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基于道路特征信息变化率的公路线形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公路线形质量对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何合理有效地对其进行评价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从驾驶员行车时接受道路信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道路特征信息变化率的概念,并作为评价公路线形质量的定量指标运用到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和平纵组合的评价研究中。研究表明:平曲线半径越小,驾驶员接受的道路特性信息变化率越大,驾驶员负担也越重;此外,平曲线长度、竖曲线半径及平纵组合都对道路特性信息变化率有较大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改善公路线形,提高行车安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向公路出行者提供良好的出行服务是路网调度系统工作的主要功能之一,公路出行信息服务方式多种多样,以咨询电话为例,首先提出了省域公路网调度系统信息发布设计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咨询电话信息发布方案设计,从信息发布内容设计、用户界面接口设计、菜单流程设计和系统容量确定等4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提升云南省综合交通信息公众服务水平,本论文对云南省综合交通信息公众服务平台进行了设计。平台通过6大系统:综合交通信息网站服务系统、交通呼叫云服务系统、综合交通信息短信服务系统、综合交通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系统、综合交通信息移动终端服务系统和综合交通信息广播电视服务系统的建设,采用多种方式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路、水路、铁路、民航基础信息、实时路况信息、交通诱导信息、客货运信息、交通气象信息、交通旅游信息等综合综合交通信息服务,为公众的出行、货物的流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相似文献   

4.
公众交通信息服务往往涉及多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因此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互访与交换是提供高效出行信息服务的保证。针对系统中数据不能互访和转换的问题,提出了公众交通信息服务需求辨识模板的概念。通过分析我国用户的交通信息需求以及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流程,定义了1种基于XML语言的公众交通信息服务需求辨识模板。  相似文献   

5.
出行时间不确定性对出行者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计划延误成本增加.向出行者提供交通信息可减少出行时间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减少计划延误成本.为了估计其负面效应和出行时间信息的价值,研究了一个出行时间不确定性下的出发时间选择模型.假定在不同的出发时间下,出行时间分布的形式不同.模型中出行者可得到交通信息服务系统(A T IS)提供的基于平均出行状况的交通信息或基于当日出行状况的交通信息,同时他对得到的信息有自己的感知值,基于此感知预测出行时间并选择出发时间.用算例反映了出行时间不确定性、不同信息状况和信息预测的质量对出行者广义出行阻抗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通信息的收益不应该只表现为传统的出行时间节省,它还能减少约30% ~40% 的计划延误成本.   相似文献   

