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燃气轮机应用于车用动力装置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燃气轮机的当前发展现状,重点阐述了其应用于车辆的具体方式,以及相应的优势和劣势,并介绍了采用陶瓷材料的燃气轮机以及新型的燃气轮机混合动力汽车,分析了其应用可行性,提出了提高燃气轮机燃油经济性的有效措施。文章最后对车用燃气轮机的前景进行了展望,为科学研究及工程应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嘎隆拉隧道洞口段为原型,拟定了相似关系,选取了围岩和衬砌的相似材料,制作了公路隧道减震试验模型。在试验模型中设置了减震层,选择了振动台模型试验测点的布置位置,制定了加载制度,进行了振动台加载试验;分析了试验结果,并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定义了减震率;从应力和应变两方面分析了减震层的动力特性及减震效果,得出减震层的设置对隧道减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千年的铁树开花了千年的铁树开花了,青海人心眼里笑了。西部大开发传红了,青海的好机遇到了。公路设施发展了,青海的模样儿俊了。经济大发展有望了,富裕的好日子来了。——青海省交通史志编审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生禄,2004年秋朴实淳厚——这便是记者见到青海省交通厅党委书记、厅长杨伯让的第一印象。办公室的书柜覆满整面墙壁,手机和办公室电话此起彼伏。听身边的人说,他事事亲力亲为,办公室的文件资料都是自己整理收拾;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对盘形滚刀的损坏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如何提高盘形滚刀的寿命、降低刀具消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提高了掘进速度,降低了掘进成本,形成了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盘形滚刀检测维修技术。其研究成果可供TBM施工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5.
国际物流统计核算的基本情况及国内外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物流业统计核算的基本情况,总结了国际物流统计核算的主要特点,并与我国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借鉴了相关经验,提出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分析了物联网的相关概念,界定了物联网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物联网的建设目标,给出了中国物联网基本架构,提出并分析了统一建设和分级建设两种物联网解析系统的建设策略;最后,给出了中国物联网的发展途径和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7.
针对新建或需要检修的天然气管道,介绍了其投产前用氮气置换空气的几种方法,阐述了它们的工作原理与实施步骤,对比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从而得出各种方法的适用场合,同时,探讨并总结了氮气置换过程中注氮温度、注氮压力、注氮点、注氮量、天然气推进速度等操作参数的确定方法,得出了相应的结论,为确保天然气管道的安全投产奠定了基础.针对置换工艺与操作参数最优化的确定方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汉斌 《综合运输》2011,(3):49-50,87
高速铁路加速了要素、资源的流动性,拓展了市场半径,区域经济更加一体化,对缩小区域差距构建了要素流通和配置机制;高速铁路增强了区域开放程度,为各区域快速增长创造条件,为拓展我国空间发展结构铺平道路;高速铁路拉动了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产群的发展,促进了消费,带动了滞后区域的人力资本水平跃迁。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顺序输送的特点 ,分析了顺序输送混油产生的机理 ,给出了混油量的计算公式 ,对影响混油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介绍了混油的切割方法 ,对顺序输送管道的水力特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压载水的危害,讨论了压载水管理的优缺点,分析了Ballast-Free系统及其环保节能的优点,最后对Ballast-Free的设计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日本阪神大地震中,地下结构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地下结构的地震反应及抗震设计和安全性评价越来越被重视。首先采用矩形地下结构的两种抗震设计方法——拟静力法和反应位移法对北京地铁北宫门车站进行了抗震计算,并使用计算软件FLAC4.0对北宫门车站进行了时程分析,发现拟静力法对地震荷载过于简化,致使其过低估计了地震对地下结构的影响;而反应位移法较合理地反应了地震荷载对地下结构的影响;地震中的惯性力对地下结构的内力影响不大,地震剪应力对结构的内力影响最大;并且,通过软件FLAC时程分析,得到的位移等反应规律与反应位移法的假设相同,计算得到的弯矩值与采用反应位移法计算得到的弯矩值相近。因此,推荐首先采用反应位移法进行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某大跨度悬索桥为工程背景,分析了悬索桥结构的动力特性,同时采用反应谱和线性时程分析法对悬索桥在纵桥向、横桥向和竖向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反应特点进行探讨,为大跨度悬索桥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某连续刚构桥为例,利用结构分析软件MIDAS CIVIL建立了地震响应计算分析模型,并结合时程分析法对该桥的地震响应进行计算分析,所得结果可为大跨径连续刚构桥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一座薄壁高墩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工程为背景,建立了成桥状态的有限元计算分析模型,并利用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分析了该桥的地震响应情况。结果表明,该桥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推导了车辆模型和桥梁的振动平衡方程,利用三角级数法得到桥面的不平度序列,并以某简支梁为例,采用NEWMARK法分析了桥面不平度和车辆速度对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一座大跨径上承式箱型拱桥为例,通过阐述工程概况,建立成桥状态下的有限元模型,利用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计算分析其地震响应。结果表明,该桥抗震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某高速公路40m简支T梁为研究对象,基于结构动力学原理推导了多轴车桥耦合振动系统的系统振动微分方程,并求解出微分方程时变激振力的Fourier级数表达式,同时基于模态叠加法得出结构动力响应的解析表达式,对该简支T梁在不同过桥车速、不同车辆车轴布置以及不同车辆车轴超重情况下的结构动力响应进行参数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分析了路基拓宽工程的主要方式和工程技术问题,提出了新老路基不协调变形的计算方法和路面结构对路基不协调变形的力学响应模式,通过建立基于不协调变形控制的路基拓宽设计理论和方法,系统地提出不同条件下的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及其施工控制方法,为公路路基拓宽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某大跨度混凝土斜拉桥为工程背景,采用Midas Civil程序建立了空间分析模型,并采用子空间迭代法对大桥进行模态分析,总结出了该斜拉桥的动力特性。同时通过实际地震波输入,对该结构在地震激励下的时程响应进行了计算分析,探讨了大跨度混凝土斜拉桥的地震反应特点,为大跨度混凝土斜拉桥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Transit passengers’ response to crowded conditions has been studied empirically, yet is limitedly included in transport models currently used in the design of policy and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s. This has consequences for the practical applicability of these models in studies on, for instance, timetabling, train capacity management strategies, project appraisal, and passenger satisfaction. Here we propose four methods to include the effect of crowding, based on existing studies on passengers’ perception and response as well as often-used crowding indicators. These four alternative methods are implemented in the train passenger assignment procedure of the Dutch national transport model, and evaluated with respect to their impacts on the model results for the Dutch railway network. The four methods relate to four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an additive trip penalty and/or time-multiplier can be incorporated in the train utility function for different travel purposes, to capture the disutility of crowding as measured by the load factor. The analyses of the test case favor the hybrid method using both a boarding penalty (capturing seat availability upon boarding) and a time-multiplier (capturing physical comfort and safety throughout the trip). This method produces consistent results, while the additional computational effort that it imposes is acceptable. Further empirical underpinning is needed to conclusively show which of these methods best captures passengers’ response behavior quantitatively (for different travel purposes an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