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汽车视野分析的基本方法,并基于RAMSIS软件对某轿跑车视野进行了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仪表板盲区校核、A柱盲区校核、内外后视镜视野校核等,为同类车型的视野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汽车外后视镜作为重要的汽车安全件之一,其视野是否满足要求对行车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视野是预防交通事故的必要条件。文章就轻卡外后视镜视野盲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种解决思路,为后视镜设计开发和市场车辆视野问题解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车辆保有量水平的增加,车辆盲区导致的交通事故频发,为改善车辆盲区安全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以人体工程学理论具体分析重型车静态盲区的方法。文章以国内某款重型车为研究对象,根据后视镜物理参数,在人体工程学和人体统计学理论研究基础上,采用眼椭圆法,得出后视镜的水平和垂直视野,并参照国内外有关重型车视野的标准和后视镜范围的规定,确定了后视镜的盲区边界,结合驾驶室前部、A柱及右侧盲区,详细分析了车辆静态条件下的视野范围。  相似文献   

4.
汽车外后视镜是车辆主动安全防御性的重要设备。有经验的驾驶者都知道,后视镜性能不佳(存在盲区或视野宽度不足)会严重影响驾驶安全。为保证驾驶员在操作过程中,得到充足的后视镜视野反馈信息,提高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对某重卡汽车的外后视镜进行视野分析及法规校核。  相似文献   

5.
传统内后视镜采用光学反射的方式为驾驶员提供后方视野,但是由于车体结构的特点, C柱和后排靠枕都会带来极大的视野盲区。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嵌入式系统的3路流媒体后视系统设计,该系统采用Ambarella A9AQ图像处理芯片,能够实时采集、处理分别布置在左、右外后视镜和车辆后方的3路图像,并将图像传输到流媒体后视镜上。实际路试效果表明整套系统运行流畅,满足实时性和清晰度的要求,能够有效地提升视野范围,降低车辆侧、后方视野盲区,提高安全驾驶系数。  相似文献   

6.
<正>最近网上流传一段关于如何"正确"调节后视镜的方法,可谓是推翻了我们以往的方法,并且据说按照文章中的方法进行调节的话,可以完全避免盲区的出现,真的是这样吗?验证之前,我们先来重温一下网上的观点。按照网上的说法,我们之前所采用的调节方法(既左右后视镜视野中呈现1/3自己的车身,2/3显示车身两侧的视野),会与内后视镜中的景象有一大部分是重叠的,同时存在着大量的盲区。网上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市场的重型卡车均存在视觉盲区大的弊端,严重影响了车辆行驶安全,利用摄像头加显示屏组合的电子外后视镜,能极大减小驾驶员的视觉盲区.在外界光线不良的场景下,电子外后视镜可以通过摄像头光圈调节和图像处理的方式,保证驾驶员获得良好的视野,有效提升安全性.相比传统后视镜,电子外后视镜体积小,有效减小风阻,提升了动力性和经济性,并且其横向尺寸也有缩小,有利于狭窄路况会车.  相似文献   

8.
正本文,笔者将基于起亚集团的凯酷(全新一代K5)车型,从系统定义、系统构成、系统工作原理、系统应用等方面介绍智能驾驶中一个重要功能——车辆盲区监测系统。一、车辆盲区监测系统的定义车辆在变道行驶时,由于转弯时后视镜存在视野盲区,驾驶员仅凭后视镜的信息是无法完全判断后方车辆的信息,在一些恶劣天气,例如雨雪、大雾、冰雹等天气状况时增大了驾驶员的判断难度,汽车在变道行驶时存在碰撞或刮擦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汽车后视镜作为驾驶员视野的重要来源之一,对汽车行驶安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防止后视镜遭受意外损坏,有效的提升后视镜的使用寿命,减轻雨雾对后视镜视野的影响,避免因后视镜而产生交通事故,文章对普通汽车后视镜结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汽车后视镜智能化合拢进行设计包括对折叠电路设计和后视镜加热电路设计。  相似文献   

10.
<正>故障现象一辆2013年生产的福特蒙迪欧轿车,搭载2.0 L涡轮增压发动机和6速手自一体变速器,行驶里程仅为798 km,因行驶中仪表显示"盲区信息错误请检修"(图1)而进厂维修。故障诊断接车后陪同客户路试,发现当该车左侧盲区有车辆时,左侧外后视镜盲区指示灯闪烁,但当该车右侧盲区有车辆时,右侧外后视镜盲区指示灯不闪烁,同时仪表提醒"盲区信息错误请检修",且仪表上的盲区指示灯处于OFF状态,此时只有将发动机熄火才能使用仪表上的设置功能开启和关闭盲区信息系统,并且左侧、右侧外后视镜盲区指示灯能同时闪亮。路试完毕后对车辆外观进行了初步  相似文献   

