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分析钢渣集料工程特性的基础上,对不同级配的AC-13细粒式钢渣沥青混合料分别采用GTM法确定其最佳油石比与体积参数,并对其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优化得出骨架嵌挤密实型钢渣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组成,然后对优化的混合料性能开展系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与石灰岩沥青混合料相比,骨架嵌挤密实型钢渣沥青混合料膨胀性、高温稳定性及水稳定性更优,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针对湿热重载地区沥青路面尤其是长大纵坡、匝道、弯道等特殊路段易出现车辙、裂缝、坑槽等早期损坏,对比研究了M-11环氧沥青混合料与PG82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并进行了工程应用。研究结果表明:M-11环氧沥青混合料比PG82改性沥青混合料具有更优异的高温稳定性,各种试验条件下,M-11环氧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是PG82改性沥青混合料的2.2~2.5倍;水稳定性与PG82改性沥青混合料相当;工程应用近一年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针对广东地区高温、多雨、重载车比例高等环境特点,尝试采用GTM法进行沥青混合料设计,并在广梧高速公路河口至平台段铺筑了试验段。结果表明:GTM法设计的普通沥青混合料具有优良的路用性能,其性能指标达到了现行规范对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性能要求,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的路面车辙、水损害等早期病害,并能够节省大量的沥青材料资源。  相似文献   

4.
蒋双全  张蓉  张争奇 《公路》2012,(3):196-203
非均匀性是诱发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损坏的一个重要因素,降低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服务水平及寿命.离析混合料的级配、沥青含量以及体积特性都发生了变异,沥青混凝土路面性能变异特征值得研究.通过建立现场非均匀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特性和体积参数的离析标准,在室内模拟不同离析程度沥青混合料,并进行汉堡浸水车辙试验,通过定量分析研究离析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以及水敏感性变异水平,为建立定量的非均匀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性能及寿命评价模型提供参数.  相似文献   

5.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具有较高的动态模量和高温稳定性能,在同等交通条件下,能减薄路面厚度,适用于路面标高受限制路段,如:位于上跨桥下的路段;适用于对高温稳定性能有较高要求路段,如:长上坡路段。按中、法2种标准,试验分析EME20、AC20和Sup20等3种级配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动态模量、疲劳性能,供同行设计、施工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GTM设计方法进行ARAC-13C型橡胶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通过力学参数和体积参数确定了混合料配合比,结合现场施工质量监控情况,总结提出了基于GTM设计方法的ARAC-13C型橡胶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结果表明,采用GTM设计方法设计的橡胶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和油石比低,水稳定性和高温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7.
分别对细、中、粗3 种不同的SMA 级配,采用GTM 法与马歇尔法进行设计,并对其体积特性参数和路用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GTM 法设计的试件密度和饱和度较马歇尔法设计的试件大,空隙率和矿料间隙率小,GTM法设计的SMA沥青混合料具有较高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的马歇尔设计法在抗滑表层沥青混合料AK-13A设计中的不足,通过优化AK-13A级配、采用混合料GTM法配合比设计进行弥补。对沥青混合料的体积指标、路用性能、拌和工艺、碾压工艺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依据贝雷法,将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范围进行适量的调整,使其更满足道路需求;通过GTM法配合比设计,提高压实度,降低孔隙率,满足日益增加的交通荷载要求。采用GTM方法成型试件,并对试件进行切割,用马歇尔方法进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验证。将马歇尔方法和GTM方法成型的试件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不同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指标的影响。试验得出,优化后的AK-13A级配下限通过率增大,保证混合料密实,上限通过率减小,保证路面的抗滑,路面4.75 mm以上碎石较多且无明显离析现象;采用GTM方法设计的混合料油石比低、密度高,比马歇尔密度提高2%,在现有施工设备条件下,能够达到较高的压实度,使抗滑表层的路面实际空隙率控制在4.5~5.5%;路面表面构造深度达到0.65,横向力系数SFC60达到75,渗水系数在50 m L/min以内,同时平整度标准差σ达到0.53 mm,各项检测指标都远远优于交工验收的标准。级配范围、配合比设计方法调整后得到的AK-13A抗滑表层具有优良的抗水损、抗滑和抗车辙性能。  相似文献   

