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大约25%的造成严重伤害的交通事故是由侧滑引起的.60%导致死亡的交通事故是因为车辆侧滑导致车辆侧面撞击所致.自1995年博世将ESP 引入市场,汽车主动安全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相似文献   

2.
根据一项德国的研究表明,造成严重伤害的交通事故中,大约25%的事故是由侧滑引起的,导致死亡的交通事故中,60%的事故是因为车辆侧滑而发生车辆侧面撞击所致。自1995年博世将ESP(电子稳定程序)引入市场主动安全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纪元。目前,ESP经过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产品系列,  相似文献   

3.
《汽车与安全》2012,(8):41-43
德国一项研究表明:25%造成严重伤害的交通事故和60%引起死亡的交通事故都是因为车辆侧滑所致。研究显示,当车辆行驶于湿滑路面或高速转向时,电子稳定程序ESP能够帮助车身保持稳定,从而预防侧滑事故的发生,避免很多严重后果。联合国认为,电子稳定程序ESP能够有效防止未来几年道路死亡率的上升,能够预防最高达80%因侧滑引起的交通事故。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是一种可以控制驱动轮,也可以  相似文献   

4.
德国81%的新注册车辆装配了ESP 电子稳定程序ESP 作为一种主动安全技术,能够在危急情况下保持车辆的稳定性,从而避免最高80%的侧滑事故.作为全球汽车安全技术的领导者,博世开发了电子稳定程序ESP ,并于1995年成为首家对其进行量产的供应商.  相似文献   

5.
司机朋友在驾驶中往往会遇到汽车侧滑现象. 汽车侧滑,是汽车行驶中的一种不安全因素.据统计,由于侧滑而造成的交通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30%左右.这是因为,当车辆在冰雪、泥泞或表面覆盖有其它杂物(如秸秆)的道路上行驶时,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常会发生侧滑.车辆产生侧滑的主要原因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道路条件,二是车辆本身的结构,三是驾驶操作技术.如果把道路条件与车辆结构缺陷看作客观因素的话,那么,驾驶员的操作技术则具有主观性.也就是说,驾驶员不可能马上改变道路条件与汽车结构,但通过主观上的努力,提高自己的驾驶操作水平,就能有效地防止车辆侧滑并遏制某些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在强风等恶劣天气条件下,车辆容易发生侧滑和侧翻的安全事故。从车辆空气动力学原理出发,对在强风条件下车辆的侧滑和侧翻极限条件进行了理论公式求解;得出了车辆在强风恶劣天气条件下不发生侧滑和侧翻交通事故的临界安全车速;并对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数值求解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体验博世ESP     
作为汽车上先进的主动安全装备ESP(电子稳定程序),从1995年面世发展至今经历了整整10年。它整合了ABS和TCS(牵引力控制系统)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了其功能范围,ESP可降低发生侧滑的危险并自动采取措施,以确保车辆稳定行驶。  相似文献   

8.
车辆侧滑的根本原因是高速行驶的车辆在转弯或是制动时所产生的侧向力大于车轮的侧向附着力而引发侧滑,车辆侧滑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是一类常见的事故形态。侧滑会使弯道上行驶的汽车冲出道路向外倾翻、直线道路上行驶的汽车闯入对向车道与其他车辆发生碰撞,更严重的会使重心较高的车辆发生侧翻。由于侧滑事故的特殊性以及勘察人员专业知识的有限性等原因,许多侧滑事故在最初的鉴定工作中可能会被当做普通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来进行处理。待鉴定人员发现过失再重新进行测量时,很可能会因印痕消失等原因,从而失去了正确计算肇事车辆速度的关键信息,给事故的鉴定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文章依托于某道路交通事故司法鉴定中心参与的多起车辆侧滑事故鉴定工作,总结了轮胎侧滑印迹曲率半径侧滑车辆车速计算法和侧向附着系数侧滑车速计算法这两种计算侧滑车辆速度的方法。并且以实际车辆侧滑事故为例,利用侧向附着系数侧滑车速计算法加以分析计算得出最终鉴定结论与实际情况相符。因此,分析侧滑事故形成原因,找出避免事故发生的方法,提出准确的侧滑事故处理与鉴定方法,不仅为广大事故鉴定人员提供了工作上便利,而且为侧滑事故的预防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安全出行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黄丽 《运输车辆》2009,(4):121-121
德国81%的新注册车辆装配了ESP 电子稳定程序ESP作为一种主动安全技术,能够在危急情况下保持车辆的稳定性,从而避免最高80%的侧滑事故。作为全球汽车安全技术的领导者,博世开发了电子稳定程序ESP,并于1995年成为首家对其进行量产的供应商。  相似文献   

10.
汽车侧滑,是汽车行驶中的一种不安全因数。据统计,由于侧滑而造成的交通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30%左右。这是因为,当车辆在冰雪、泥泞或表面覆盖有其他杂物(如秸秆)的道路上行驶时,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常会发生侧滑。车辆产生侧滑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道路条件,二是车辆本身的结构,三是驾驶操作技术。如果把道路条件与车辆结构缺陷看作客观因素的话,那么,  相似文献   

