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结合成都地铁 2019 年 5 月工作日的 AFC 数据,利用 EM 算法(expectation-maximum algorithm)与 Gauss 混合模型,分析成都市 156 个轨道站点客流曲线的特征差异,并结合平方和误差将其聚类为居住导向型、就业导 向型、职住错位型、错位偏居住型、错位偏就业型、交通枢纽型、综合型 7 种不同类型的地铁站,最后分析不同 类型地铁站的区域分布及土地性质。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站点分布具有区域性,站点类型随着到城市中心距离的 增加而减少,中心区站点类型更多样,可体现城市功能区域时空差异的表现形式,提供城市空间进行研究的新视 角,有助于了解城市功能的空间分布,为未来城市及交通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长春市轻轨3号线为例,采用区位熵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基于站点周围1 000 m范围内不同用地功能要素POI数据、土地利用数据,进行轨道交通站点类型划分与空间特征挖掘,探讨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用地功能组织模式.结果表明:长春市轻轨3号线站点可分为单一功能型和混合功能型两大类,不同混合类型站点影响范围内功能要素的数量规模...  相似文献   

3.
郊区轨道站点分类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步行接驳客流聚集效应函数曲线,界定郊区轨道站点影响范围;基于影响区域内土地使用性质,引入景观生态学中景观优势度概念,定义并计算各类用地的优势度指数。综合考虑站点的交通功能与场所特征,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郊区轨道站点进行类别划分。研究成果应用于上海申通地铁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上海轨道交通基本线网设计。将郊区轨道站点分为“7大类11小类”的分类方法,可以为大都市郊区轨道站的规划和制定设计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运用步行接驳客流聚集效应函数曲线,界定郊区轨道站点影响范围;基于影响区域内土地使用性质,引入景观生态学中景观优势度概念,定义并计算各类用地的优势度指数。综合考虑站点的交通功能与场所特征,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郊区轨道站点进行类别划分。研究成果应用于上海申通地铁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上海轨道交通基本线网设计。将郊区轨道站点分为"7大类11小类"的分类方法,可以为大都市郊区轨道站的规划和制定设计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讨论轨道交通站点客流的时间变化规律,根据客流的时序特征,利用时间序列聚类的K-means算法对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分类,对比不同类别站点的客流差异,同时探究轨道交通站点早晚高峰进出站客流与站点周围用地密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在考虑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采用地理加权回归定量计算回归方程,详细分析客流与用地之间的相关系数在空间的分布情况。通过分析为不同站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运营管理措施,以及为轨道交通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轨道交通与城市一体化规划,需要精细化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土地利用。采集城市站点周边土 地利用及空间分布数据,从定性与定量角度,开展站点域尺度的土地利用空间梯度特性研究。首先,运用 K-means 聚类算法挖掘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规律,提出土地利用空间梯度特性的形态模式辨识方 法;其次,基于 TOPSIS 方法进行改进,提出土地利用空间梯度特性的量化评分方法;最后,以北京轨道交通网 络作为案例,分析得到土地利用梯度特性的 5 类形态模式以及各站点土地梯度特性的量化评分,为促进轨道交通 与城市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重庆市主城区2020年规划的478 km、262座轨道车站进行评估清理,分析轨道车站周边500 m范围内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开发量、服务居住人口、岗位人口等,统计出2020年前轨道车站500 m范围内覆盖的居住人口数量及占主城区居住人口的比例。总结主城区轨道车站TOD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重庆轨道站点地区的土地利用特征,借鉴国内外经验,从车站分类、站点影响范围、站点周边用地布局、开发强度、一体化交通衔接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适合重庆市主城区的轨道车站TOD规划编制机制和导则。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各类用地与客流的拟合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因素对客流的时空影响,为制订相关土地利用政策、合理组织站点客流提供依据。基于西安地铁4号线乘客出行特征数据,建立基于地理加权回归(GWR)的车站客流回归模型,量化分析了用地属性对车站客流的时空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因素对早高峰出站客流、晚高峰进站客流的解释力较强;土地利用类型对客流的影响具有时空异质性,时间维度的变化与乘客出行目的有关,空间维度的变化与城市空间结构有关。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相比,GWR模型能够刻画变量之间的空间异质性,具有更高的拟合精度。  相似文献   

