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明 《世界汽车》2002,(11):52-52,55
(上接2002年第8期) 误区六:三厢才是主流车型 传统的轿车车身造型是由三个明显的"厢"组成,即前面放置发动机的发动机舱、车身中间的乘员舱以及车后的行李箱,这种造型称为三厢式车身,即"有头有尾".此外,近年轿车造型上还有一种新风格,即两厢式车身.两厢式轿车的前部与三厢式的前部没有什么区别,作用也一样,不同之处是两厢式轿车将乘员舱近似等高度地向后延伸,把后行李箱和乘员舱合为一体.目前,国内大部分车主偏爱三厢车,认为"有头有尾"才有气派,或者"有头有尾"才吉利.而对于国际流行的两厢式轿车,很多人都冷眼相看,对它说"NO".  相似文献   

2.
在各种汽车碰撞事故中,造成乘员伤害的原因主要归结为:生存空间丧失(乘员舱外部结构侵入或乘员舱变形,导致乘员生存空间丧失,使乘员受到挤压或撞击):二次碰撞(碰撞中。在乘员生存空间未丧失的情况下。乘员与汽车内部结构发生碰撞或被抛出车外);碰撞后不能快速逃出或被救援也会使伤害加重:碰撞火灾(如果汽车碰撞后燃油系统发生泄漏,就可能导致火灾,造成对乘员的伤害)。  相似文献   

3.
从安全角度考虑乘员舱是乘客的生命舱。利用HperWorks软件建立乘员舱正面碰撞仿真模型,依据乘员舱内部三维空间压缩量、左侧门框变形量、B柱加速度三个指标,分析乘员舱在正面碰撞中的耐撞性能。结果表明:在正面碰撞中,乘员舱在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最大压缩量分别是233.66mm、49.67mm和222.61mm,三维空间压缩量在允许范围内,但在X轴、Y轴方向仍有优化空间。从左侧门框变形量、B柱加速度变化曲线分析,乘员舱的耐撞性能也符合C-NCAP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汽车怠速工况下,乘员舱内一般可以感知燃油泵工作产生的"嗡嗡音"。文章针对这项问题,从噪音源和传递路径分析燃油泵工作噪音的产生、传递、感知的整体过程,同时在源和路径上寻找降低噪音的措施。在满足整车供油需求的前提下,降低怠速时乘员舱燃油泵工作噪音,提升汽车舒适性。  相似文献   

5.
两厢车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操控水平?最低售价6.58万元的华晨骏捷FRV用自己的表现震惊了编辑部。仅仅两年前,"两厢车"还是一个不怎么讨人喜欢的名词。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两厢车"几乎和"廉价车"是相等的关系。这也容易理解:在刚刚朝"汽车社会"前进的巨大市场上,所有的豪华车都是三厢车!所有的高档轿车都是三厢车,所以两厢车肯定属于入门级轿车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汽车乘员舱的储物空间是消费者选车的主要因素,储物空间的布置直接影响驾驶员日常行车的舒适性与方便性。文章分析了人机工程学在储物空间布置设计上的应用,横向比较了4款紧凑型轿车的储物能力。通过对储物空间形式的加权得分后发现,欧系车比较注重储物空间,日系车空间利用较好,但实用性欠缺,这也直接影响了其销量。设计师在进行汽车乘员舱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储物空间的功能丰富性与使用方便性,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及汽车的整体品位。  相似文献   

7.
汽车乘员舱的储物空间是消费者选车的主要因素,储物空间的布置直接影响驾驶员日常行车的舒适性与方便性.文章分析了人机工程学在储物空间布置设计上的应用,横向比较了4款紧凑型轿车的储物能力.通过对储物空间形式的加权得分后发现,欧系车比较注重储物空间,日系车空间利用较好,但实用性欠缺,这也直接影响了其销量.设计师在进行汽车乘员舱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储物空间的功能丰富性与使用方便性,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及汽车的整体品位.  相似文献   

8.
针对25%小偏置碰工况,提出建立两道防线来应对,即前机舱设计的主动防线和乘员舱设计的被动防线,其中前机舱设计是应对小偏置碰的关键。利用建立的小偏置碰数学模型,推导出前机舱设计的两种思路:车体与壁障的重叠量最小、前机舱结构吸能最大,并且给出这两种思路的参考结构(shotgun环型结构)。利用这个设计思路对某非承载式车身越野车的前机舱和乘员舱进行设计优化,使小偏置碰性能的车体结构评价结果由POOR提升为GOOD,证明设计思路的有效性;同时,为了更好地利用承载式车身的结构特点,对承载式车身的汽车结构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汽车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人"、"车"、"路"三大方面。其中"人"、"车"两个方面是最主要的,也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可以控制的因素。本系列文章从"人"、"车"两个方面,以汽车车身结构和汽车安全构件的设计理念入手,分析乘员安全保护问题,此外还讲述了驾驶员在紧急情况时,应如何采用正确驾驶技术,才能让汽车安全系统发挥更好的功能,确保乘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汽车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人"、"车"、"路"三大方面。其中"人"、"车"两个方面是最主要的,也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可以控制的因素。本系列文章从"人"、"车"两个方面,以汽车车身结构和汽车安全构件的设计理念入手,分析乘员安全保护问题,此外还讲述了驾驶员在紧急情况时,应如何采用正确驾驶技术,才能让汽车安全系统发挥更好的功能,确保乘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汽车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人"、"车"、"路"三大方面。其中"人"、"车"两个方面是最主要的,也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可以控制的因素。本系列文章从"人"、"车"两个方面,以汽车车身结构和汽车安全构件的设计理念入手,分析乘员安全保护问题,此外还讲述了驾驶员在紧急情况时,应如何采用正确驾驶技术,才能让汽车安全系统发挥更好的功能,确保乘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以及消费者购车思想的转变,以前饱受人们非议的两厢车逐渐走进消费者的视野里,两厢车以其独有的特性:小巧、省油、物美价廉,正成为一种世界轿车时尚。追溯起来,两厢车的历史几乎和汽车发展史一样长久。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两厢车就一直是汽车市场的主要角色。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令体积小巧、燃油经济性显著的两厢车又重新风靡市场。如今,在巴黎、罗马、汉堡、伦敦这些人口较为稠密、街道相对狭窄的欧洲城市中,两厢车更是大行其道。欧洲汽车联盟最近的调查报告指出,由于油价飙升,将有更多的欧洲人会选择小型车。2004年1-8月,欧洲小排量汽车的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2.5%,是近5年来最高的。在欧洲,目前销售的汽车当中,小型车占了35%,年销量450万辆。这里说的小型车是指发动机排量在1升以下的A级车,如果说车身紧凑的两厢车,比例恐怕要高达六成以上。最近,有5款两厢车在欧美汽车市场上依靠各自的优势大行其道,霸占了众多汽车爱好车的眼球。另有消息说,这几款车准备引进到中国市场,喜爱两厢车消费者不免有些手痒起来,希望能早日看到并拥有其中一款钟爱的车型。下面我们逐一介绍这几款车型,给广大消费者提前来一个预览。  相似文献   

