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黄开宇 《公路工程》2010,35(2):35-39
通过分析目前沥青路面在层间粘接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目前规范设计计算方法中将沥青路面层间粘接状态全部采用完全连续不妥,并根据工程实际分析了不同路面结构层的层间粘接状态,提出了滑动系数取值表,并分析了考虑不同结构层层间粘接状态对不同沥青路面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不同层间接触条件下半刚性路面结构疲劳特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层间处于完全连续、完全滑动状态条件下的拉应力、剪应力分布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考虑半滑动半连续状态中不同的滑动系数对沥青层和半刚性层的最大拉应力的影响,并根据我国现行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进行了完全连续、完全滑动、半滑动半连续状态下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疲劳特性分析。结合湖南省常张高速公路的工程实践,介绍了层间粘接处理的工程经验。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层间处于完全连续、完全滑动状态条件下的拉应力、剪应力分布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考虑半滑动半连续状态下不同的滑动系数对沥青层和半刚性层内最大拉应力的影响。根据我国现行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进行了完全连续、完全滑动、半滑动半连续状态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疲劳特性的影响分析。另结合湖南省常吉高速公路的工程实践,介绍了层间粘接处理的工程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4.
采用了06版规范方法、考虑实际层间粘接状态的规范方法以及AASH00经验方法对3种类型的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的疲劳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相同厚度的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比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具有更长的疲劳寿命的结论.并对不同结构层厚度、级配碎石模量对3种类型的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的疲劳特性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沥青路面在中国得到迅猛发展,但是在层间结合状态方面暴露出的重大问题导致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愈发严峻。为了预防和减少沥青路面出现的各种病害,该文分析了沥青路面层间结合状态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层间结合状态对沥青路面不同力学指标的影响,同时对如何提高与改善沥青路面的层间结合状态的技术措施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6.
层间结合状态对沥青路面设计指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沥青路面面层与基层间的层间结合问题是近年来道路界关注的热点。目前我国的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验算设计指标时假定路面各层间为完全连续状态,这与实际是不相符的,而路面层间结合状态的改变对所计算的应力、应变值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以此为切入点,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应用层间粘结系数K来对路面层间结合状态进行量化评价,并根据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计算分析了K值的变化对沥青路面设计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目前在沥青路面设计中论假设沥青路面各结构层之间为完全连续、各向同性的弹性结构与路面的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建立了剪切弹簧模型,并通过定义滑移系数来分析研究不同层间接触状态下对路面力学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层间结合状态由完全结合向完全自由变化过程中,层内拉应力不断变大;当结合状态为完全自由时,下面层层底拉应力最大为0.2921MPa;层内剪应力也不断增大,最大达到226.1k Pa;路面弯沉也不断变大,当层间接触为完全自由达到最大56.32。随着基层模量的增大,相应的层底拉应力不断减小,并从基层模量为1800MPa开始趋于缓和;沥青层内剪应力不断变大,层间结合状态为完全自由时最大达到0.2347MPa;竖向压应力也随之不断变大,层间接触状态为完全连续切基层模量为2200MPa时最大,为0.6712MPa。沥青路面施工时,应严格按照规范对沥青路面的粘结层进行施工,提高沥青路面的层间抗剪强度。  相似文献   

8.
《公路》2021,66(6):7-10
下承层界面的结构形式、粗糙度及其与多孔沥青层的结合状态,均会对多孔沥青路面的层间黏结性能产生影响。为了探究其影响程度,以层间抗剪强度和层间抗拉强度作为评价指标,首先对比了不同结构形式的下承层对层间黏结强度的影响;其次以下承层铣刨和未铣刨代表不同的粗糙度,分析了二者层间黏结强度的差异;最后采用车辙仪碾压模拟不同的界面结合状态,分析了下承层界面经碾压后层间黏结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小粒径、骨架密实型结构形式的混合料作为多孔沥青层下承层,可以提高多孔沥青路面的层间黏结强度;铣刨增加了下承层界面的粗糙度,对多孔沥青路面层间黏结强度提升有利;随着碾压次数增加,黏层材料与多孔沥青层的结合状态增强,使多孔沥青路面的层间黏结强度更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考虑轮胎-路面不均匀接触压力分布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就不同面层-基层层间接触状态对沥青面层结构响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层间接触状态下,沥青层底应变响应时程曲线的形态一致,但完全连续和非连续状态下应变响应峰值相差较大;实际使用过程中,随着沥青路面面层-基层层间接触状态的衰变,层底弯拉应变会显著增大,易导致面层层底的疲劳开裂。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现行规范中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并考虑当前沥青路面的损坏特点及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特点,提出了考虑了不同层间粘结条件、以弯沉、沥青层最大拉应力、半刚性层底最大拉应力以及剪应力为设计或验算指标的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比较了新设计方法及2006版规范设计方法的计算差异,并以湖南省邵永高速公路实体工程为例介绍了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的计算过程。  相似文献   

