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政策不断调整的背景下,"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深化到了社会各个产业中。并且从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节能、环保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题。在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碳排放量比较多,所以对经济和环境产生了较大压力。为此,在今后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低碳经济背景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时代发展战略规划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更好地推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研究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低碳经济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新能源汽车具有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等多方面的优点。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遵循市场发展的道路。通过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支持及政策的发展历程进行充分的了解,提高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
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热点。本文运用脱钩指数对福建省的能源消耗、碳排放情况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对福建省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政策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是我国资源禀赋条件比较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区域。但现今,该地区经济的相对落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实施振兴东北的伟大战略,财税政策作为促进东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政策,必然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典型的生存发展问题。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日益受到全世界人们的重视。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已经把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湖北省为响应国家的号召,不断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但是由于湖北省自身存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经济增长乏力、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困难重重。本文将结合当前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制定出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6.
郭曦 《中国电动车》2011,(10):37-38,41
广西西江经济带区域在广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从而推动西江经济带的发展,将有利于广西经济的迅速腾飞。  相似文献   

7.
全球发展正处于21世纪最重要的低碳经济转型时期,中国也将顺应国际的潮流。基于低碳经济下发展工程经济,但是其中存在着很多的风险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在这一形势下,工程经济考虑风险的角度和范围也有所改观。文章主要研究我国低碳经济转型时期存在的工程经济风险与创新的工程经济防范管理措施,通过研究低碳经济转型时期的变化,为我国工程经济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张引 《中国电动车》2015,(4):147-14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新城镇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成为未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因此,作为世界倡导的“低碳经济”也将成为未来我国推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引导之源,在大力推行农村“低碳经济”建设的同时不可忽视对农村消费方式问题的研究。低碳经济背景下,农村消费方式一定要以低碳为导向,引导农村居民树立低碳消费观念,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农村“低碳经济”的推广,有助于国家全民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进步。  相似文献   

9.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三大策略.是坚持在发展中减排的同时积极控制人口和发展森林碳业、调整经济结构和实施节能措施以减少单位GDP能耗以及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以降低单位能耗碳排放量;但由於经济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缺乏和支援服务体系尚未确立,因而要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仍存在不少难点和挑战.  相似文献   

10.
汽车流通领域总体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仍有差距,依然存在营销服务网络发展不平衡、二手车流通滞后、售后服务满意度不高、法规标准不完善、市场秩序有待规范等问题。从公共政策工具视角看,行业政策、财税政策的制定、执行、落实都对整个产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二手车流通业政策分析,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经验,研究二手车流通行业政策和财税政策,为促进二手车流通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人们愈发关注由交通运输引发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新时期现代化交通运输系统逐渐向资源节约、绿色循环方向发展,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发展低废气污染的交通运输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在深入研究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相互作用演化过程的基础上,从政府决策、人口、车辆、经济等因素出发,分析了城市人口数量与GDP、机动车保有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交通保有量、管理水平和交通政策对城市低碳交通发展的影响,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受政策影响的城市低碳交通系统模型。以哈尔滨市为例,结合城市发展具体情况,利用Vensim PLE软件仿真分析了不同交通管理政策对交通碳排放和城市拥堵现象的抑制效果。以降低城市交通碳排量和保障城市交通效率最优为目标,给出了优化建议,探索了哈尔滨市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的城市交通发展方式。结果表明:限行限号政策、新能源车补贴政策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和减少尾气排放;交通供给侧改革政策可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提升交通管理水平对尾气排放和道路拥挤具有缓解作用;采取灵活有效的交通管理政策,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将有助于减小交通拥堵现象,降低污染气体的排放,实现交通、人口、经济和环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宋敏 《中国电动车》2023,(12):22-24
绿色发展理念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融合渗透越来越深入,通过构建低碳交通运输经济体系,有利于促进交通强省战略布局,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体系。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低碳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限制了低碳交通运输经济体系的完善。为此,文章介绍了低碳运输的内涵,分析了低碳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下的低碳交通运输经济体系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重庆实现国家战略意图、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推动"五个重庆"的建设。本文从分析重庆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出发,提出了重庆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即围绕"降低全市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这个关键,抓住"低碳产业化"和"低碳城市化"两条主线,制定完善重庆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通过"产业、区县、社区"三大支点,调动全市各界参与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每周新闻     
中国启动汽车燃料消耗挂钩财税政策研究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召开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工作组第四次暨基于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的财税政策研究会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应邀出席会议并听取关于建立与汽车燃料消耗量挂钩财税政策建议。会议原则通过了《第三阶段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标准草案,并启动了与标准挂钩的财税政策的研究。会议一致认为,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对于促进技术进步、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会议作出了加快推进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实施配套财税政策的研究、制订切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的决定。  相似文献   

15.
低碳经济发展必需要有金融业的支持,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应对能源挑战的必然选择。必须构筑金融支持体系,完善金融政策,拓展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加速发展碳汇产业,努力发挥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16.
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工业的战略方向,各国政府从提高未来汽车产业竞争力和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了促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财税政策。本文对中国、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的财税政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贾康 《经济导报》2007,(1):106-107
2007年中国的财税政策将配合防止经济过热和偏冷两种可能的基本要求,稳定、完善、落实宏观政策方针,继续维持稳健财政政策的框架,并从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入手,积极推动结构优化和社会和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项捷 《中国电动车》2010,(12):36-36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生态科学基础。生态自然观的形成是低碳经济产生的哲学背景,低碳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已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趋势,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量资源回地l和实现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德国在处理报废汽车问题方面,形成了完善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从法律制度、管理方式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对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进行规定。通过对德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我国报废汽车的回收率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行车》2010,(6):56-56
<正>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低碳经济成为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发展低碳交通已成为后危机时代绿色复苏的必然选择。自行车产业作为绿色低碳产业,自行车作为环保健康交通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