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为了评估铁路简支梁桥在近场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基于OpenSEES平台建立铁路典型5跨简支梁桥的易损性分析模型。从PEER数据库选取100条地震波作为三维地震动输入样本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获得不同地震输入角度对应的桥梁地震响应数据。根据桥墩弯曲破坏和支座变形破坏的损伤状态方程确定相应的损伤指标。基于结构可靠度理论,建立桥梁三维易损性分析方法,从而获得了桥墩和支座构件的三维易损性云图。由云图可以得到:桥墩和支座均在顺桥向和横桥向输入方向上最容易发生损伤。研究结果表明:在近场地震作用下,铁路简支梁桥的易损性与地震动的输入角度密切相关;桥墩和支座的易损性随地震动输入角度的变化规律具有明显的区别。基于三维易损性云图,可以给铁路简支梁桥的抗震设计和震后损伤识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依托穿越活动断层隧道工程,建立断层?围岩?隧道结构相互作用的力学模型,开展逆断层错动下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ECC)衬砌和传统钢筋混凝土(RC)衬砌非线性力学响应及抗错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逆断层错动下2种衬砌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形及损伤分布规律.衬砌变形沿纵向呈"S"形分布,衬砌损伤主要位于断层及临近断层的隧道上盘,上盘范围内隧道变形及损伤受错动位移的影响明显大于下盘.衬砌破坏表现为压剪和拉剪破坏模式.断层倾角越大,ECC衬砌损伤分布范围越窄,破坏区域越集中,极限错动位移越小.ECC衬砌极限错动位移及损伤分布范围随着断层宽度的变大有所增加.相同断层参数和错动位移下,ECC衬砌损伤分布范围和损伤程度明显小于RC衬砌,呈现出优异的变形适用性和抗错性能.  相似文献   

3.
结合洛湛线工程项目,以不同掺量的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无黏结预应力桥梁的疲劳试验为基础和基于结构变形的方法计算无黏结预应力筋增量,提出一种考虑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耦合作用的非线性疲劳损伤过程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考虑由于组成材料损伤机制不同而造成的疲劳损伤过程中的应力重分布现象,通过分段线性的方法进行混凝土构件的非线性损伤过程分析.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比较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描述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疲劳损伤的全过程,并能给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通过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从理论研究和试验研究两个方面对刚性挡土墙和柔性挡土墙土压力计算方法所取得的进展进行论述.研究结论:刚性挡土墙的土压力大小及其分布与挡土墙的变位方式、墙面的摩擦特性以及土体变形特性等因素有关;柔性挡土墙的土压力呈非三角形分布,土压力大小及其分布与土体是否达到极限平衡状态、土体位移、蠕变、施工过程、基坑挖深等因素相关;有限元法在土压力的计算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可以模拟施工过程,将土压力的计算与时间、位移非线性影响有效联系在一起,适合解决非均质材料、复杂边界、各项异性等非线性问题,接触单元的出现使有限元模拟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5.
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带缺陷孔的车轮二维有限元模型,循环塑性本构关系采用LemaitreChaboche非线性各向同性/随动硬化循环塑性模型,通过在滚动接触表面上施加移动法向分布压力和切向分布力模拟反复滚动过程。采用Jiang-Sehitoglu损伤参量和基于临界平面法的疲劳裂纹萌生寿命模型,分析循环载荷大小、缺陷孔深度和摩擦因数等因素对车轮缺陷孔处损伤参量及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经过反复施加10次循环载荷,车轮材料缺陷孔处应力应变响应逐渐趋于稳定。循环载荷大小、缺陷孔深度和摩擦因数等因素对车轮缺陷孔处损伤参量和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的影响比较明显。疲劳裂纹萌生寿命随着循环载荷与摩擦因数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缺陷孔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6.
冻土与结构接触面的损伤分析是解决冻土与结构相互作用问题的关键.以自研大型多功能冻土直剪仪为试验平台,开展不同冻结温度、法向应力、粗糙度条件下人工冻结粉细砂与钢板接触面大型直剪试验,分析不同工况条件下接触面剪应力-剪切位移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从岩土材料内部所含缺陷分布的随机性出发,将连续损伤理论和统计强度理论有机结合,构建冻结粉细砂与钢板接触面剪切统计损伤模型,确定模型参数通解.该模型能较好模拟冻土与结构接触面剪切变形中线弹性、应变硬化、应变软化及残余强度等典型特征,能有效考虑冻结温度、法向应力和粗糙度对接触面剪切强度的影响,可为冻土与结构接触面冻结强度预估和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基础模型.  相似文献   

7.
在几何非线性有限单元法的基础上,考虑大位移大应变情形,采用修正剑桥模型对软土花管压密注浆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注浆的过程被模拟成不断在注浆体和土体的边界面上施加均匀压力的过程.分析结果表明,从竖向位移等值线分布情况来看,注浆孔上半部分出现向上的位移,下半部分则为向下的位移,也就是说,压密注浆过程中注浆段上方将出现上抬现象,这与注浆实际情况是一致的.从地表各点竖向位移的变化情况来看,位移最大值出现在地表孔壁处,随着径向距离增加,地表各点竖向位移逐渐减少为0.  相似文献   