11.
强夯置换法在高原重盐渍土路基施工中的工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万频 《中南公路工程》2011,(5):108-110,114
在青海格尔木盐湖地区察格(察尔汗至格尔木)高速公路施工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但通过科研、设计、试验、施工、检测等人员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成果。主要通过阐述该地区盐渍土特性和成因,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危害,简单介绍了盐渍土的防治方法和强夯置换法施工原理,介绍了该路段路基施工中所采用的强夯置换法施工工艺、参数及需要注意的事项。通过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及载荷试验检测证明:所采用的强夯置换法施工工艺处理高原重盐渍土地基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娄廷会 《中南公路工程》2011,(4):106-108,123
简要介绍了一座多跨连拱景观桥的结构设计。为实现业主墩顶空腹区不设立柱的全透空景观要求,笔者对拱上建筑的结构形式做了深入细致的探索研究,并最终找到既满足景观又满足受力的合适形式。同时介绍了该桥具有一定特色的主拱圈和深基坑推力基础设计。  相似文献   

13.
结合五里墩长大隧道的施工,围绕"上部弧形导坑预留核心土三台阶开挖平行流水作业法",从施工方案、施工工艺及方法、地质预报、监控量测、施工组织与安全质量管理等方面总结形成了浅埋粘土砂土小净距段快速施工技术,为以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了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隧道洞口常存在明显的偏压,一般在偏压洞口明暗交界前方设置明洞。为减少开挖量,偏压侧临时边坡往往较陡,受降雨或施工扰动易产生失稳滑塌。针对隧道洞口临时边坡滑塌的工程实例,采用极限分析上限有限元法反算边坡力学参数,并进行边坡破坏模式特征的探讨,从而为类似地质条件下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分析、加固与防护以及现场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速公路普通存在的高温车辙病害现象,研究了以粗集料CBR值确定粗集料比例、以矿料间隙率确定细集料比例,根据沥青混合料所处不同结构功能特性确定粗集料设计密度的适合于南方高温多雨地区的抗车辙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并对其路用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吕哲 《中南公路工程》2011,(3):105-107,111
基于隧道施工过程中软弱围岩施工质量、安全控制十分困难。经长期对本软弱围岩隧道的现场施工管理,对软弱围岩的施工控制提出些许见解,并用工程实际情况予以证明。  相似文献   

17.
树根桩技术在重力式挡墙地基加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某公路麻石重力式路堑挡土墙洛阳铲灌注桩群桩基础中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工程实际问题,提出采用树根桩加固技术进行处理,先对这种已有建(构)筑物地基基础加固技术的原理与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了介绍,然后结合实际工程问题进行了加固设计计算,给出了树根桩加固设计方案与相应的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方法。工程应用结果表明,经树根桩加固处理后,该工程挡墙的承载力与稳定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前进行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时,多数单位均按照现行技术规范[1]的要求,对所拟定的几家集料供应场所提供的集料样品进行物理力学指标的测定,从而择优确定集料。研究发现,满足现行规范要求的集料,其在沥青混合料中所表现出的性能,并不完全与其物理力学指标成正比关系,因此在进行集料的选取时,不能仅参考集料的物理力学指标进行确定。最终集料的选取与否还是应当取决于其在沥青混合料中的性能表现。  相似文献   

19.
叶要武 《中南公路工程》2011,(3):187-190,192
通过对大量砖混结构的民用住宅、框架结构的办公楼等多种建筑的调查发现,多数建筑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裂缝,这些裂缝一旦出现便很难弥补,但许多裂缝是有规律可循的,对这些裂缝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以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灌注桩试桩试验资料为依托,结合理论计算和有限元模拟辅助分析方法,对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承载力及载荷传递规律进行研究,并结合施工过程中的监测资料,对桩在施工阶段的受力状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自平衡试桩法更好的适用于本次试桩试验,后压浆可以很大程度提高承载力,有限元模型结果和实际测值较为符合,桩身受力在施工期间受施工步骤及周围工程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