合又使爱升华到更高的层次,使作品形成一种悲剧的美。在苦难、死亡中彰显人生价值,使自己的生命超越一切悲惨的境遇,这就是尤凤伟许多小说中的死亡内涵。  相似文献   

16.
2003年6月23日,赵詹奇厅长在“实现浙江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座谈会上,代表厅党组提出要弘扬全省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培育的交通精神——“团结务实、开拓创新、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精神,并对上述精神的主要内涵作了精辟的理论阐述。我们认为这是交通事业发展的殷切期盼和必然结果,标志着交通系统自我认识的自觉性和自我激励的主动性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全省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必须不断用这一精神武装头脑,使之成为共同的思想基础和自觉追求,成为浙江交通在全国交通系统和省内各行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巨大精神动力。本文就“交通精神”的现实价值.对“交通精神”内涵的理解、如何弘扬“交通精神”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祥子和何利这两位东方国度的普通劳动者以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演绎了个人奋斗的悲剧。以存在主义视角解读悲剧,他者筑就的高墙是二人无法突围的地狱,个人自我意识的稀薄是悲剧的根本性因素。中印两国文化价值体系迥然异于西方,东方缺乏稳定的个人话语体系建构的生存根基。立足于东方民族的现实处境,试图从差异中获得文化话语重构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中的通感,即把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通过艺术的联想和想象而互相移借、融合与贯通。通感与联想在诗词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使诗词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个性特征鲜明,极富新意和独创性。着重举例论述了诗词的“气味”:一种是诗人和词人在作品中自然的描述与流露,一种是用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出来的气味。鉴赏诗词时以气味切入,充分借助艺术联想,更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深切体验。  相似文献   

19.
《白鲸》以大题材、大手笔展示了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毁灭的过程,其中包含了作者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思考。本文从作者的悲剧,作品的悲剧意义及悲剧意义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方方小说的女性意识蕴藏于对现实生活的叙写之中,在近期的几个中篇中,通过对女性悲剧命运的理性审视与探索,显示了作家对现实的人文关怀与人性批判主题,是方方知识分子写作立场在现代社会的一种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