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针对某整车发动机在1700~2900r/min大负荷加速工况下存在发动机前端附件系统异响的问题,计算并分析了发动机曲轴减振器对于附件系统异响的激励影响,研究了增大曲轴减振器外圈惯量,即减小外圈激励对于附件系统张紧器振动的影响。基于仿真分析,测试改制曲轴减振器样件对于降低外圈激励及张紧器振动的效果。测试结果发现,增大曲轴减振器外圈惯量,可以有效降低外圈激励。因此在设计开发时,在满足内圈扭振角度要求的前提下,应考虑降低曲轴减振器外圈角加速度,由此可大幅降低附件系统张紧器的振动影响。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型轿车减振器异响的特点,设计并进行了减振器整车道路试验,以找出减振器产生异响的成因.为进一步确认异响产生的部位,以及探索在减振器试验台上实现对此种异响的检测方法,设计了减振器单体台架试验.该试验采用单频率正弦信号对异响减振器进行激励.试验结果表明,该轿车减振器异响为活塞杆异常振动激发车身振动,并辐射到车内的结构传...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某车型悬架减振器异响问题,分别进行整车道路试验及台架试验。利用时频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的方法,得出减振器异响源是减振器本身和异响声音的频率;利用力锤模态试验求出减振器部件和组合部件模态固有频率,分析出异响噪声源。对减振器异响噪声控制方面和试验检测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车型右后减振器异响问题,分别从源和传递路径做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确定了减振器低温下异常振动和轮罩刚度弱是减振器异响根本原因。为了从工程设计和产品管控上彻底规避减振器异响问题,制定减振器单体台架试验方法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同时对传递路径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了结构设计建议及目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某款混动车型搭载1.5L增程式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发现该混动车型在怠速充电工况下产生有节奏的"咕噜音"异响.通过对异响源进行特征频率和传递路径测试分析,确定了"咕噜音"异响来自于进气系统,为歧管前端驻波共振引起的气流敲击异响,其特征频率为"300-500Hz".通过对进气系统的噪声频率分析优化,针对异响特征频率设计...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某4缸柴油机在1000~3800r/min转速范围内产生的敲击异响展开研究。首先对发动机整机进行噪声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异响噪声源进行了阶次分析和小波分析,判断该发动机异响是由于曲轴存在328.1Hz的弯曲模态,在受到曲柄连杆机构运动激励后,产生的结构噪声传递到机体表面,主要由前端罩盖等部件向外辐射引起。接着,对传递路径进行优化,以正时罩盖模态频率为优化目标,将正时罩盖一阶模态频率由330.7Hz提高至449.9Hz。最后,将改制样件安装到发动机进行试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敲击异响在250~400Hz频率范围内的声能量平均降低了3.6dB,在1000~3800r/min转速范围内,250~400Hz频段下的噪声总值平均降低了2.4dB,同时满足了整车的主观评价要求。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SUV AT车型起步工况"哼棱"异响问题,通过问题噪声频谱分析、模态/结构灵敏度验证等分析手段,系统的排查了异响问题的激励源、传递路径及振动体,得出异响产生机理是发动机轮系激励引起发动机悬置支架共振。借助有限元分析评估发动机悬置优化方案,通过优化悬置主簧结构,悬置支架模态避开轮系激励频率,解决起步异响问题。  相似文献   

8.
使用LMS TEST.LAB工程软件中的噪声诊断模块和小波变换模块对异响噪声信号进行分析和计算,得到异响噪声信号的频率成分和异响发生频次。之后结合异响所属系统旋转部件工作基频进行对比和分析,最终找出异响零件。异响诊断结果显示,该机舱异响频率成分覆盖500~1 000 Hz,异响发生频次与发动机曲轴旋转的0.5阶基频相关,异响由凸轮轴驱动的制动真空机械泵产生。  相似文献   

9.