9.
高模量沥青混凝可以有效降低车辆荷载引起的沥青混凝土塑性变形,具有较好的高温抗车辙能力,在我国高等级公路和城市交叉口路段得到越来越多地应用。通过对北京六环快速路大修工程中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应用技术的分析。指出高模量混合料的级配可遵循我国常用的AC型沥青混合料级配,并通过添加高模量添加剂的方式制备高模量沥青混凝土。PRM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室内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掺加0.7%PRM添加剂的高模量沥青混凝土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低温抗裂性等路用性能指标均能满足规范的要求,特别是其高温稳定性得到大幅提高。工程试验路的检测结果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表明掺加PRM添加剂的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能够适应当前道路交通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灌注式水泥-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在开级配的沥青混合料中填充水泥胶浆而形成的,兼具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特点的复合材料.采用体积法设计高空隙率的基体沥青混合料并通过马歇尔试验确定其最佳沥青用量;通过不同水灰比和不同灌浆量的水泥浆灌注的水泥-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稳定度和低温劈裂强度,确定水泥浆的合理水灰比和单位面积合理的灌浆量.利用车辙试验动稳定度评价水泥-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用残留稳定度和冻融劈裂强度比评价水泥-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结果表明所选择的水泥-沥青混合料具有优良的高温稳定性和良好的水稳定性,在普通水泥浆中掺加一定量的粉煤灰,水泥-粉煤灰-沥青混合料同样具有较好的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11.
橡胶沥青工艺主要分为湿法和干法,本文结合洛阳小浪底专线改造工程,采用干法工艺,设计了CTOR橡胶粉的适宜掺量,对沥青混合料进行改性,室内结果表明,CTOR橡胶沥青混合料在水稳定性、高低温稳定性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现场施工和检测结果表明,CTOR橡胶沥青混合料具有易施工、节能、环保等优点,性能检测均能满足规范要求,可以用于改性沥青路面.  相似文献   

12.
温拌沥青混合料SMA-13路用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考察温拌沥青混合料SMA-13的路用性能与热拌SMA-13的差异,结合八达岭高速公路大修实体工程,探讨了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技术特点和作用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温拌与热拌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的异同点。最终设计出满足热拌SMA-13设计要求的温拌沥青混合料SMA-13,为其在高速公路上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GTM设计方法在沥青面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GTM的设计方法,并对马歇尔、Superpave的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优缺点进行了评述。同时对GTM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进行了监控。路面施工效果表明,内蒙古二连浩特-赛汉塔拉一级公路应用GTM方法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4.
橡胶粉改性沥青在高等级公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将橡胶粉改性沥青路面的技术推广应用于陕西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中,研究了橡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结果表明,橡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水稳性、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各项路用性能均满足沥青面层技术要求,可以用于高等级公路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不同钢渣骨料掺量下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对AC-13C型钢渣沥青混合料在钢渣掺量分别为0%、30%、50%、70%和90%时采用传统马歇尔击实试验,按照体积法原理进行配合比设计,分析研究了不同钢渣掺量下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结果表明:钢渣骨料表现为碱性,与沥青胶结料黏附性较好,随着钢渣掺量的增加,钢渣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以及抗水损坏性能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低温性能以及体积安定性逐渐降低,钢渣掺量在50%时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相对最佳。  相似文献   

16.
依托虹桥机场绕滑道系统安全改造项目,研究不同品种、不同掺量高模量剂对SMA-13和AC-20混合料动稳定度的影响,根据虹桥机场绕滑道现场条件和未来使用需求,比选并确定适用于新建绕滑道道面沥青面层的最优高模量剂与掺量.基于室内试验对沥青道面的混合料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用高性能沥青混合料具有优异的高温稳定性、耐疲劳性...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密级配沥青混合料Sasobit温拌剂的最佳掺量和击实温度对Sasobit温拌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选用AC-13型沥青混合料,通过马歇尔配合比试验研究,确定出Sasobit的最佳掺量为3.0 %±0.5 %,击实温度为135℃±5℃。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掺加Sasobit温拌剂后,基质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有明显提高,低温性能和水稳定性能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8.
沥青路面的车辙变形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在高温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引起的,山区长上坡路段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是在交通荷载长时间作用、高温和重载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通过对贵州地区高速公路路面车辙病害问题的调查,分析了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车辙病害产生的原因,对长大纵坡路段车辙病害形成机理和解决措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重载交通、坡度、低速行驶是导致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车辙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对于山区高速公路长上坡路段的路面结构设计需要从车道设计、沥青混合料设计、路面结构组合设计等方面进行单独设计,从而提高沥青路面结构的抗车辙能力,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