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通过对现有铁路诚信体系现状的分析,提出构建铁路旅客诚信体系思路,对诚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诚信档案、评价指标、评价模型和诚信结果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对铁路旅客征信体系建设的发展提出建议。铁路旅客征信体系将在铁路运输服务体系中发挥积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介绍铁路新一代客票系统,基于铁路新一代客票系统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的系统运行、业务运营等数据,结合分布式数据存储和计算框架、实时流式计算分析和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等关键技术构建铁路客运大数据平台,实现了票额智能预分、铁路旅客画像和客运运营支撑等大数据应用创新。提出铁路客运大数据在扩大铁路客运业务应用范围,提升旅客出行体验,以及构建交通大数据业务生态圈等方面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铁路客运营销策略研究在把握客运市场需求、完善客运产品设计、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工作的开展等方面有重要意义。目前铁路客运营销存在对客运市场调研工作开展不彻底、对客运市场各类信息总结不全面、对客运需求把握不精确等一系列问题。大数据技术有助于铁路旅客画像系统的搭建,为铁路客运营销策略研究提供数据层面的支持。描述大数据铁路旅客画像系统的系统架构、标签体系建设及实现,并结合铁路客运大数据特征,运用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密度聚类方法,提出赋予标签体系时间维度的创新性设想。结合铁路客运业务发展需要,探索该系统在旅客群体行为分析及铁路日常、节假日客运营销策略研究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铁路旅客信息使用过程中的旅客信息安全问题,提出并设计了基于铁路客票系统的旅客信息保护安全应用“中铁客户码”,以及一套规范且行之有效的铁路旅客信息数据保护和应用流程体系,同时,提出了铁路旅客大数据应用创新方法步骤,最大程度地确保铁路科研人员在使用旅客大数据过程中旅客隐私信息的安全性,为进一步完善智能铁路系统工程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研究并解决旅客大数据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有助于积极稳妥地提升铁路旅客大数据应用的服务能力,实现铁路运营企业战略转型和业务创新的同时,有效避免探索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舆论和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铁路客票票制长期存在的各类问题,借鉴国内外相关行业电子客票应用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铁路电子客票是以电子数据形式体现的铁路旅客运输合同凭证这一基础定义。在此前提下,研究铁路电子客票在旅客出行全程中应用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包括分布式环境下异构数据库间的数据同步技术、网格化的旅客服务记录(PSR)数据存储模型、大并发条件下海量PSR数据的高效访问机制、大场景下人脸服务平台与各类终端的联动技术,以及基于秘钥和用户身份信息的电子客票识别码双因子加密等。围绕以上关键技术和实际应用要求对客票系统架构进行升级,新建电子客票集群、PSR集群、人脸比对集群、电子客票识别码集群等服务资源,同时改造升级路局级和车站级客票系统软硬件设备。铁路电子客票经长时间、大规模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各项关键技术和客票系统的架构升级方案均能较好地满足旅客无纸化、自助化、信息化的出行需要。  相似文献   

6.
铁路团体旅客运输席位管理系统主要研究席位智能化、自动化的管理模式,解决团体旅客运输计划的数据对接、审核和裂解以及团体席位批量自动调整的问题。系统设计过程中,主要采用大数据清洗、Sybase数据库开发等技术。采用该系统,对2017年北京铁路局团体运输席位进行自动调整,实现了铁路团体旅客运输席位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了铁路团体旅客运输组织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介绍目前铁路旅客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情况和铁路旅客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必要性.详细论述了系统的组成模块、系统建设的目标、系统建设原则、系统总体结构、系统信息流程、以及系统的主要技术研究.通过对本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为铁路旅客运输提供了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了铁路旅客运输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铁路客运车站作为实现综合交通线路一体化的重要节点,既是铁路旅客运输的基石,也是客运生产的信息源。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客运车站业务优化需求的激增,发展铁路智能客运车站将是大势所趋。本文基于对铁路智能旅客车站的研究和应用,提出了智能车站“一个核心,三大领域”的系统构成,并从出行服务、生产组织、安全保障三个方面分析了客运车站智能化的主要业务功能,展望未来智能车站系统的发展趋势,以期对铁路智能车站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铁路信息化建设逐步深入,铁路各类业务产生的海量数据为数据的存储、管理和有效利用带来了挑战。为合理分配存储资源、最大化铁路大数据价值,实现数据中心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降低数据中心管理的复杂度,提出了铁路大数据存储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并详细阐述了系统架构、技术方案和系统功能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可有效降低运维人员的工作强度,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数据中心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相似文献   

