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城市地铁旋喷桩施工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云生 《隧道建设》2007,27(3):84-87
介绍了北京地铁五号线某区间暗挖隧道在富水饱和土体中施工时,在隧道地面两侧施做竖向旋喷桩,形成隔水桩墙,结合洞内施做水平旋喷桩形成隔水围幕,最终达到了“改良地层,控制变形;形成隔离,抑制水患;综合治理,保障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软硬不均地层盾构隧道纵向差异沉降相似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坚 《隧道建设》2019,39(Z1):57-64
为探明不同海水水位、地层损失作用下穿越软硬不均地层盾构隧道结构纵向变形与发展,依托厦门地铁2号线跨海区间隧道工程,采用相似模型试验,以堆载模拟上覆水位荷载、漏砂法模拟下卧地层损失,分析上覆荷载、下卧地层损失下隧道沉降和曲率半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1)上覆海水水位荷载下,隧道纵向沉降呈“勺形”分布,沉降过渡区范围为20环,原型长度为30 m; 2)随上覆荷载增大,沉降过渡区差异沉降呈二次函数增大,曲率半径呈指数形式减小,当上覆海水水位荷载为7.50 kPa时,原型水压为60 kPa(历史最高水位6 m),曲率半径最小,对应原型曲率半径为156 450 m,远大于《规范》控制值(15 000 m); 3)下卧地层损失下,隧道纵向沉降呈“高斯”分布,沉降槽范围为24环,原型长度为36 m; 4)随下卧地层损失增加,沉降槽差异沉降值呈三次函数关系增大,曲率半径呈三次函数关系减小,当地层损失率为4.57%时,原型沉降槽曲率半径达到《规范》规定控制值(15 000 m)。  相似文献   

3.
管幕冻结法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拱北隧道工程口岸暗挖段的超前预支护体系采用管幕冻结法。该工法独创运用内置在顶管里面的冻结管、加强管以及限位管3种管路的冻结系统,以便实现“冻起来、抗弱化、控冻胀”这一独特的管幕冻结法理念。通过现场试验,对该工法在现场条件下的冻结效果以及控制冻结方案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管幕冻结法在现场环境下具有优良的封水效果; 通过限位管实施的“热控”限位效果局限于限位管区域而调控盐水温度的“冷控”限位则对整个冻结帷幕都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交通建设和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越江跨海盾构隧道工程大量增加,而且工程规模(隧道的直径和长度等)和水压条件也在增加。现阶段,仍未明确定义高水压,但一般以0.5 MPa作为高水压的分界线。近期,中国在长江、黄河以及珠江等所建设的高铁、公路以及地铁等盾构隧道工程水压均超过了0.5 MPa,正在筹划建设的琼州海峡隧道等水压更大,将高达2.0 MPa,面临巨大挑战。为此,国家决定针对超高水压(2.0 MPa)越江海长大盾构隧道工程安全问题展开“九七三”计划基础研究。研究采用理论分析、物理试验(室内、室外试验和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分析和监控测量等多种手段,针对其中涉及的多元、多相和多场耦合物理本质,对高水压水土与结构静动相互作用机理、盾构掘进中的动静力学机理、隧道结构特性及防水特性动态演化机理等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基础研究,提出了高水压下考虑渗流条件下的水土荷载计算理论和深水盾构隧道地震分析方法,建立了“机-土”动态作用力学模型,提出了盾构姿态、刀具磨损、开挖面稳定和高压成膜及闭气控制方法,提出了高水压大直径盾构隧道衬砌结构设计理论和高水压盾构隧道接缝长期防水安全与监控技术,最终形成超高水压越江海长大盾构隧道工程安全控制理论体系。为确保超高水压越江海长大盾构隧道工程安全提供设计理论依据,为实现大直径泥水盾构在超高水压等复杂条件下安全长距离施工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卿伟宸  高杨  朱勇  章慧健 《隧道建设》2018,38(1):91-102
针对特大跨度四线铁路隧道,其开挖面积相当于6倍普通单线铁路隧道,开挖成洞难度大,尚无成功先例。以六(盘水)沾(益)铁路乌蒙山2号出口四线车站隧道工程为背景,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开展特大跨度隧道施工工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通过“撑索转换”,即利用“外锚”替换“内撑”,实现拱部临时支撑的安全拆除,降低拱部支护体系转换过程中的施工风险,并且突破传统软岩隧道施工中拆撑步长、跳拆等限制,提高了拆撑安全性及灵活性,同时为后续施工提供了较大的工作面。2)通过“以索代撑”,即利用锚索取代临时横撑,避免临时撗撑拆除风险,使得开挖更加灵活。3)采用三台阶“撑索转换”及“以索代撑”施工工法,实现了特大跨度隧道台阶法施工。  相似文献   

