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1概况龙信老年宾馆项目位于江苏省海门市南海路与嘉陵江路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主楼4层结构平面以下及裙房1~2层为框架剪力墙现浇结构,主楼4~24层为全预制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25层及机房层为框架剪力墙现浇结构,房屋总高度为88.6m。总建筑面积21265.1m~2,其中地上面积18605.6m~2,地下面积2659.5m~2。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第1个建筑高度达到88.6m预制装配式建筑,第1个总体装配率达到80%的装配式结构。对于4~24层全预制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部分,柱子从4层起,梁从5层顶起,楼板从5层顶起,楼梯从4  相似文献   

2.
针对装配叠合整体式地下车站在国内应用少、无法大范围推广的问题,以无锡S1线南门站为例,对装配叠合整体式地下车站建筑一体化、构件和节点受力、抗震性能、防水等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建筑一体化研究可实现结构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多系统整合,促进装配式地下车站的质量提升;车站板、墙、梁及柱等构件采用叠合结构形式能满足施工和使用阶段受力要求;装配叠合整体式地下车站叠合结构型式能满足中震、大震的抗震性能要求;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外包防水及节点细部防水研究能满足地下车站防水设计和使用要求。该装配叠合整体式地下车站关键技术,可为装配式技术在地下车站建设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我国高速铁路装配式桥梁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为了进一步提升桥梁建造工业化水平,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预制拼装桥面系附属结构进行系统研究。通过设计优化,提出一种边墙-电缆槽-防护墙一体化预制装配整体式桥面系设计方案;通过工艺试验,对构件预制、预埋套筒定位、构件吊装、砂浆垫层施工等关键施工技术进行方案优化;最后通过足尺模型试验验证预制装配整体式桥面系在脱轨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并通过极限承载力试验进行装配式结构安全性检测。研究成果在京雄城际铁路得以应用,为高速铁路桥梁装配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
装配式工程尤其是装配整体式工程兼顾了装配式工程建筑优点,又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能,越来越成为工程建设发展主流方向。以浙江省丽水市生态产业集聚区水阁至腊口公路工程石浦大桥主桥梁格体系中横梁施工为例,对中横梁采取悬挂装配施工进行节段规划,对悬挂支架系统、提运梁系统进行设计,对主要结构进行受力验算,对施工要点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速公路隧道仰拱现浇施工工艺存在的工效慢、质量难以保障等缺点,提出了一种装配式仰拱结构施工技术.以贵州省兴义环城高速毛栗坪隧道为工程依托,详细介绍了装配式仰拱结构型式、分块方案及预制装配步骤及施工工艺;通过现场试验,监测装配式仰拱结构受力变化规律,并与现浇整体式仰拱结构受力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装配式仰拱结构安全系数满足规范要求,结构安全可靠;2)后浇带是装配式仰拱结构的薄弱部位,其应力值明显大于预制块,且波动较大,受力复杂,施作质量直接影响其整体承载力;3)装配式仰拱结构施工技术提高了隧道仰拱施工工效,保证了仰拱施工质量及防水,同时改善了洞内施工作业环境,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结合无锡地铁首次在软土富水地区、基坑多道支撑条件下建造新型装配叠合整体式地下车站工程,对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策略进行全面探讨。阐述国内外预制装配式地下工程的发展现状以及 BIM 技术在地下车站中的应用概况,提出新型装配叠合整体式地下车站新型结构体系,对地下车站预制装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新型建筑工业化已成为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研究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结合成都市某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下穿隧道示范段工程,采用构件预制化生产和现场装配式施工新型建造方式,以接缝强度、刚度、耐久性指标达到等同现浇整体结构为目标,提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下穿隧道设计方法及构造措施。首先调研了国内外预制装配式下穿隧道的应用现状,重点研究了日本仙台预制地铁隧道和厦门疏港路预制下穿隧道案例;其次总结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结构拆分、连接设计、抗震设计方法,并用这些理论方法指导装配式下穿隧道设计;最后以等同现浇整体结构原理,进行了具体工程实例设计,以期为此类城市大断面下穿隧道的预制装配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行业装配化加工、生产、制造缺口较大,行业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建设规模逐年扩大。"BIM+装配式建筑"作为我国新型建筑施工技术,可为解决我国建筑行业劳动力供求矛盾、环境影响、建设周期长等问题作出贡献,满足绿色建筑、节能减排需要。全面深入研究"BIM+装配式建筑"技术,有利于在建筑工程中逐步开展基于"BIM+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设计,实现建筑工程信息化、集成化、产业化生产。发展"BIM+装配式建筑"技术有利于统筹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部件、装配施工、装饰装修,使各专业基于同一数据模型进行协同设计、建造,从而实现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  相似文献   