13.
《汽车与配件》2023,(3):40-41
<正>由于新增“三电”热管理、乘员舱制热,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较传统燃油车更加复杂。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由于增加了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热管理及乘员舱PTC或热泵制热系统,其复杂程度、单车价值量远超传统燃油车。国内热管理龙头有望凭借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先发优势,快速配套实现技术追赶和规模上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汽车在偏置碰撞中的安全性能,文章通过加强前横梁、前围纵梁、A柱内板及A柱加强板的结构;优化前围中骨架、门槛及地板纵梁等材料,并增强各件之间的连接,结合CAE偏置碰撞的安全分析,对车身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减小乘员舱的变形和对乘员舱的入侵量,为车内乘员提供了更加安全舒适的环境,最终达到提高车身安全的目的,使汽车在偏置碰撞中的安全性能得到很大改善,对乘员起到更好地保护。  相似文献   

15.
以CIASI保险指数的正面25%偏置碰撞、侧面碰撞和车顶抗压为例,对如何提高乘员舱耐撞性强度和车身轻量化进行研究。将有限元整车碰撞模型解耦成乘员舱简易模型,对乘员舱简易模型主要结构件进行DOE试验设计并构建Kriging近似代理模型,基于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对乘员舱强度和车身质量进行多目标确定性和可靠性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乘员舱强度提高10.18%,并且相比初始设计减重10.0%,为对应保险指数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两厢车,兼顾运动造型、运动性能和实用性的家庭轿车虽然在主流消费群体追求"价廉个头大"的神州大地上,两厢车并没有成为主流但两厢车一直都不乏死忠粉丝。两厢车到底代表了什么样的汽车生活、驾驶方式本次专题我们将带大家回顾今年最热门的两厢车,一起探讨两厢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某款纯电动SUV在正面小重叠碰撞下的安全性能,根据美国高速公路安全保险协会发布的测试规程,应用ANSA软件建立纯电动SUV正面25%偏置碰撞模型,利用LS-DYNA显式求解软件进行了计算。通过HyperView后处理软件分析了整车加速度、前围板最大侵入量、关键部件变形和吸能情况,发现该车型碰撞力有效传递路径为上纵梁传递到A柱,轮胎通过悬架系统传递到中地板边梁和门槛梁,而关键吸能部件(吸能盒和前纵梁)没有成为有效的碰撞力传递路径;乘员舱相关部件(A柱、A柱上边梁及中地板边梁等)刚度不足,该车型乘员舱变形严重。针对该车型在正面25%偏置碰撞试验中乘员舱变形严重的问题,从改善碰撞力传递路径和采用轻型铝合金材料以提高乘员舱刚度两个方面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整车碰撞安全性得到有效提高,乘员舱侵入量明显减小,前围板最大侵入量由246.59 mm减小到151.29 mm,降低了38.65%,结构评级由"差"提升到"良好"。针对提高乘员舱刚度后整车加速度峰值过大的问题,进行了L9(34)正交试验分析,得到了在前围板最大侵入量由151.29 mm降低到146.49 mm的前提下,整车加速度最大峰值由55.86g降低到44.77g的最优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18.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某重型货车空调系统和乘员舱中的气流进行数值仿真,其结果与试验对比,相差在5%以内.采用当量温度Teq,i作为评价指标,对乘员舱的热舒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各风道风量分配不均匀,乘员舱内部气流组织不合理,致使热舒适性较差.对空调系统进行改进,增加前吹面风道风量比例后,乘员舱的热舒适...  相似文献   

19.
白车身是汽车的重要结构之一,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消费者对车辆的使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乘员舱内的驾驶体验和对乘员舱内部声音要求.以某皮卡车型为研究对象,介绍前围透过声控制的方法,为后期开发皮卡车型提升NVH (Noise Vibration 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提供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乘员舱温度(特别是前后排)难以准确测量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乘员舱温度模型。该模型集成于空调控制器内,作为空调系统的输入值及温度反馈值,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调节乘员舱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