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桂林市公交基础信息系统和公交乘客出行的特点,设计开发了桂林市公交问路系统.在坐标地图的基础上,利用Access描述、创建了公交线网的数据存储结构,并采用ASP作为开发工具与Database Server连接访问,实现了对公交线网以图的方式的数据信息管理和查询.系统具有坐标选择和名称选择双重方式的公交线路查询、站台查询及具有最少换乘次数的出行路径查询等功能,为桂林市乘客的公交出行提供准确、及时、优化的公交信息服务和出行辅助计划.   相似文献   

2.
桂林市公交问路系统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桂林市公交基础信息系统和公交乘客出行的特点,设计开发了桂林市公交问路系统。在坐标地图的基础上,利用Access描述、创建了公交线网的数据存储结构,并采用ASP作为开发工具与Database Server连接访问,实现了对公交线网以图的方式的数据信息管理和查询。系统具有坐标选择和名称选择双重方式的公交线路查询、站台查询及具有最少换乘次数的出行路径查询等功能,为桂林市乘客的公交出行提供准确、及时、优化的公交信息服务和出行辅助计划。  相似文献   

3.
目前,城市公交出行路线优化时未考虑结合公共自行车的优点,使得现有的部分公交出行路径优化不够合理.针对这一情况,重点增加了对合理区域内步行、骑自行车换乘的考虑.分析公共自行车加公交出行路径优化的影响因素,并结合GIS建立公交(含公共自行车)数据模型,以换乘次数最少为优先目标,充分考虑合理区域内换乘的情况,起点和终点双向展开搜索,利用公交线路、公交站点集合求交集的方法查询出候选方案集.分别选取行程时间、乘车距离、步行距离较短的出行方案推荐给出行者.结合GIS系统利用该算法进行查询,将获得的优化方案与现有的优化方案进行比较,发现考虑自行车换乘的出行方案平均出行时间减少15.8%,平均出行距离减少18.7%,平均出行费用减少32.3%.   相似文献   

4.
描述了现状的路侧常规公交换乘枢纽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常规公交路外换乘枢纽的概念及其在整个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作用。选择并计算了公交枢纽衔接的公交线路条数、公交枢纽的发车频率、集散客流量、换乘客流量、换乘耗时等5项功能指标,对常规公交路外换成枢纽的集散换乘功能进行描述。通过确定灰类白化权函数、聚类指标权重,计算综合聚类系数对备选站址的归类判断,从而实现对常规公交路外换乘枢纽备选站址的灰色聚类分级,达到对备选站址选择的目的。利用调查数据进行案例分析,验证选择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提高公共交通规划管理及信息化水平,需要以科学的公交规划管理理论为基础和实用的公交网络配流系统为支撑平台。为促进公交配流理论及系统开发的研究,建立了容量限制下基于时刻表的公交网络随机用户均衡配流算法(VRT-SUE),以此为基础设计开发了基于时刻表的公交网络配流系统,从系统构架设计、系统功能及流程、数据库设计等方面对系统进行了阐述。结合所开发系统,采用实例公交网络进行分析测试,配流结果验证了VRT-SUE理论的科学性和开发的配流系统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6.
公交换乘优惠的双层规划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城市公交线网换乘优惠幅度的确定问题进行了研究.考虑了换乘优惠政策的实施对乘客采用公交出行的需求量和乘客对公交线网路径选择行为改变的影响,将该问题抽象成一个双层非线性规划模型,上层模型实现网络经济效益最大化,下层模型为基于弹性需求的随机用户平衡模型.最后通过一个算例来建立公交换乘优惠的双层模型,并采用基于惩罚函数的直接搜索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该双层模型能够在实现公交网络效益最大化时确定合理的换乘优惠幅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自主开发的隧道衬砌裂缝信息查询管理系统功能和开发过程。该系统服务器采用Apache,数据库采用MySQL开发,网页采用PHP+HTML结合开发。系统结构符合B/S三层结构模型,且系统设计模式遵循MVC设计模式。经过测试,系统实现了预定的信息数据添加、更新、删除和查询功能。互联网用户使用网络浏览器即可访问系统,快捷便利。储存在系统数据中隧道裂缝资料,可以为将来研究隧道裂缝形态特征与成因之间的对应关系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公交IC卡数据处理的换乘矩阵构造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在城市公交换乘枢纽选址中换乘量调查所面临的困难,利用了公交IC卡的大量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得出城市公交线路间的换乘量,进而得到城市公交换乘矩阵,并结合长春市公交换乘枢纽规划实例,将该方法应用到城市公交换乘枢纽选址中去.  相似文献   