9.
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兴的建筑形式,具有高效、环保、节能等优点,已经成为建筑行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装配式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结构和机电等专业需要频繁进行数据交互,设计方与生产厂、物流商、施工单位等也是数据高度耦合,沟通协调量大。为解决设计阶段信息混乱、共享效率低等问题,推动不同团队、不同单位围绕设计工作展开高效协作,并最终提升装配式建筑设计协同度,为此,采用BIM公共数据环境(CDE)解决传统基于IFC、gbXML等国际标准进行数据交换存在的数据丢失问题,并建立一个基于BIM CDE的装配式建筑协同设计平台。该平台的核心为一种由“三要素”(通用数据、文件数据以及数据关系)组成的扁平化数据模型,对设计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几何数据(如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工程模型和数据)和非几何数据(如装配式建筑设计说明书、生产运输说明书、施工组织设计等)进行融合和存储管理。进而,以REST API的接口方式对资源的访问,包括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之间的数据交换,以及设计、生产厂和施工单位之间的信息反馈,并梳理基于该平台的装配式建筑协同设计工作流程。该平台有助于实现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的专业协同与阶段协同,保障...  相似文献   

10.
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造方式,也是建筑工业化的必经之路,它具有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建筑质量、减少环境污染、节约人力成本等优势。然而,装配式建造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设计-生产-施工”的时空分离过程,使得项目实施过程中非常强调设计、生产、施工协同配合原则。为提升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协同水平,首先需要解决其协同度测度问题。为此,从设计-生产协同、设计-施工协同、生产-施工协同3个方面出发,提出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度测度模型的3个一级指标,并在此基础上选取22个二级指标,形成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度评估指标体系。进而,克服传统方法中权重指标计算时的主观偏差与指标量化时的模糊性问题,采用层级分析和熵权法相结合的方式(AHP-EWM混合法)计算指标权重,同时结合模糊TOPSIS进行协同度计算,形成装配式建筑项目“设计-生产-施工”协同度评估模型。最后,通过工程实例来测度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水平。结果显示,协同水平较高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具有共同特征,都采用了基于预制构件管理的在线管理平台,打通装配式建筑数据流,为全角色、全要素、全周期协同管理提供有效支撑;协同水平较低的项目则主要表现为设计与生产信息...  相似文献   

11.
明挖装配式隧道结构建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拼装精度控制标准是装配式结构建造过程中衡量和控制工程质量的重要尺度,标准的合理制定,关系到工程建设的安全可靠性、经济合理性及实际可操作性。通过拼装精度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理论指标,并结合工程实际应用情况和实测值正态分布曲线的分析和提炼,给出了明挖装配式隧道结构拼装精度主要控制要素的控制标准,包括轴线平面定位偏差、高程定位偏差、构件形位姿态偏差、接缝张开量、结构表面错台量、同一环构件纵向错位量、前后环纵缝平面错位量等允许值,并与明挖现浇隧道、盾构隧道及装配整体式等结构的相关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证明:控制标准总体合理,可作为后续工程建设和相关标准制定的参考。构件制作精度对拼装精度的影响较大,提高构件制作精度,对提高拼装精度具有重要意义;自重压紧方式对控制隧道纵缝张开量最为有利,而控制张拉荷载、提高构件制作精度、控制施工累计误差等,可有效控制隧道环缝张开量;接头设置定位销棒并严格控制定位精度和预留空隙量,对控制结构表面错台量起到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正在向节能环保、经济高效的方向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具有构件生产工业化、施工质量易控制、施工周期短、人工成本低、环境污染小等优点,符合我国未来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本文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以及相应对策做了简要分析,并对国内装配式建筑未来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从事此类工程的施工人员能有所启发与帮助。  相似文献   