6.
刁鹏程  杨平 《隧道建设》2018,38(6):1044-1051
为研究富水软弱地层盾构工程单独使用水泥土加固难以解决涌水涌砂的问题,以秦淮-滨南220 kV线路盾构隧道“K4”井盾构接收工程为背景,对已有化学加固的盾构端头采用液氮垂直局部冻结进行二次加固封水,提出盾构接收时冻结实测应满足的条件,进行冻结实测及温度发展规律分析。实测表明: 1)水化热影响下,冻结壁平均发展速度为81.9 mm/d,为正常液氮冻结速度的55%~68%,为常规盐水冻结速度的3.2倍; 2)液氮冻结的冻结壁平均温度为常规盐水冻结的3倍; 3)液氮冻结工期为常规盐水冻结的1/3~1/2; 4)维护冻结期间液氮消耗量为积极冻结期间的1/3便可维持冻结壁温度。利用液氮快速冻结进行二次加固封堵涌水能有效保证工期,避免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新意法”在国外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介绍“新意法”在意大利等国隧道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并重点以意大利Vasto隧道坍方治理工程为例,详细剖析“新意法”在隧道设计、施工的不同阶段中的具体运用,为“新意法”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司景钊 《隧道建设》2017,37(7):912-915
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全长34 538 m,为亚洲铁路第一长隧。隧道区域地质构造发育,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差,具有“三高”(高地热、高地应力和高地震烈度)、“四活跃”(活跃的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地热水环境、活跃的外动力地质条件和活跃的岸坡浅表改造过程)的特征。工程主要不良地质有高烈度地震、 活动断裂、高地温、岩爆、软质岩变形、放射性地层、有害气体等。工程重难点为高温热害问题突出,软岩大变形,隧道涌水量大,软弱破碎围岩地段TBM施工易卡机,安全风险极高、组织管理管控要求严 ,通风效果要求高等。围绕高地热,活动断裂地层,深竖井、复杂地质条件下TBM研制等问题,已立项并实施隧道高地热环境施工关键技术、复杂地质条件新型TBM研制及应用、铁路隧道超深竖井施工关键技术和深埋特长隧道高地温地段混凝土技术。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因初期支护格栅拱架限制周边眼钻凿精度而引起的隧道周边超欠挖问题,以青岛地铁1号线瓦屋庄站至贵州路站区间工程为例,介绍“长、短眼”控制爆破技术,提出“长、短眼”布置方案,并采用质点峰值振动法和激光隧道断面检测仪分别对“长、短眼”爆破技术产生的围岩损伤范围和隧道超欠挖量进行分析和监测。结果表明: 1)采用“长、短眼”控制爆破技术,Ⅳ级围岩段隧道周边超欠挖控制在150 mm以内,且理论计算每米进尺回填混凝土节省成本7 182元,可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2)长短眼爆破产生的损伤范围为0.29~0.33 m,隧道拱顶沉降、净空收敛量均控制在10 mm以内,施工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关宝树 《隧道建设》2017,37(3):275-275
本讲座在16讲中,总结的矿山法隧道设计、施工的基本经验和行动准则(关键技术)可归纳为以下的“32字箴言”,即: 围岩为本,地质先行,松弛有度,内实外美,排堵协调,重视环境,预防维护,管理到位。实际上,“32字箴言”也是老生常谈,也是大家公认的。问题是,与“32字箴言”对应的“八大关键技术”,我们做得如何,要心中有数。有些技术亟待完善,有些技术则刚刚起步,有些技术尚在研究之中。因此,如何利用每年修建上千座隧道的大好契机,把我国修建矿山法隧道的技术提高到与“隧道大国”相适应的水平,实现“隧道强国梦”,是本讲座所追求的一个愿望。“抛砖引玉”,愿大家共勉之。  相似文献   