9.
该文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换乘水平的评价系统进行了探讨研究,以迅速、方便、舒适、协调为评价目标,构建了换乘水平评价系统。并对各目标层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并确定其取值方法。最后,结合上海轨道2号线西段和周边常规公交的实际调查,对换乘水平评价系统进行方式演算。  相似文献   

10.
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APTS)为公交乘客换乘实现最佳衔接提供了基础条件。文中以多条公交线路的区域调度为服务对象,设计了基于换乘时间窗的公交调度策略,建立了以全网络乘客等待时间(换乘乘客等待时间、车内乘客等待时间、非换乘站点乘客候车时间)最短为目标的区域公交发车时刻表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并设计算例对模型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公交线网中协同发车可有效减少换乘乘客的等待时间,基于换乘时间窗的公交调度策略能对区域时刻表作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公交车在车站排队延误过长的问题,提出设置并联双站台的形式加以解决,从候车人的心理和实际观察角度进行了微观设计。为从理论上证明双站台的优点与通行能力,结合实例应用统计方法验证了具体路段公交车连续到站间隔服从泊松分布,应用WinQSB工具箱、根据排队论计算分析了并联双通道站台公交站点的各项排队指标。将该指标与实际站台排队数据比较,新型双站台形式能有效减少延误和排队长度。  相似文献   

12.
以提高城市客车进出站控制水平为目的,提出了城市客车信息集成控制系统中车辆进出站的控制规则,并以城市客车超速进站为例采用模糊控制技术给出了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3.
嵌入式信息无线交互城市公交报站控制系统涉及无线信息编、解码通讯,数据融合与信息处理,单片机嵌入式控制,语音生成与处理,车载电源变换等技术支持。实现车辆上、下行运程相关信息的人性化报读,站点与车载装置无线信息交互。  相似文献   

14.
孙家骏  华剑烽 《交通科技》2011,(Z2):161-163
通过对公交站台覆盖率的讨论,对以往站台覆盖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优化,并提出计算模型和公式。最终得出要提高站台覆盖率,就要尽可能合理地降低线路间距和站台间距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比较电动公交车两种营运方式的电费、电池折旧费后,指出目前国内正在试运行的电动公交车的营运方式并不经济。提出了电动公交车采用自动集电器的技术方案,一方面能实现大幅度延长电池寿命的“浅充浅放”的营运方式,另一方面可以省去占地较大的专用充电站,显著降低电动公交车营运项目投资额。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传统乡镇汽车客运站场规模确定方法不足的分析,针对农村旅客运输特点,对乡镇汽车客运站的功能进行了定位,从农村客运站场网络体系优化出发,提出了协调法确定乡镇汽车客运站场规模,建立了相应的站场规模调整模型,并给出了计算步骤和相关参数的标定方法及部分推荐值。最后通过成都市青白江区的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公交停靠站与出入口的相对位置关系是快速路公交优先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将出入口分为公交出入口、非公交出入口,将停靠站分为路边型停靠站、路中型停靠站,解析了两类出入口与两类停靠站相互影响的机理,得到了停靠站与出入口的最小间距应该满足的条件。基于运动学原理、交通波动理论、概率论等知识建立了最小间距的计算模型,并利用蒙特卡罗等方法求解模型。利用天津市快速路大量的实测数据给出计算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8.
王洋 《隧道建设》2015,35(4):354-358
解决好地铁与公交的无缝换乘设计原则与思路问题,能有效提高地铁与公交的换乘质量。通过对地铁与公交无缝换乘的发展趋势及设计原则进行分析,探讨其基本的设计思路,并以广佛线金融高新区站与其上盖物业"地铁金融城"项目内的公交站场换乘设计为例,对其设计思路进行探析。其中,设计原则主要有:直达性原则、人性化原则、安全性原则。设计策略主要涉及缩短换乘距离、通风形式的选择及消防设计措施等。  相似文献   

19.
主辅公交停靠站的设置是解决城市多线路公交停靠交通问题的主要途径。对多线路公交在交叉口出口和路段中采用合理的主辅停靠站的组合形式、有效泊位数、通行能力进行探讨和分析,提出依据不同城市道路断面和等级,设置合理的主辅停靠站的组合形式,建立模型分析主辅停靠站之间的干扰,确定干扰系数,以使有效泊位数和通行能力最优。以实例进行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20.
张诗富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3):11-14,157,158
确定公交车站至交叉口的距离是个困难的问题,该文从设计规范之间的取值矛盾着手,分析指出公交车堵塞交叉口多半是由公交车站接待能力不足造成,遇到堵塞,应设法增加公交车站的接待能力,而不是将公交车站往路口以外移;通过审视交叉口加、减速车道的功能和必要性,以及公交车站设在交叉口出口道和进口道的优缺点,最终按照公交车辆和交叉口右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