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确保120阀压套配合的气密性要求,通过对3种阀套与阀体配合公差的分析,确定将体孔公差由H9提高到H8。同时分析了压套后铰孔的必要性,经大量试验摸清了套内孔变形规律,确定了预留铰孔量。研究结果在批量生产中得到运用,压套配合质量一直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2.
1 问题的提出机车车轮的常规维修过程是将轮箍、轮辋按一定的内、外径尺寸切割 ,在公差要求的技术范围内 ,使彼此达到良好的配合 ,组成一个完整的车轮 (部分车型轮箍、轮辋公差要求 ,见表 1)。表 1车型 轮辋对轮箍过盈量 (mm)轮辋尺寸和公差 (mm)轮辋对轮箍过盈量公差带宽Δ(mm)东风 1.1~ 1.30890-0 .50 .2韶山1型3型6型1.3~ 1.64型 1.4~ 1.8010 70-0 .30 .30 .46K 1.1~ 1.6 1.17510 70 1.0 700 .56G 1.1~ 1.5 10 70± 0 .2 5 0 .4在此过程中 ,轮箍、轮辋过盈量过大 ,会使轮箍应力过大产生裂痕 ,过盈量过小易彼此脱离 ,从而…  相似文献   

3.
针对既有中继阀存在防腐能力差、活塞杆套脱落、放风弯头断裂、重量大等问题,提出新型中继阀研制技术方案。在保持既有中继阀安装方式和接口尺寸基础上,优化产品结构。一是采用铝合金、铜、不锈钢等耐腐蚀材质,解决既有中继阀的锈蚀问题,整体降低中继阀重量约60%。二是中心孔处采用整体阀套结构,便于加工和组装。整体阀套上部采用凸肩结构,解决既有中继阀活塞杆套脱落的问题。三是在阀体上加工沉孔,在阀体沉孔内安装粉末冶金滤尘片,以避免放风弯头磕碰易造成断裂丢失问题。新型中继阀样机试制完成后,进行了性能试验、20万次疲劳试验和-50℃~70℃使用环境温度试验,试验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材质为2Cr13的不锈钢机械加工性能进行分析,针对不锈钢材质加工中存在的韧性、塑性变形大及导热系数低等制造难点,并结合120主阀体中不锈钢套加工质量对120阀性能的影响,制定出合理的不锈钢套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5.
机车轮对装配应力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了一套模拟车轮装配全过程的数值分析程序,分析轮对配合面内的接触应力分布,在轴对称模型基础上,模拟分析了整体直辐板车轮与车轴之间的过盈配合接触现象,详细地讨论了过盈配公差和加工精度对配合面内的接触应力分面和摩擦滑动的影响;在三维模型基础上,模拟分析了论心-轮箍型斜辐板车轮与车轴的两个过盈配合面内的接触压力分布,研究了不同过盈配合量,轮箍厚度和垂向外载荷对接触压应力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新礼 《铁道车辆》2000,38(7):41-42
1 现状分析 1.1 使用状况 从全路安全阀的使用情况来看,因无严格的报废更新要求,一般的安全阀均已使用多年,内部阀芯、阀体铜套、调整螺母、阀杆均已有不同程度的磨损,造成一部分安全阀的阀芯与阀套的间隙超过了0.2 mm,阀杆与调整螺母的间隙超过了1 mm,阀与座接触不严密,造成排风不良和漏泄现象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7.
某新型高速变轨距动车组变轨机构中车轮、滑动套和车轴存在多层圆筒配合,为深入了解配合量对滑动套接触压力以及结构应力的影响,分别采用弹性力学和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求解,并分析了不同配合量对接触压力和结构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接触边缘区域,车轮-滑动套接触压力与配合面过盈量成正线性关系;滑动套-车轴间隙量对滑动套内孔面结构应力影响显著,其实际间隙值由于车轮-滑动套过盈配合的压缩作用而小于设计值,所以设计间隙量时建议考虑车轮-滑动套过盈配合的压缩作用。  相似文献   