10.
结合铁路客票业务需求和系统现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铁路旅客用户画像系统进行了设计,包括系统架构、标签体系及其实现。在此基础上以提高运营效率和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探索了画像系统在客运领域的应用,提出了在旅客行为分析、精准营销、数据增值服务方面的应用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铁路运营里程的不断增加,我国铁路建设的技术已达世界领先水平,而我国铁路旅客服务方面,特别是人文关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文章对国内外无障碍服务现状及我国铁路行业无障碍服务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无障碍服务体系框架,建立了无障碍智能化服务框架,提出了智能铁路无障碍服务系统,并详细介绍相关智能服务设备。进一步基于Python语言,在Django2.0.2环境下开发了铁路旅客无障碍服务系统,满足各种旅客的全行程服务需求,保障旅客的安全便捷出行。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国内外室内定位技术应用现状,分析在铁路车站内基于iBeacon实现定位、导航,构建站内导航系统的可行性。提出了基于iBeacon的指纹匹配定位算法,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体系,融合多源系统异构数据,提出并设计了站内导航系统总体架构、逻辑架构及网络架构。设计了站内导航系统的功能,满足了旅客在站内对位置服务的需求及对站内外导航接续服务需求。利用大数据分析及数据挖掘技术为铁路车站工作人员提供了站内商业智能分析。通过系统的建设能够解决旅客在站内“迷路”的难题,提升旅客出行体验,改善客运服务质量,降低客运服务成本。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铁路科学、高效的发展与建设,铁路旅客站房也随即进入了高密度设计与投入使用时期。旅客站房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通节点设施,为旅客的安全出行提供服务。其与城市各种交通方式接驳、换乘,客流量大、客流密集、流线复杂,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以铁路旅客车站设计为出发点,从色彩系统、引导标识系统、细部构造3个方面阐述提高旅客安全出行的可能,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措施,使旅客站房能够更为安全地服务大众。  相似文献   

14.
对互联网推荐系统模式进行分析,结合餐饮、酒店、旅游、定制服务等铁路客运延伸服务的应用场景,研究推荐系统在铁路客运延伸服务中的应用。通过对旅客浏览购买服务产品的行为记录进行数据分析,构建一套针对延伸服务的智能搜索与个性化推荐系统,实现服务产品的精准推送,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用户体验,提升铁路的服务质量,同时能够扩大客运营收,使铁路利润率达到最大化,提高行业竞争力,促进铁路客运服务和资产经营的转型升级。应用结果表明:智能推荐系统在铁路客运延伸服务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基于目前铁路客运发展趋势和旅客服务需求,提出将服务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应用于铁路旅客服务系统的解决方案,概述多功能旅客服务机器人架构、应用服务场景设计,总结其实现中所采用的自主导航定位、降噪、既有设施设备物联等关键技术.多功能旅客服务机器人通过语音交互、触控交互、远程控制等多种控制交互方式,结合铁路既有固定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技术已经被各行各业广泛成功运用,并取得显著成绩,而铁路旅客运输(简称:客运)的大数据应用才刚刚起步,通过对铁路客运管理效率、客运营销和服务质量的深入分析,得出大数据在铁路客运营销、作业管理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应用场景,并给出铁路客运大数据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铁路旅客服务质量和旅客服务系统信息化水平是衡量铁路客运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设计先进的铁路旅客服务信息系统,为旅客提供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优质服务成为铁路客运工作比较急迫的需求。分析我国铁路旅客服务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及系统构成,将中台作为连接前台与后台的桥梁,提出基于中台的铁路旅客服务信息系统设计方案,给出基于中台的系统总体架构。研究表明,采用中台技术的系统可以提高铁路旅客服务信息化水平,提升旅客出行体验,进一步提高铁路客运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解决原有铁路客户服务系统存在的不能支持资源共享、业务协作、集中管控等突出问题,综合吸纳铁路客货运输改革和客服中心运营管理要求,研究探讨新一代铁路客户服务系统的建设思路、总体架构与发展方向。论文从管理、技术和业务3个方面,提出新一代铁路客户服务系统建设目标、技术规范与推进策略;融合第5代呼叫中心和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设计新一代铁路客户服务系统的逻辑分层架构、云部署架构、多媒体服务架构;初步探讨智能铁路客服中心的发展方向。论文研究成果可为建设新一代铁路客户服务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