13.
装配式建筑是指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主要部分采用预制部品部件集成的建筑,其在民用建筑中应用较多,但在铁路房屋中,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阐述铁路房屋装配式建筑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基于BIM技术对铁路房屋装配式建筑进行研究,重点对设计阶段、生产阶段、施工阶段的BIM应用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展望,对铁路房屋的智能建造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通过应用BIM技术及TOPSIS方法以装配式建筑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建筑工程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工程造价偏高、信息技术限制、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进行分析,对影响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不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地解决,提出在我国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推广策略。研究结论:(1) BIM技术在项目设计阶段的正向设计方法能够提高建筑构件重复率,减少装配式建筑构件类型,有效降低建造成本;在施工阶段协同管理体系能够实现项目参与方的协同管理,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2) TOPSIS方法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合作伙伴优选中的应用可为项目多目标决策管理提供依据,有助于产业链合作伙伴之间协同工作;(3)在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内,基于BIM技术的协同管理体系与基于TOPSIS方法的产业链合作伙伴选择有助于促进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4)本研究成果可为住宅、地铁站、火车站等建筑工程工业化建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研究现状及相关规范、规程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在墙肢开竖缝,并设置阻尼器的新型装配式减震剪力墙结构。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表明,该结构与普通剪力墙相比,承载力及刚度有所减小,但延性明显提高,改善了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并针对该结构提出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确保附属结构施工过程中装配式车站主体的安全与稳定,需要了解附属结构施工过程中装配式车站主体结构的力学规律。以深圳地铁装配式车站13号线市中医院站为工程背景,通过有限元数值计算,对附属结构的施工过程中装配式车站主体的内力和变形进行分析。计算表明:①附属结构基坑开挖导致主体结构整体有向附属开挖一侧变形的趋势,结构内力出现重分布,附属结构施工开挖过程中主体拱顶弯矩最大增幅在开挖1阶段;②在附属结构施工过程中可以采取主体顶板上方设置临时支撑、主体拱顶对拉连接、加强支护刚度等措施对装配式车站主体的内力及变形进行控制,其中主体顶板上方设置临时支撑措施的效果显著。结合设计措施的计算及实施情况对控制措施的设计应用进行研究,为装配式地铁车站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等13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要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建筑业的转型升级背景下,装配式建筑得到了大力推广,然而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发展.介于此,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文献研究建立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区间层次分析法对评估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做出判断,确定评估指标权重.基于该权重并通过构造隶属度函数,构建基于区间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理论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风险评估模型;运用该模型对X理工大学新校区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进行风险评估,并得出装配式建筑设计构件制作及施工准备风险、装配式建筑施工风险、施工完成后质量检查风险分别处于低、中等、低的状态,总体风险处于中等偏低状态的结论.基于区间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理论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风险评估方法可靠,操作相对简单,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传统盾构隧道管片由预制管片和螺栓连接而成,需要依靠围岩荷载才能形成稳定的结构体系。接头的存在也会造成管片结构整体刚度偏低、抗变形能力减弱,影响隧道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本文提出一种装配整体式盾构隧道管片结构,该装配整体式管片由预制T型管片和叠合区混凝土组成。盾构施工阶段进行T型管片拼装,隧道洞通后采用喷射或现浇方式进行叠合区混凝土施工。基于ABAQUS软件对比分析装配整体式管片和传统管片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施工阶段,装配整体式管片和传统管片的内力相近,但装配整体式管片的变形稍大。当隧道附近有基坑开挖时,T型管片与叠合区混凝土共同承担隧道荷载,叠合区混凝土刚度大,对T型管片具有保护作用,并且装配整体式管片的后期变形小于传统管片,表现出更好的整体性和抗变形能力。装配整体式盾构隧道管片结构适用于非均质或大变形地层,且能更好地应对邻近施工和邻近穿越等工况,可为盾构隧道工程建设提供新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20.
深圳地铁在四期调整线路经验积累基础上继续大力推进装配式地下车站绿色建造技术。为适应五期线路建设需要,装配式车站有全预制与装配叠合式(ACC)工法2种技术路线,其中装配叠合式车站为首次应用。文章结合深圳地铁五期线路实际工程,先对装配叠合式车站结构型式的技术特点进行系统性阐述,然后结合标准车站、带配线车站、换乘车站3种典型车站的技术特征得出装配式车站技术路线的适用条件、应用范围、总体选型设计的原则,最后结合车站技术难点提出对应措施。以期促进实现地下车站建造的标准化、模块化、规模化,更大范围推广装配式地铁车站在深圳地铁五期复杂环境下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