9.
针对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论述如何在不进行大规模的分片区城市人口和就业调查情况下,依据社区人口调查和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作为工具,将社区人口和经济普查数据中的就业岗位经分析计算转化为客流预测所需的交通小区的居住人口数和就业岗位数。  相似文献   

10.
市域快轨是都市圈中长距离出行的重要支撑,其站区空间发展状态关乎轨道服务效率和都市圈空间效能的提升。通过对成灌快轨2010年开通至2021年的客流活动和站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近郊枢纽站客流增长和用地更新变化最快,新城站客流虽大但空间开发相对较慢;一般站中,距离都市中心10~25 km内的近郊站区用地增长相对较快,但物流和产业用地占比大的站区空间变化较不明显;站区空间演化有圈层内向递进、环状中部引领、扇面单侧填充、组团多向拓展的几种模式;影响站区空间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站点区位、接驳换乘条件、站区类型和周边资源状况等。最后结合不同类型站区的客流需求特点和发展规律,提出枢纽站区、新城站区和一般站区的针对性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1.
无砟轨道是具有“高精度、高平顺性、耐久性”结构特点的综合性和系统性非常强的工程.从钢筋定位底板施工、轨枕(板)铺设、混凝土(CA砂浆)浇筑、换铺长钢轨、钢轨预打磨,到轨道的动态检测和顺利运营,其精度数值受到诸多确定和随机性因素的影响。文章通过无砟轨道各阶段关键点的分析,就施工过程中如何保证其最终的高平顺性、准确三维定位.提出了一些看法和相应的措施:文中提出的过程控制标准仅适用于轨道框架法施工的CRE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仅供其它类型的过程控制标准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城市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交通站点与 空间形态发展耦合不足、步行环境欠佳、功能适配性存疑等问题,以广州珠江新城、公园前和长寿路 3 个地铁站 点为例,借助空间句法比较分析站域空间网络的组构特性及其与站点布置、步行人流分布、建设强度及功能布局 等的关联,考察 TOD 模式下站域空间形态发展的特征及规律,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厘定。结果显示:珠江新城 站域街区网格化程度不足,站点与空间组构耦合互动不足;公园前站域街道网络可达性强,集聚人群活动效应明 显,但当前功能布局与空间组构存在不匹配现象;长寿路站域背景网络结构连续均匀,对步行交通出行有利,但 商业功能布局对小尺度组构所牵引的人流利用不足。因此,我国未来轨道交通站域建设应关注空间组构对人车流 的基础决定力量,提高交通站点、功能布局与空间网络形态之间的协同。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各大城市将站点地区作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一体化发展成为构建健康城市的重要方式。节点-场所模型是分析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考虑站点地区街道网络的影响,将其空间连接指标添加到节点和场所价值中,构建优化的节点-场所模型。根据优化的节点-场所模型,将天津地铁1号线各站点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压力型、平衡型、从属型和失衡节点型。压力型和平衡型站点各项指标都较高,且节点价值和场所价值相对均衡,一体化程度较高。从属型站点位于城市的外围区域,各项指标都较低,一体化发展程度低。失衡节点型站点的节点价值高于场所价值,站区空间利用相对滞后于轨道交通建设,需要加强站区空间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精准地进行城市轨交公交换乘服务水平评价分析是探索和推进城市轨交公交两网融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从全样本刷卡数据筛选出的具有实际换乘需求的轨交站点,以周边的建成环境特征为聚类指标采用k-means方法划分轨交站点类别。基于此,综合考虑实际换乘需求和目的地站点吸引力时变性,构建动态换乘服务缺口指标,解析不同类别轨交站点换乘效率时空分布差异性。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进行模型的有效性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中心城区范围内轨交公交换乘效率具有时变性特征:表现为平峰时段的平均换乘效率低于高峰时段,换乘沙漠的小时尺度空间移动趋势为由市区中部逐渐向外延伸,并向北部集中。轨交站点周边建成环境对轨交公交换乘效率时变性特征存在影响:商务办公型与娱乐休闲型站点在高峰时段的平均换乘效率高于平峰时段,居住型与职住结合型站点在下午平峰与晚高峰时段的平均换乘效率优于早高峰与夜间平峰时段。针对换乘沙漠站点,商务办公型换乘沙漠站点的平均换乘效率最优,其次为娱乐休闲型与职住结合型换乘沙漠站点,居住型换乘沙漠站点的平均换乘效率最差。研究结果为城市轨交公交换乘服务能力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可有效指导轨交公交衔接不...  相似文献   