6.
《交通与计算机》2006,24(3):17-17
2005年,由交通部组织实施的“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已成为3大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之一。 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是依托公路信息资源整合各客运站场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呼叫中心、手机、PDA等移动终端、交通广播、路侧广播、图文电视、车载终端、可变情报板、警示标志、车载滚动显示屏、分布在公共场所内的大屏幕、触摸屏等显示装置,为出行者提供较为完善的出行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7.
高波 《中外公路》2007,27(2):205-207
如何确定某一公路收费标准制订的合理范围成为公众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该文从普通道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以用户运输成本节约程度作为主要衡量标准,引用广义费用模型最终确定公路收费标准的合理范围,并以宜昌至万州间公路出行为例加以说明。该文推荐的计算方法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供相关人员进行公路收费标准制订或者评估已有收费标准的合理性等方面工作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内蒙古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实际经验,重点从数据、功能、建设模式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建设在今后的几年中将是交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通过对国内外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现状的分析,针对内蒙古交通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的需求,提出具体的系统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城际道路出行服务需求和交通动态数据,提出了基于营运车辆卫星定位数据和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交调点数据的城际交通流量预测方法和系统实现功能,对城际道路交通量预测和出行服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上海公路网的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应用为例,给出了基于信息资源整合的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平台的总体架构,着重对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关系公众出行的相关交通信息查询、实时交通路况发布、交通阻断上报与发布、动态路径诱导等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2.
《公路》2015,(11)
针对我国公路安全评价中停车视距检验只考虑路侧道路建筑设施或者跨线构造物等静态设施的现状,研究在公路弯道行车过程中由于道路平曲线曲率的存在而导致的相邻或者对向车道车辆遮挡驾驶员视线的情况,提出动态停车视距的概念。通过分析车辆实际行驶过程中的车辆位置、驾驶员视点位置、车身宽度、道路横断面宽度、圆曲线半径等因素,建立动态停车视距计算模型。并基于上述因素确定最不利和正常的驾驶情形,对双向四车道和双车道公路进行分类研究。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中最小圆曲线半径的规定对各设计速度的公路动态停车视距进行安全评价,结果发现很多情况下不能满足安全行车的要求。最终,针对不同设计速度的公路提出最小圆曲线半径的建议值,并对不良路段提出安全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普通地面干线公路信息化管理及对外信息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对适应于干线公路设施安全防控、养护作业监管、公众信息服务的各项监测技术及应用进行了分析,为普通干线公路综合监测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公路成网的条件下,出行路径选择成为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重点。考虑到路径选择的多属性和不确定性,提出一种基于级差效益的、体现驾驶员个性化出行需求的路径选择模型,该模型通过计算可行路径的综合级差效益来量化公路综合属性值,可以克服公路综合属性值在量化过程中的强主观性,同时,根据驾驶员的出行需求为其规划出行路径,能够避免单一优化目标下最优路径的车辆过度聚集所造成路网交通流失衡。模型首先参考不确定型多属性决策模型,构建公路级差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获取各个评价指标的级差效益定量化模型,以此得到规范化决策矩阵;然后针对驾驶员需求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利用模糊分析法确定驾驶员个性化路径选择的指标权重,求得可行路径的综合级差效益;最后根据可行路径的综合级差效益,对可行路径方案进行排序,从而选出最优路径。以重庆市黔江区公路网为例,基于级差效益的驾驶员个性化路径选择模型为两个具有不同出行需求的驾驶员规划了不同的路径,为关心成本的驾驶员1规划了路径2,为关心安全的驾驶员2规划了路径1,克服公路属性值在量化过程中的强主观性,同时,避免单一优化目标下最优路径的车辆过度聚集,可为公路信息服务和驾驶员出行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公路交通信息资源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提出信息资源整合是消除"信息孤岛"的有效途径,构建了资源整合的体系框架,分析了数据中心的功能以及信息共享与交换的机理,认为信息整合所需建设的四大应用系统分别为公路建设综合管理系统、综合运行分析系统、应急处置系统及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16.
根据干旱荒漠区单调、枯燥道路环境特点,夏季高温炎热,春夏交替季节浮尘天气及沙尘暴较多的气候特点,以及项目建成后,运营期交通组成中重型车多、长途客货车辆多的交通特点,为保障公路行车安全和降低交通事故,开展了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工作,将安全的理念和技术措施融入设计,事先预防可能产生的事故隐患。通过对公路技术指标、结构物、交通安全设施进行评价,发现和甄别公路事故多发(点)段,利用国内外成熟的公路安全研究成果,对公路安全性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安全改善措施和建议,切断事故链,防患于未然,最大程度保障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出行需求,提升公路安全水平,降低事故率及事故严重程度,减少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舒适度对出行者路径选择的影响,通过分析出行舒适度的影响因素,构建舒适度价值模型,从而建立考虑舒适度因素的出行价值模型。首先考虑行程时间、出行费用和舒适度3种出行价值的影响因素,建立出行价值模型;然后采用意愿调查法对出行者舒适度选择特征进行调查,以性别、年龄、出行方式、行程时间为特征变量,通过排序选择模型对舒适度选择概率进行标定,发现交通方式和行程时间两种影响因素对舒适度选择具有显著影响。通过计算出不同交通方式、不同行程时间对应的舒适度选择概率,从而得到不同出行状态下的舒适度概率分布,由此建立了基于舒适度排序选择模型的出行价值模型。最后以公交车出行价值为参考,进行算例分析,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对行程时间、出行费用和舒适度3种因素的单位价值进行判断,得出出行价值计算模型,分别针对考虑和不考虑舒适度的出行价值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当考虑舒适度因素时,私家车和自行车的出行价值分别下降了2.6%和30.2%。由此可见考虑舒适度的出行价值模型能够更好地评价不同出行方式的价值差异。  相似文献   

18.
借鉴美国自动公路系统(Automated Highway Systems, AHS)技术框架,系统回顾了初级应用、通信技术、绿色能源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不同因素驱动下智能公路的概念演化、技术发展和未来变革。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在AHS的研究基础上延伸和扩展了智能公路的概念和技术框架,提出了未来智能公路系统的演化方向以及包含信息管理层、网络通信层和感应控制层的智能公路体系架构。同时,瞄准当前主流技术和未来科技发展方向,总结了泛在无线通信、高精度定位与导航、车辆队列控制、无线充电、道路智能材料、道路主动安全控制、面向出行即服务的车路信息交互、基于基础设施的智能决策规划等驱动智能公路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研究现状,并基于这8项关键技术的自身发展特点,提出了未来智能公路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建议措施;分析了车路协同一体化、智能平行系统、人工智能、交通信息安全、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将对未来智能公路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系统性地预测了智能公路技术的商业化推广路线以及未来智能公路的应用将进一步降低自动驾驶的技术设备成本,为自动驾驶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稳定和高效的交通环境。研究成果将对当前和未来智能公路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借鉴美国自动公路系统(Automated Highway Systems,AHS)技术框架,系统回顾了初级应用、通信技术、绿色能源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不同因素驱动下智能公路的概念演化、技术发展和未来变革。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在AHS的研究基础上延伸和扩展了智能公路的概念和技术框架,提出了未来智能公路系统的演化方向以及包含信息管理层、网络通信层和感应控制层的智能公路体系架构。同时,瞄准当前主流技术和未来科技发展方向,总结了泛在无线通信、高精度定位与导航、车辆队列控制、无线充电、道路智能材料、道路主动安全控制、面向出行即服务的车路信息交互、基于基础设施的智能决策规划等驱动智能公路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研究现状,并基于这8项关键技术的自身发展特点,提出了未来智能公路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建议措施;分析了车路协同一体化、智能平行系统、人工智能、交通信息安全、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将对未来智能公路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系统性地预测了智能公路技术的商业化推广路线以及未来智能公路的应用将进一步降低自动驾驶的技术设备成本,为自动驾驶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稳定和高效的交通环境。研究成果将对当前和未来智能公路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驾驶园》2020,(3)
现阶段在我国公路工程的建设发展过程当中,为了有效提高整个路面的平整程度和人们日常出行的安全性,在公路建设过程当中对改性沥青材料加以有效运用,提高了整个路面的平整度以及行车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