11.
司机上路开车,要时刻注意周围的情况,尽量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尤其是周围的车辆与行人,要时刻注意它们的动态,准确地预测出他们的去向。左右后视镜与车内后视镜无疑在行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好的司机一般每隔十几秒钟就要观察一下后视镜,以便将整车左右,后面的情况掌握清楚。 但是,对于一般的车辆,在左右后视镜与车内后视镜的视觉区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盲区,而且据统计,由于后视镜盲区造成交通事故在中国约占30%,美国约占20%,并且70%高速公路变换车道发生的交通事故是由于后视镜盲区产生的,因此行车中应该了解到车后盲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普通平面内后视镜因反射率单一,不具备防眩目功能;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通过楔形镜片设计实现手动防眩功能;电子防眩目内后视镜利用光敏电阻检测汽车前后方光线强弱,控制改变镜片反射率实现自动防眩目功能;流媒体内后视镜借助安装在汽车尾部的广角摄像头,将车后的信息显示在后视镜上的显示屏上,基本扫除车后盲区。通过对各种型式内后视镜的结构与功能实现进行分析,为不同档次定位的车辆内后视镜选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车辆研发的造型设计阶段,车辆外后视镜的位置和尺寸经常因造型方面的各种需求而进行修改。由于GB15084-2013中对车辆外后视镜的视野范围做了强制性规定,所以每次修改外后视镜的位置和尺寸之后都需要重新进行视野范围的校核。在传统的校核方法中,当外后视镜位置和尺寸发生变化时需要重新对整个校核过程进行手动更新,耗时较长、效率低、容易出错。文章主要介绍了基于CATIA V5的Power Copy模块进行外后视镜视野范围校核的模板制作方法。首先在CATIA V5中使用带参的方式建立外后视镜视野校核的整个操作过程,再使用Power Copy模块将校核过程制作成模板。该方法使得外后视镜视野范围的校核过程更为简单、结果更为准确,且初步实现了参数化驱动,实用性较强并且能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目前乘用车后视镜视野及调节方便性分析无具体方法的问题,文章详细介绍使用CATIA软件对后视镜视野及调节方便性进行校核的过程,使后视镜能够看到规范要求远处的情况并且后视镜调节装置处于推荐的操作区域内,以判断后视镜的尺寸和布置是否满足相关法规要求及调节机构是否方便等问题,最终形成完整的校核乘用车后视镜视野及调节方便性的方法:即利用三维软件CATIA模拟人体使用后视镜及其调节装置,看其是否满足要求.该方法能在设计初期,只有少量三维数据时,即可验证后视镜及其调节装置的可行性,以防汽车量产后,由于后视镜设计不当引发的安全隐患或后期修改造成的大量变动.  相似文献   

15.
汽车后视镜后视野要求及测试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汽车后视镜的后视野对于行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对欧洲,美国,日本及中国关于后视镜的后视野法规和标准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详细地探讨了后视野中眼点的确定确定方法,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总结了四种后视野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后方视野对于驾驶员来说非常重要,但它却常常出现巨大的盲区影响判断,这对于安全性是非常不利的,不过现在好了,日产研发了一款全新的车内后视镜,犹如长在身后的眼,让驾驶员充分掌握后方路况。  相似文献   

17.
后视镜作为主动安全装置是驾驶员获得间接视野的重要保证。以HFC1510车型后视镜为例,论述乘用车外后视镜的正向布置和设计方法,利用CATIA三维软件的辅助计算,设计出满足法规及视野要求的镜片尺寸。对后视镜镜头在车身上的位置进行合理布置,使其满足扭头角度、A柱障碍角及旋转轴心的法规要求,同时对镜片沉入镜壳的尺寸,镜片的旋转角度等参数值进行设计,再此基础上校核后视镜的视野满足法规,确立了车用车外后视镜的设计流程及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提升驾驶模拟器后视镜仿真的视野舒适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微软基础类库(MFC)的可调节后视镜仿真方法。该方法基于MFC的多线程框架设计后视镜调节模型,通过改变视野范围的方式调节后视镜可视区域,结合Arduino设计后视镜调节按钮,利用串口通信实现MFC程序与Arduino的数据交互,最终采用离屏渲染技术将后视镜显示在虚拟视景中。使用驾驶模拟器对后视镜成像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可调节后视镜仿真方法满足驾驶员在不同驾驶工况下的后方视野需求,同时保证了后视镜成像的实时性,达到虚拟驾驶仿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很多轿车两侧的后视镜都由于镜片大小、曲率的限制,致使可视角度有限,出现盲区。特别是部分欧系轿车,设计的车外后视镜都比较小,出现的盲区更大。在目前交通异常拥挤的城市里,这很容易在变道、超车时造成擦挂事故。如何弥补这样的缺陷呢?  相似文献   

20.
后视镜是保障汽车安全行驶的重要设备,后视镜的检测是保证后视镜使用的重要措施。传统的后视镜视野检测项目多局限于后视镜的静态检测,建立复杂路况的后视镜视野检测体系对于保证汽车复杂路况的安全行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