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柴油机冷起动时,排气中会有刺鼻性气味,源于排气中含有醛类物质。目的是澄清柴油机低温起动时的醛类物质排放动态。在低温条件下开展柴油机的冷起动试验,测定了排气中醛类物质的浓度。考察了催化剂未激活,低温起动时后处理装置对醛类排放的动态影响。进行了排放气体刺鼻性气味感觉评价,研究了醛类排放动态与刺鼻性气味强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基于电晕放电等离子体的柴油机排气后处理装置的工作原理.在发动机试验台上使用欧洲瞬态循环测试了该装置对降低柴油机颗粒物(PM)和其它污染物排放的效果,并对比了30 000km运行前后排放控制性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加装了该后处理器后,发动机的PM排放减少了50%,C0和THC降低40%以上,NOx排放也有一定程度的削减;经耐久性运行后,工作性能没有明显的劣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WHTC排放测试循环的背景,以一台3.8L柴油机为试验样机,对其运行WHTC循环以及现行国标GB17691-2005中的欧洲瞬态排放测试循环(ETC)的试验工况进行了后处理排气温度对比分析,造成WHTC循环NOX排放的主要原因就是发动机在循环过程中排气温度偏低,SCR后处理系统工作条件不佳。因此能够提高或保持后处理器的温度,选择更高效适用的后处理是我们研究的方向,本文基于后处理保温措施,后处理的选择对排放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降低柴油机的排放和燃油耗,Delphi公司开发了一种采用电磁阀的新型共轨喷射系统,其单柱塞高压燃油泵随发动机转速而转动,并能建立起高达200 MPa的系统压力,发动机电控单元为发动机性能和排气后处理功能提供了内容丰富的调节策略。自2010年起,这种180 MPa的共轨喷射系统已投入量产。  相似文献   

5.
四、排气后处理 在汽车整车技术中,早就有了“被动”和“主动”的概念,例如被动安全性和主动安全性等。这个概念现在被延伸到了排气后处理系统。 (1)被动排气后处理系统 所谓被动排气后处理,是指利用某种系统对已经在发动机中发生的排气进行净化处理。氧化催化转化器就是一种被动排气后处理系统。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柴油机开发者早在1988年就开发并且采用了柴油机用的氧化催化转化器。今天,德国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汽车排放法规不断升级,对汽车尾气排放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国际上某些公司已针对欧Ⅳ排放法规开发了一种整体式发动机和排气后处理系统,文章叙述了针对欧Ⅳ排放要求的某型号发动机排气后处理技术,详细论述了车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排气后处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关键结构及其技术要求,从而呈现了欧Ⅳ与欧Ⅲ发动机的主要技术差异,及其发动机尾气处理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柴油机从欧Ⅲ排放标准发展到欧Ⅳ排放标准需要增加排气后处理系统,对排气后处理系统的建模和仿真将是欧Ⅳ柴油机控制系统开发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介绍了排气后处理系统的发展状况,针对柴油机控制系统开发建立了排气后处理系统模型,包括氧化催化器和微粒过滤器两个模块,模型根据能量守恒和化学动力学原理建立。对后处理模型进行了硬件在环仿真,对微粒过滤器的再生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工程机械所用柴油机动力排放的国家标准以及该标准对柴油机尾气排放限值的要求和试验方法,并分别对控制柴油机尾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几种方法即废气再循环(EGR)、燃料改性、排气微粒后处理系统、使用还原转换装置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9.
满足国Ⅴ排放的重型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国外重型发动机在欧Ⅳ到欧Ⅴ阶段(或US2007到US2010)的技术路线,并探讨国内重型柴油机达到国Ⅴ排放可采用的排气后处理技术方案。由于柴油机排放物PM与NOx存在折中效应,为达到国Ⅴ排放标准,应采用组合式后处理技术。在各种后处理技术方案中,SCR+DOC+DPF/POC和EGR+DOC+DPF是两种主要的技术措施,而LNT+DOC+DPF技术对排气中的S特别敏感。  相似文献   

10.
Audi公司开发的新一代V6涡轮增压直喷式(TDI)柴油机系列使柴油动力装置获得进一步发展,其开发目标是在满足欧6排放法规要求的同时降低燃油耗,并进一步提高功率和扭矩。其中,集成模块化近发动机布置的排气后处理装置对达到上述目标起到关键作用,全新设计的链传动机构能为此提供自由的安装空间,因而能在低CO2排放水平下获得最佳的排气后处理效果。详细介绍新型V6-TDI柴油机的热力学、应用和排气后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11.
魏雷刚  张兆合 《北京汽车》2010,(3):15-18,40
随着车辆数目的日益增多,汽车尾气污染日趋严重,为了降低柴油机尾气中NOx对大气的污染,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文中着重对SCR降低柴油机尾气中NOx的还原剂喷射和混合管道进行了优化设计。一般认为,柴油机仅仅依靠机内优化措施不能满足欧Ⅳ排放限值的要求,达到第Ⅳ阶段排放标准必须采用排气后处理系统技术。在众多的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措施中,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最有前途,尤其针对柴油机的NOx排放。  相似文献   