8.
铁路数字化货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货场管理集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目标。通过概述铁路数字化货场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目标、主要内容、系统构成,从货物管理信息共享化、货区货位平台系统调度化、货车平台系统调度化,作业人员管理系统调度化、作业流程管理系统调度化、客户管理平台化等方面,分析货场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系统技术方案,探讨哈尔滨铁路局滨江站数字化货场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钢拱桥极限承载力的综合三因素检算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钢拱桥非线性计算及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钢拱桥极限承载力的实质是拱肋截面的材料屈服,随着塑性区的扩展,截面刚度降低,从而导致整体非线性位移的急剧增加。运用统计回归,逐一分析横向初始缺陷与横向位移因素指标R1l、拱圈整体横向刚度因素指标R2l和拱桥非保向力因素指标R3l,提出考虑上述三因素的综合因素指标Rl。依此建立钢拱桥极限承载力的综合三因素检算方法。经试验数据的初步验证以及用此方法对4座大跨钢拱桥进行检算的结果表明,该方法综合考虑了横向初始缺陷、横向位移、拱圈整体横向刚度和非保向力等影响钢拱桥极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可简便且准确地检算钢拱桥的极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0.
对成灌(成都—都江堰)线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离缝病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从底座板排水坡修复、离缝注浆修复和防水封闭修复3方面对病害修复工艺进行了系统优化。为保证修复效果,采用实时位移监测装置监测轨道板垂向、横向位移及底座板垂向位移,成功实现对轨道板离缝脱空程度的精确监测,使得离缝修复工艺更加高效、科学。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双重非线性有限元方法,从荷载分布、温度影响、初始缺陷和结构损伤等几个方面对1座大跨度石拱桥的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指出荷载类型和布置、结构初始几何缺陷和损伤对在役大跨石拱桥极限承载力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ABAQUS软件研发的显式有限元并行计算集群平台,建立三拱立柱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三维精细化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大地震近场和远场地震动作用下地铁地下车站结构三维非线性地震反应特性.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三拱立柱式车站立柱底部为最危险部位,两侧副拱较中间主拱安全;两侧副拱拱璧损伤没有框架式车站结构外墙损伤严重;两侧副拱与竖向轴夹角约为30°处上、下拱壁上损伤指数最大;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峰值加速度沿车站纵轴线方向呈波浪状,纵轴线中点附近峰值加速度最大;三拱立柱式地铁车站的破坏主要和结构相对位移角有关,其破坏模式主要为剪切破坏.  相似文献   

13.
介绍我段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 ,成功地修复了钢筋混凝土梁大面积重度损伤的镇江老虎山公铁立交桥。通过修复后的试验、检测与检定和多年的使用 ,均表明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机电建设管理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并研究了其中的关键技术。以上海轨道交通15号线为工程背景,通过机电建设管理数字化平台,基本实现了机电建设管理数字化转型目标,并达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后续需不断对该平台进行优化,以提升其可用性。  相似文献   

15.
电力电缆故障类型的判断以及故障点的精确定位是电力电缆故障快速修复的根本途径,电容电桥法则是定位芯线开路故障最有效的方法.电缆使用过程中各阶段的故障预防措施则能避免更大的故障和损失.经过现场实际应用,电力电缆缺陷的现场检测及快速定位在节约成本方面效果颇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柴油机结构设计和数字化协同设计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虚拟装配过程中的骨架传递设计信息的数字化柴油机协同设计方法,该方法是以INTRALINK协同平台为设计基础,以三维模型为数字化研究对象.并以某柴油机设计为应用背景,进行了数字化协同设计技术的实际验证.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天津地铁某盾构隧道发生透水事故后的修复技术。分析了设计中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案,其中涉及管片切割方案、临近隧道位移控制方案、冷冻施工方案、修复段衔接处接缝防水等关键内容。通过对盾构隧道透水事故后的修复技术的探讨,并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对修复方案进行总结,最终得出修复方案总体可行的结论,特别是对临近隧道的位移控制效果显著。同时也总结了设计及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铁路进行数字化转型,是实现"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铁路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方式。通过阐述我国铁路数字化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究铁路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优势,提出我国铁路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对策,即:构建符合政策发展的数字化体系,建立统一的数字化业务标准,打造平台经济的产业生态,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数字化建设,强化国内外相关行业交流合作,深化信息安全风险防控管理等方面,为铁路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化生态平台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某铁路货车用剪切板的使用工况特点,指出了在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橡胶面褶皱和性能非线性时橡胶型面鼓出严重.在不改变接口尺寸和性能的前提下,针对其所存在的缺陷特提出了改进方案,最终通过有限元的理论分析和实际产品的试验来验证改进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宋志 《中国铁路》2011,(7):16-19
通过道岔转换设备数字化仿真平台的研究,重点突破道岔转换设备设计中动态特性的保证能力,在数字化仿真样机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特性分析和试验仿真,以实现优化设计。通过数字化仿真样机和数字化实验室的有机结合,可实现道岔转换设备设计过程的动态响应,全面提升转换设备的研发效率、产品可靠性和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