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铁路车站咽喉区进路排列优化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史峰  谢楚农  于桂芳 《铁道学报》2004,26(4):5-9,19
合理排列接发列车和调车作业进路是保证铁路车站行车安全和提高行车效率的重要内容,在车站接发列车和调车作业自动化、车站行车作业过程模拟等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有利于后续作业进路排列的目的出发,按序列化逐项作业排列进路的规则,分别提出了铁路车站咽喉区最大平行进路和最大概率进路的紧侧优化方法,该方法简明快捷,对现场计算和理论研究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列车进路系统实现进路自动排列,节约调度员的操作工作量,提高行车效率.对进路自动排列设计进行分析,给出一种进路搜索算法,在此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自动排列进路的方法,从而实现自动排列进路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宝中线地处西北山区,多数车站均存在超过6‰的坡道,上下行列车进路均设延续进路,彭阳车站就是其中之一。在运用中因延续进路电路存在缺陷,时常发生继电器错误动作情况。彭阳站场示意图如图1所示。车站值班员办理进路时发现:当排列X行Ⅱ道接车进路时,  相似文献   

4.
考虑高速铁路车站咽喉区和到发线的相互制约关系,以及车站接发各种类型列车的作业过程与列车进路的关系,结合道岔分组的方法,建立咽喉区和到发线一体化运用的列车进路分配方案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列车晚点的情况,以车站作业过程占用车站设备的不均衡性最小和列车进站延误时间最短为目标,建立后续列车进路分配方案的动态调整模型。2个模型均采用运筹学软件LINGO中内置的分支定界算法求解。通过算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求解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当列车按照图定时刻正点运行时,采用优化模型得到的列车进路分配方案可以保证列车按照图定时刻进出站;当某列车晚点时,该列车的进路可能与后续列车的进路有交叉干扰,此时则应采用动态调整模型对后续列车的进路分配方案进行调整,在后续列车允许有延误时间的约束下,生成新的后续列车进路分配方案,有效保证列车进路的畅通,并使车站设备运用的均衡性更优。  相似文献   

5.
高铁人工排列进路错误虽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将威胁高铁运输安全。采用作业流程分析方法,梳理人工排列进路的各个环节,分析导致人工排列进路错误的主要原因,提出流程优化和再造的预防改进方案;通过调查全路高铁人工排列进路错误的故障数,统计估算在现有作业方式下人工排列进路错误的故障率;运用故障树分析方法,对这些故障率进行定量分析并评估预防改进效果。结果表明:人工排列进路错误主要与人因失误和流程控制缺陷有关,通过优化调度集中控制设备的“操作需确认”设置,能够一定程度地降低人工排列进路故障率;对“窗口确认”和“窗口确定”进行流程改造,分别改进为图形显示的“预览确认”和“预览确定”,能够将人工排列进路故障率降低约2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6.
针对大于6‰下坡道高铁车站的延续进路防护问题,以成兰线某车站为例,研究基于Petri网模型的防护方法。以车站平面布置图为依据,建立相应的延续进路防护资源分配约束模型,包含6‰下坡道防护模型和延续进路防护故障诊断模型。通过6‰下坡道防护模型对延续进路涉及到的轨道区段占用权进行分配,实现延续进路的安全性防护;延续进路防护故障诊断模型采用形式化验证方法,通过被标记的故障库所对不可行的延续进路排列报错,实现延续进路运行计划的安全性验证。利用Petri网的可达性、有界性、安全性,对车站延续进路可能产生的列车碰撞和冲突进行仿真验证,验证结果可为列车运行计划的排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地铁列车进路控制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广州地铁一号线列车进路的控制及实现方法,叙述了系统控制特点。  相似文献   

8.
互联互通因其在成本节约和高效换乘方面的优势.已经成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新的发展方向。计算机联锁系统基于互联互通的要求,对于跨线进路的处理做了相关适应性修改,与相邻的计算机联锁系统交互跨线范围内的相关设备状态及逻辑控制状态,为实现列车跨线运营提供了进路支持。文章为跨线进路的处理方式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阐述设计延续进路的由来和利弊;根据动车组性能及列控系统对动车组列车保障运行安全的作用,分析高速铁路设计延续进路的调整优化方案及高速铁路取消延续进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列车控制系统的目的是保证列车安全可靠和高效率地运行。传统的列车控制系统以车站联锁设备为核心,控制命令从行车调度中心发出,经车站联锁设备检查其正确性,然后排列所需进路,进行安全防护。为实现这种防护,要对道岔进行锁闭,防止侧面行车冲突,排除进路的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