12.
目前,装配点燃式发动机的采用车和轻型货车在热机状态下已经实现了对排气污染物的完全转化,但减少排放的目标仍面临挑战。这主要受到冷起动和暖机策略的影响。对排气后处理系统技术研究的重点是热管理,并希望发动机尽快达到热机状态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环境保护及人体健康的密切关注,迫切要求降低柴油车的氮氧化物及颗粒排放,为此,必须在进一步改进发动机以降低其自身排放的同时,充分利用排气后处理技术来减少废气排放量。目前,大型商用车的排气后处理系统一般会采用柴油机颗粒捕集器+尿素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的组合,但这一技术存在供应尿素溶液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的课题。日野汽车公司开发了一种整体型催化转化系统,将燃油作为反应促进剂,可以在不使用尿素溶液的前提下,同时降低氮氧化物及颗粒排放。  相似文献   

14.
改善柴油机燃烧及排放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改善柴油机燃烧、降低柴油机排放的几种机内控制及排气后处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柴油机排气微粒控制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油机排放的大量微粒和NOx对环境的影响较为严重。回顾了柴油机排气微粒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柴油机排气微粒控制的三种方法,指出虽然采用缸内措施及燃油质量的改善可大幅度降低微粒排放,但面对未来更为严格的排放法规,需要使用微粒后处理装置,对催化转换器和捕集氧化系统的技术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述。  相似文献   

16.
为了满足美国环境保护署第4阶段非道路用柴油机(功率大于560kW)的排放法规,MTU公司研发并改进了2000发动机系列。该系列包括12缸和16缸机型,只须采用废气再循环而无任何排气后处理措施就能满足排放法规要求。此外,对重装发动机的自卸货车进行试用后发现,新发动机比老发动机节油约25%。  相似文献   

17.
政策法规     
根据欧洲环境保护部长理事会达成的协议,2000年已开始对重型载货汽车和公共汽车柴油机执行新的排放法规——欧Ⅲ标准,理事会还通过了将于2005年和2008年开始执行更为严格的排放法规,这些法规待欧洲议会批准后实施。 欧Ⅲ法规将以前采用的13工况标准循环测试改为欧洲稳态循环法、欧洲瞬态循环法和加载烟度试验等柴油机排放鉴定试验方法。对包括采用电控燃油泵、废气再循环装置和氧化催化转换器的普通柴油机,需进行欧洲稳态循环试验和加载烟度试验;对采用包括NOx催化器和PM捕集器等排气后处理装置的柴油机和气体燃料发动机则需增加欧洲瞬态循环法试验。2005年和2008年开始执行更为严格的排放法规后,进行定型试验的柴油机必须采用欧洲瞬态循环法和欧洲稳态循环法进行试验以确定其排放值。 2005年开始实施的欧Ⅳ标准规定,稳态循环法测试的柴油机PM排放限值为0.02 g/(kW*h),瞬态循环法测试的限值为0.03 g/(kW*h);两种试验循环测试的NOx排放限值均为3.5 g/(kW*h)。将于2008年执行的法规将NOx的排放限值降为2.0 g/(kW*h)。这些法规将于2002年进行可行性论证。据预测,要达到2005年开始执行的排放法规,所有新出厂的重型载货柴油车都必须加装排气后处理装置,这将引起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最新技术及其应用现状,阐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综合应用以及有待改进的方面,并对未来超低排放法规的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为了达到降低发动机排放及油耗的目的,在发动机冷起动阶段使用一种向排气歧管内喷射二次空气的方法,并研究二次空气喷射系统对冷态发动机排放及油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二次空气喷射系统的应用能有效降低发动机冷起动阶段HC及CO的排放,同时不使油耗增加。  相似文献   

20.
柴油机在轻型车辆上使用的日趋普遍,使得柴油机排放气体中的颗粒物后处理成为研究热点。颗粒物捕集器是解决柴油机排气颗粒污染最有效的后处理技术。针对目前国内颗粒物捕集器的使用情况,论述了柴油机排气颗粒物捕集器过滤材料和过滤体再生技术近年来的研究现状,介绍了近年来过滤材料和过滤体再生技术结合良好的几种颗粒物捕集器,提出了颗粒物捕集器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