整车车内NVH异响的识别及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BBM公司的MKII测试设备对某车车内噪声进行测试,发现车内各位置在2 000~3 000 r/min存在4~7 dB(A)的"booming"声,经分析均由2阶噪声引起,且主观评价上也能感觉很大的"轰鸣"声.通过分析进排气噪声和排气吊挂对车内异响的贡献.找出产生车内"booming"异响的原因在于进气在2 000~3 000 r/min存在一个2阶噪声构成的峰值.对产生异响的进气系统进行优化,最后使车内"booming"噪声消除,整车车内NVH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故障现象一辆行驶里程约为21万km的2006年产上海大众帕萨特轿车,起动时发动机有异响。故障诊断接车后打开发动机室盖并起动车辆,立即听到发动机发出较响的"当当"声,传出声音的部位位于发动机前侧。根据该声音特征及部位,初步判断是正时带轮附近的机械故障,但具体产生异响的部位仍需进一步确定。按照从简到繁原则,将发动机熄火后先拆除了发动机正时带,然后重新起动,异响依然存在,说明不是正时带方面的问题;再将发动机熄火,拆除曲轴扭转减振器,起动发动机,异响消失,从此判定故障应该在曲轴扭转减振器方面。该车使用的是橡胶扭转减振器(图1),拆开后发现硫化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某车型车内NVH异响问题,文章采取3挡节气门全开工况,发动机转速从1 000 r/min加速到4 500 r/min,对车内噪声进行测试。经对比分析发现,车内各位置在2 000~3 000 r/min存在均值为7.5 dB的峰值噪声,均由2阶噪声引起;通过分析进排气噪声对车内异响的贡献,得到车内异响是由进气噪声引起的。对产生异响的进气系统进行优化,在进气道上安装一个谐振腔,消除了车内噪声,整车车内NVH达到了较好的效果。车内噪声识别方法及与CAE结合的手段可以为相似问题提供很好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2.
某型号发动机在加速过程中噪声大并伴随明显异响,经过测试分析。异响主要是由于发动机箱体在转速5000r/min左右时产生强烈共振引起。通过添加合箱螺钉的办法提高箱体模态,并调整平衡轴平衡率来降低离心力激励,从而降低了发动机的振劝和噪声,消除了异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某款搭载国六柴油发动机牵引车的进气系统噪声为研究对象,为解决发动机异响问题,通过对噪声频率和进气系统气流模态频率进行分析,发现噪声主要是130HZ时产生。对进气系统的声音传递损失进行分析,设计出合理的进气消声器并实车验证,提升了发动机总成的NVH性能,研究内容对工程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减振装置工作时温升对密封件及系统可靠性影响较大的问题,分析了油液通过阻尼阀生热的机理.根据牛顿冷却定律和热传导方程推导了各介质之间不同换热方式下的热量传递表达式,通过热力学第一定律创建了单筒式液压减振器的热学数学模型,仿真分析了相关参数对油液温升的影响规律.编程分析了筒式减振器缸体结构参数、外界激励以及空气流速对其油液温升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进气系统噪声产生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对某开发中车型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频谱分析、噪声源识别判定抱怨噪声由进气系统引起,针对抱怨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文章不仅在理论计算、仿真分析方面给出了解决进气噪声的方法,而且通过试验验证了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液压减振器的噪声与其内部结构设计存在非常紧密的关系,通过理论推导和试验分析,研究了减振器内部结构与减振器空程冲击性噪声和液体截流噪声之间的关系。为降低或消除这两种减振器噪声,提出了对减振器内部结构如活塞阀系统、底阀系统以及活塞杆等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7.
梅一丹  胥峰  黄恒 《专用汽车》2012,(6):98-100
针对汽车减振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常见噪声,对产生噪声的减振器进行了分批测试分析,总结了减振器产生噪声的原因,并且针对这些原因对减振器的结构及使用提出了改进措施。经过对改进后的减振器进行测试分析,验证了这些改进措施可以减少减振器的噪声,并能提高减振器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
<正>车辆行驶时,会发出很多声音,如发动机噪音、减振器、弹簧震动声音、轮胎与地面摩擦声音等,但在某些情况下,车辆在行驶时发出异常刺耳,甚至驾驶员和乘客都无法接受的声音,此类问题统称为行驶异响。一、行驶异响分类目前,行驶异响主要分为3类:1.底盘异响,即底盘各总成异响,包括车轮、半轴、变速器、发动机、悬挂等产生的异响;2.车身异响,即金属车身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某车型在减速2500r/min左右时存在低频轰鸣抱怨和怠速扑扑声抱怨。通过噪声源识别,发现其来自排气系统,通过WAVE对排气系统后消声器进行仿真优化后,车内噪声在2500r/min左右降低了2dB(A)。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汽车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减振器作为汽车底盘关键零件,通过吸收车辆经过凹凸不平路面所引起的振动,起到改善汽车行驶平顺性和舒适性的作用,其品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车辆的稳定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减振器的异响问题直接影响着用户乘坐的舒适性,严重时会影响零部件使用寿命甚至是车辆安全。采用车辆下线检测是试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包含静态检查和动态路试。其中动态路试是发现异响类问题的最佳方式。通过对某新开发车型减振器在路试环节暴露的异响问题进行排查分析,结合底盘异响类问题排查经验,采用鱼骨图分析法和七钻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旨在为发生异响类问题提供排查方法,提升针对类似问题的解决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