8.
姚广 《铁道车辆》2003,41(3):40-42
1 问题的提出 近一时期,铁道部驻齐齐哈尔铁路车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验收室在抽验120阀时,连续发现120阀局减阀通气孔及前盖面与阀体结合部在制动位时有漏泄现象,而且,其他工厂及部分车辆段也有类似反映.这2个部位的漏泄表现出很强的不确定性:交验合格的阀,搁置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试验,会出现漏泄现象;有的阀试验合格后再次进行组装时也会发生漏泄.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120阀存在的列车管小减压量制动以后缓解波速低的问题;对120阀加速缓解作用的控制方式提出了改进方案,并进行了验证;对加速缓解风缸容积的增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列车管小减压量制动后提高120阀缓解波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内燃机车牵引电动机小齿轮弛缓故障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在轴和轮毂之间传递扭矩,轮毂和轴之间常用过盈连接和键连接。过盈连接是利用轮毂和轴之间的过盈量,将两个零件连接成一体的结构。若能够保证配合表面的加工精度并控制适当的过盈量,就可以既传递较大的扭矩又保证连接的同心精度,故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牵引电动机的主动齿轮(小齿轮)与电枢轴的配合中广泛采用。ND5型内燃机车5GE752AF8型直流串励牵引电动机的主动齿轮(小齿轮)与电枢轴为锥度配合,通过过盈传递扭矩,当小齿轮与电枢轴之间的过盈连接发生弛缓时,发生弛缓的牵引电动机的转速将大大高于其它牵引电动机的转速,使空转保护…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装配过盈量,摩擦因数,形状公差,轮轴突悬组装以及注油槽对压装曲线及轮轴接触部位应力的影响规律,以某型动车组轮对为研究对象,用ABAQUS软件建立轴对称有限元模型,对轮对压装过程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配合过盈量以及摩擦因数是确保配合质量达标的关键;轮轴突悬组装、车轮注油槽对接触部位的应力分布有显著影响;选择恰当的轮轴形状误差组合有利于压装的合格。  相似文献   

12.
四川制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主阀体中,有一种十字槽型螺盖零件(见图1),加工时需在其左端面铣出2条3 mm×3 mm的十字槽,在铣削过程中,如夹紧力小了工件易产生松动,造成打刀;夹紧力大了又使零件内径φ25H9(+0.052 0)尺寸变形缩小,这2种情况都会造成零件报废,使得该工序产品质量很不稳定,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驼峰调车场使用的ZK4型电宅转辙机是ZK3型转辙机的换代产品。为解决ZK3型转辙机的机械卡阻问题,ZK4型转辙机采用电磁锁闭阀代替了ZK3型的气压锁闭阀。其工作原理:当定位电磁阀得电励磁时,与其并联的电磁锁闭阀也同时得电励磁,电磁锁闭阀阀头在电磁力作用下缩回到锁闭阀阀体内,使动作杆处于解锁状态。  相似文献   

14.
鼓形齿联轴节注油压装及退卸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问题的提出。电动车组动力转向架传动装置由一级齿轮减速箱和鼓形齿联轴节2部分组成。牵引电机安装在转向架上,动力经鼓形齿联轴节传递给主动齿轮。鼓形齿联轴节组装在主动齿轮轴(或电机轴)上,连接方式有键连接和无键过盈连接。键连接采用热套工艺,组装过程中过盈量不易控制,且随机性较大,拆卸时退卸力很大,经常有退不下来的现象,给维修带来较大的麻烦,而且大大地增加了维修成本。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机车车辆轮轴接触面的应力值与过盈量之间的关系特征,应用基于弹性力学的传统接触应力计算式和有限元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根据采集的11个车轴截面的应力值与对应的过盈值绘制出曲线图,并采用数值分析方法计算线性相关系数r。分析结果表明,车轴的轮轴配合面及其附近区域的计算应力值与过盈量之间都存在良好的线性相关性,且轮轴配合区域的应力值受过盈值上升的影响较大,车轴其他区域应力值所受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120型控制阀半自动缓解阀在充气时半自动缓解阀排气口排风不止的问题,对120型控制阀半自动缓解阀进行理论分析,在制动室对故障部位进行分解、检查、测量、导向孔通过试验,找出发生故障的具体部位和原因。结合日常检修实际,提出解决半自动缓解阀作用不良的整改措施,使半自动缓解阀的常见故障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7.
根据示功阀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成功研制了HXN5型机车柴油机示功阀,在阀体根部加装了棘爪型碟形簧片,并通过实际应用试验验证了改进效果,有效解决了在两年检及故障检修时需要反复启停柴油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根据空气流动理论和KZ1型控制阀(KZ1阀)的工作原理,建立使用KZ1阀的列车空气制动系统仿真模型,并开发相应的列车空气制动仿真系统,对KZ1阀置于快速及普通位时单车的制动、缓解和紧急制动进行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仿真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单车制动性能。对KZ1阀应用于时速160 km快速货车的列车制动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可知,KZ1阀在快速位时的列车制动性能与104型控制阀接近,在普通位时与120型控制阀接近;KZ1阀在制动、紧急制动时性能较好,但是在缓解时波速过低,初步分析是由于副风缸容积过大所致。因此,使用KZ1阀的车辆与使用其他型号控制阀的车辆混编时,可能会发生缓解传播不连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1问题的提出 气缸套是16V240柴油机上的关键部件,由气缸体和水套经选配过盈压装而成,如图1、图2所示.大量的加工工作是由气缸体和水套粗车外径取总长工序完成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影响压套过盈联结可靠性的各种因素分析,对曲轴这样的零件,从设计角度提出了对影响过盈联结各种因素补偿方法的确定,从制造角度上通过利用滚压加工工艺,降低工艺孔的表面粗糙度值,并对组装工艺进行规范,提高了压套过盈联结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