11.
自主动安全系统投入市场以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ESP(R),许多独立的国际机构,如:美国高速公路安全保险协会、国家高速公路道路安全局、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大众汽车、瑞典国家公路管理局、科隆大学、日本丰田汽车以及国家车辆安全及受害者援助机构都曾对ESP(R)的有效性做过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故障现象一辆2017款一汽森雅R7车,因长时间停放导致车辆亏电而无法起动,搭电重新起动后发现仪表盘上的防侧滑故障灯点亮,且转向盘故障灯一直闪烁。使用道通故障检测仪进行检测,在电子稳定系统(ESP)中读取到故障代码U012609,含义为"转向盘角度值无效(通过CAN)"。解决方法维修技师用道通MS908S进入"动力转向系统(EPS)"执行"转角传感器标定"功能后,仪表显示恢复正常,并能成功清除故障代码。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环形匝道是一类事故高发的互通立交匝道,为得到环形匝道的事故发生机制,以宜泸高速公路白鹤林枢纽互通对象,在Carsim软件环境下建立该互通的三维数字模型,模拟车辆在主线-匝道-主线的完整运行过程,在仿真中改变汽车行驶工况和道路运行条件,得到了环形匝道行驶的临界条件并提出了安全改善对策,主要结论如下:超速行驶对车辆匝道行驶稳定性及车辆侧向偏移量有显著影响,超速程度越严重,车辆在匝道上的侧滑风险越高.路面条件对行驶稳定性影响较大,车辆行驶超速20%,在较差的道路条件下(路面有积水、浮雪、霜等),也可以安全行驶,车辆侧滑的风险较低;行驶超速50%,车辆在稍差的道路条件下(路面湿润),可以完成行驶,但存在较高的侧滑风险;超速70%,即使在干燥路面(路面附着系数0.65)行驶也一定会发生侧滑;即超速程度越高,道路附着系数对车辆侧滑影响越大.车辆超速进入匝道时,驾驶员减速操作的起点位置对侧滑存在较大影响,减速起点距离匝道圆曲线越近,侧滑风险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4.
电子稳定程序主要的安全性意义在于:始终使车辆保持在惯性力和车头方向一致的状态,这样可以主动地防止车辆侧滑而发生意外,同时也能在事故中减少侧面碰撞的发生几率。本文详细介绍奥迪A4电子稳定系统(ESP)的结构、各部件功能及自诊断系统。  相似文献   

15.
事出有因:事故发生后,掀起了一阵有关"日本车"的热议2005年1月9日,浙江杭州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单方交通事故,肇事车辆为2004年生产的广汽本田雅阁轿车。由于车辆在时速112km/h时紧急并线,导致车辆侧滑并撞至中央隔离带,最终车辆从后门位置断成两截,三死两伤的严重后果成为了2005年浙江省第一起特大交通事故。后事故调查结果称,车辆转向、制动、安全气囊系统并未发现异常,最终  相似文献   

16.
预防爆胎     
军杰 《汽车与安全》2008,(11):74-77
爆胎是指轮胎在极短的时间(一般少于0.1秒)内因破裂突然失去轮胎中所充气体的情况。爆胎的发生往往非常突然,之后留给驾驶人采取补救措施的时间非常短,车辆往往难以控制,突然爆胎将严重破坏行驶车辆的受力平衡性和方向操纵性,特别是高速行驶中的车辆在巨大的惯性力作用下发生剧烈的侧滑、甩尾,严重的爆胎事故会导致车辆的连续翻滚,并与护栏、其它车辆发生碰撞,形成极为严重的多车相撞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17.
正制动性能是汽车的主要性能之一,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重大的交通事故往往与制动距离太长、紧急制动时发生侧滑等息息相关,装有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的车辆能够很好地保持车辆行驶的稳定性,有效避免紧急制动时侧滑情况的发生。汽车的制动按介质来区分有液压制动方式和压缩空气制动方式,前者多用于轿车,后者多用于客车  相似文献   

18.
受弯道离心力影响,在弯道处车辆易发生侧滑和侧翻,山区道路转弯车道为交通事故高发区.车辆自动减速系统运用ITS技术自动控制车辆,使其能以安全车速通过弯道,避免交通事故发生.阐述车辆在转弯道处的运行机理,并对其在直线路段和曲线路段的运行情况分别建立数学模型,且对模型进行解析,以展现车辆自动减速系统的控制过程.通过对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9.
刘远 《轿车情报》2010,(3):166-169
ESP的最大作用是什么?保持车辆稳定,防止侧滑失控?在哈尔滨二龙湖冰封的湖面上。让奇瑞A3告诉你答案吧。  相似文献   

20.
1995年,博世成为首家对电子稳定程序ESP进行量产的供应商。ESP是驾驶安全领域革命性的进步。它通过判断车辆是否有侧滑危险、并及时做出反应来保护驾驶员的安全,被安全专家誉为自安全带之后最具潜力的汽车安全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