11.
贾元霞 《隧道建设》2009,29(4):431-434
随着铁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长大隧道将越来越多,“长隧短打”的施工模式在较长时间内仍会延用,而因此带来的隧道排水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充分利用水沟的排水能力,减少工程投资将尤为重要。根据乌鞘岭隧道建设特点,分析其排水系统的设计难点及其特殊性,给出辅助坑道排水系统与正洞排水系统的衔接设计、洞内水沟水量的平衡及洞外排水系统保温等工程处理措施,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尹力  史玲娜  刘贞毅  张龙 《隧道建设》2019,39(8):1270-1276
针对公路隧道照明安全与节能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低交通量下“无车照明”的能耗浪费现象,采用微波车检实时探测交通流技术,提出一种在低交通量下实施“车来灯亮、车走灯暗”的“与车随行”智能控制技术。根据安全视距和人眼视觉反应驰豫时间要求,确定该控制技术下“车来灯亮”以及无来车时“车走灯暗”亮度水平和间隔时间规定。由该技术制定的应用方案用于实际工程,不仅可保证隧道照明安全性,更可在现有规范基础上进一步降低隧道照明能耗,实现低交通量下实时动态的智慧节能照明控制。根据实际工程照明效果测试,所采用的方案可降低隧道照明年运营费用达72%。该技术对提升隧道照明安全和节能水平,推动隧道提质升级和公路交通绿色低碳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隧道建设》2018,38(11):1919-1922
消息1:重庆渝湘高铁建长江水下铁路隧道……1764;消息2:12.974 km京张高铁最长隧道贯通……1784;消息3:日本大林组开发“自走式孔内检测机器人”,自动勘测山岭隧道开挖工作面……1821;消息4:国内首条海域超大直径复合地层盾构法隧道--珠海横琴隧道11月1日试通车……1829;消息5:北京市内最大直径的盾构隧道--京张高铁控制性工程清华园隧道顺利贯通……1887;消息6:挨着港珠澳大桥再建2座跨海通道 是不是太浪费?……1902;消息7:国际隧协(ITA)2018年度“奥斯卡”颁布9项大奖 中国获5项……1918。  相似文献   

14.
张龙  高菊茹  袁玮 《隧道建设》2019,39(8):1365-1371
采用人工手持混凝土切割机、凿毛机等通用机具进行既有铁路隧道衬砌钢拱架安装槽开槽施工,存在机械化程度低、开槽速度慢、难以满足隧道病害快速整治要求且施工安全难以保证等问题。在调研国内外隧道病害整治开槽方法和设备现状的基础上,基于金刚石锯片切削混凝土属于脆性破坏机制,提出“组合式刀具一次切削成槽”的隧道衬砌钢拱架安装槽开槽方法及施工工艺; 针对水射流切割技术,提出隧道衬砌钢拱架安装槽“水射流切槽”施工工艺; 针对切割轮和环形轨道开槽机,提出“多次切削成槽”方法及施工工艺。基于“组合式刀具一次切削成槽”、“水射流切槽”和“多次切削成槽”3种开槽施工技术,提出既有铁路隧道衬砌钢拱架安装槽开槽设备的研制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泥灰岩隧道开挖诱发突涌水灾害机制及信息演化规律,以兰州至海口国家高速公路秦峪隧道为工程依托,研制泥灰岩隧道围岩相似材料,研发大型隧道突涌水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可实现低频周期循环加卸载、数据自动化采集,可提供稳定水压加载,基于Python编程语言开发了隧道突涌水灾害预警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展泥灰岩隧道突涌水灾害演化过程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1)隧道开挖扰动会破坏围岩压力与渗透水压力之间的平衡,致使隔水围岩内产生微裂隙并扩展贯通,进而发生突涌水现象; 2)当发生突涌水现象时,隔水围岩压力、渗透水压力及位移均会发生明显的突变现象,围岩压力及渗透水压力最大释放率分别为18.6%、73.35%,最大位移量为0.18 mm; 3)泥灰岩相似材料能够较好地满足试验需求,证明了隧道突涌水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系统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初期支护组合形式的有效性一直存在较多争议。依托蒙华铁路在建隧道,针对初期支护不同组合形式有效性问题开展大量现场试验,量测内容包括拱顶沉降、水平收敛、系统锚杆轴力、喷射混凝土应力及钢架应力。通过对花岗岩、板岩、砂泥岩、黄土4种地层进行试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Ⅲ、Ⅳ、Ⅴ级花岗岩和Ⅴ级黄土试验段数据,研究深埋岩质和土质隧道初期支护中钢筋网喷射混凝土、钢架及系统锚杆不同组合形式的有效性。结果表明: 1)现阶段“网喷+钢架+系统锚杆”的初期支护组合形式未充分发挥其作用效果,有效性差,措施过于保守,存在很大优化空间; 2)在土质或浅埋破碎岩质隧道初期支护中,系统锚杆无明显作用,可以取消,而只采用“网喷+钢架”组合形式; 3)在深埋岩质隧道初期支护中,采用“网喷+钢架”或“网喷+系统锚杆”2类组合形式之一即可。考虑到目前现场系统锚杆施作机具和施工质量,采用“网喷+钢架”的组合形式是合理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刘成华 《隧道建设》2018,38(Z1):161-166
为解决中条山隧道在施工至高地应力F7主干断层段时,左右线已施工完成的247 m初期支护发生严重变形开裂的问题,选取不同段落对“刚性支护一次到位”和“柔性支护释放应力后进行二次支护”2种方案进行试验,通过对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和初期支护表面观察,得出以下结果: 1)软岩大变形段落采取“刚性支护一次到位”相比“柔性支护释放应力后进行二次支护”变形速率明显下降,最大收敛速率由28 mm/d下降至18 mm/d,最大沉降速率由24 mm/d下降至12.8 mm/d,释放应力时发生变形的“度”更易掌控; 2)在采取“刚性支护一次到位”的基础上,辅以优化“隧道边墙曲率”和“施工工法”等措施,能够有效控制隧道初期支护变形开裂,确保隧道结构的质量,顺利通过F7主干断层。  相似文献   