15.
轨道不平顺是引起车辆振动的主要激励源。深入分析轨道高低不平顺与车体垂向加速度关联关系动态,掌握轨道结构传递特性,对科学评价车辆、轨道的服役状态及精准指导线路养护维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系统辨识理论,以我国高速综合检测列车车载检测系统在一高速铁路上的实测轨道不平顺及车体垂向加速度样本数据为基础,通过平均周期图谱法计算检测数据功率谱密度及其相干函数,用状态空间方法构建长波轨道高低不平顺与车体垂向加速度之间的传递模型,并用关联模型传递函数及实测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的车体垂向加速度与相应实测数据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利用合理阶数的状态空间模型,能够有效辨识长波轨道高低不平顺与车体垂向加速度之间的传递关系。  相似文献   

16.
针对道岔区侧向轨道几何状态动态检测的现场病害定位难度大的问题,基于Frenet坐标系和笛卡尔坐标系的映射关系,将道岔区轨道几何状态静态检测的空间点坐标转化为动态检测的空间曲线,并采用线性相位有限冲激响应(Finite Impulse Response,FIR)数字高通滤波器进行空间滤波,获得与动态轨道几何不平顺相同波长范围的轨向及高低,实现动静态检测的匹配。与静态检测传统弦测输出不同,该匹配方法不会导致轨道几何不平顺幅值发生畸变,借助静态检测的空间定位数据,横向对比动态检测输出,可快速完成道岔区侧向病害定位,对道岔区现场养护维修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提出了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轨道交通用地与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矛盾、轨道交通地下空间使用缺乏法律依据、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开发模式单一等。根据国家政策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加大轨道交通系列工作与相关规划衔接,出台地下空间土地利用法律以及转变土地融资方式,以期促进武汉市轨道交通土地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8.
从国内外的站城融合发展情况入手,对站点区域开发演变过程、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研究要素进行分析.将西安站城融合类型划分为交通枢纽型、历史文脉型、商业汇聚型、人文关怀型及景观渗透型.基于站城融合类型提出设计引导原则,进一步明确研究重点、引导交通布局及产业功能布局、合理配套公共设施与服务功能等,使地铁建设在建筑形式和空间上融入...  相似文献   

19.
轨道几何状态科学评估对保障高速铁路列车平稳、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多次检测数据,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注意力模块和长短时记忆网络,分别学习数据的波形特征、注意力权值、长距离空间依赖关系特征,建立CBAM-CNN-LSTM车辆动态响应预测模型。该模型通过输入轨道几何、运行速度和车型预测不同工况下的车辆动态响应,进而利用预测的车辆动态响应评价轨道几何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车体振动响应,根据我国某高速铁路两种车型综合检测列车检测数据的验证结果,车体横向、垂向加速度的均方根预测误差分别为0.004g、0.009g,相关系数分别为0.608、0.793;利用预测的车辆动态响应评估轨道状态,能够有效识别引起车体振动加剧的轨道几何不利状态或隐形病害。此外,模型内部的注意力权值有助于分析挖掘导致轨道状态不良的轨道几何参数类型和位置信息。  相似文献   

20.
城市轨道交通通过廊道效应对沿线的城市土地利用产生影响,不同性质的用地因此出现了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以上海轨道交通明珠线(一期)为例,运用PIS和RS技术,建立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土地利用、交通等综合数据库,构建了空间分析模型,对轻轨交通沿线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异情况及其趋势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