18.
王东清 《隧道建设》2013,33(5):362-367
北京地铁14号线暗挖隧道下穿某大型桥梁桥区群桩,对桥梁的沉降控制要求非常严格,安全风险很大。砂卵石地层地铁暗挖隧道穿越桥桩时,分别对“采用”和“不采用”复合锚杆桩2种情况,对整个实施过程中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得出在砂卵石地层下,复合锚杆桩虽然能对桥桩起保护作用,但施工本身也会导致桥梁沉降,因此,应根据砂卵石地层情况决定是否采用复合锚杆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相似文献   

19.
山岭公路隧道洞口美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现代化城市、交通、景观的发展,隧道洞口美学成为一个新的关注点。隧道作为特殊的交通要道,为使其美学发展符合隧道的工程特性、满足隧道运营的安全性原则,在对隧道洞口美学已有研究调研的基础上,对隧道洞口美学进行比较全面的综述和研究: 从隧道的工程特性出发去认知美学,将隧道洞口美学的研究设定为审美活动; 从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3个层面对隧道洞口美学设计进行分析,指出“绿色生态”“以人为本”“内实外美”是隧道洞口美学设计的核心思想;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提出隧道洞口美学设计方案评价方法,实现评价结果由定性向定量转化。  相似文献   

20.
王芳其  郑炜  徐华  陈剑楠 《隧道建设》2018,38(6):915-923
为研究隧道建设引起的地下水漏失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依托穿越中梁山山脉通向重庆市区西部的3条重叠相交岩溶隧道(襄渝铁路中梁山隧道、渝遂高速公路大学城隧道和成渝客专铁路歌乐山隧道)的地下水漏失情况,对其影响区内的生态环境及植被生长进行长期监测与综合分析,利用树轮宽度均值探讨地下水漏失对隧址区优势植物(马尾松、杉木)的生长影响,提出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隧道地下水“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建设思路。研究结果表明: “以排为主”的襄渝铁路中梁山隧道,造成马尾松生物量明显降低(衰退幅度达71.4%),而“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其他2条隧道对马尾松的影响则相对小; 3条隧道的建设对杉木的生长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影响范围在隧道轴线两侧1 km左右; 基于马尾松出现生长恢复的时期(1992-1997年),建议将此阶段的最低地下水位作为隧址区地下水生态平衡埋深下限值,进而确定中梁山地区隧道的“以堵为主、限量排放”中限量排放的生态地下水位值,为岩溶山区隧道限量排放的地下水位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