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高速公路隧道洞口常存在明显的偏压,一般在偏压洞口明暗交界前方设置明洞.为减少开挖量,偏压侧临时边坡往往较陡,受降雨或施工扰动易产生失稳滑塌.针对隧道洞口临时边坡滑塌的工程实例,采用极限分析上限有限元法反算边坡力学参数,并进行边坡破坏模式特征的探讨,从而为类似地质条件下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分析、加固与防护以及现场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某高速公路偏压洞口段黄土隧道滑塌为工程背景,分析了滑塌发生的原因。综合采用洞外反压回填和洞内临时横撑相结合的处治方法,在超前小导管预加固作用下,通过采用短台阶弧形导坑法施工,成功通过洞口滑塌段并实现了安全进洞。工程实践表明,反压回填和加强临时支护及时封闭成环是处治偏压洞口段黄土隧道滑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黄尚锦  徐平  沙龙 《公路》2022,(5):101-105
对绵九高速公路某隧道右洞进口区左侧不稳定边坡的局部滑塌机理进行了探讨,同时采用有限元法对自然边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为了防止左侧边坡碎落和进一步滑塌,就延长明洞+外侧偏压挡墙+大管棚注浆加固和桩板墙方案进行比选。从工程安全和环保的角度考虑,最终采用延长明洞+外侧偏压挡墙+大管棚注浆加固的治理方案。通过有限元模拟得出施工过程中的危险部位,指导了边坡施工,可为类似隧道洞口边坡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公路》2017,(6)
针对大断面隧道洞口偏压段落施工时围岩稳定性差的工程问题,通过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比分析不同边坡条件下隧道开挖工法和开挖顺序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开挖偏压段大断面隧道不建议采用台阶法开挖,坡度较小时建议采用CRD法或CD法,坡度较大时建议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分步开挖隧道时,应先开挖靠近边坡坡面侧的导洞。研究成果可以为大断面隧道洞口偏压段施工方法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惠民 《公路》2020,(3):344-348
隧道洞口段的施工被认为是隧道工程施工的重点、难点。现结合某超大断面隧道洞口段存在浅埋偏压等复杂地质条件的特点,通过采用FLAC3D软件模拟了在不同隧道埋深与不同支护措施加固下隧道洞口与边坡的稳定性,根据模拟结果,选择合适的支护参数以保证隧道洞口段施工的顺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埋深对边坡稳定性及隧道结构有显著的影响,但对边坡的影响在埋深超过25m后就不再明显;支护措施强度的增加能显著控制隧道结构的变形,但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十分有限。若隧道埋深很浅,建议先对隧道洞口边坡偏压段采用反压护拱等手段进行优化处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高速公路大断面隧道洞口段浅埋、偏压的特点,采用FLAC3D软件,计算不同工况下隧道开挖对洞口段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对隧道开挖工法的选择提出了合理意见。研究表明:边坡坡度是影响隧道洞口段边坡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坡度越大,隧道开挖后围岩位移值也越大。隧道的开挖对边坡稳定性有较大影响,隧道开挖后边坡安全系数急剧减小,要避免在坡度大的边坡处开挖隧道。针对本隧道浅埋偏压大断面的特点,施工时不建议采用台阶法开挖,应采用双侧壁导坑法、CRD法与CD法这几种受力更为合理的工法,确保一次应力释放不会太大,保证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7.
复杂地形条件下桥隧相连隧道洞口结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俊峰  李冬生 《隧道建设》2017,37(Z2):169-174
蒙华铁路坪桥1号隧道进口洞顶基岩外凸、洞顶以下岩面高且直立、洞顶上部地形偏压高陡,地形条件极其复杂。营盘山大桥与坪桥1号隧道进口紧密相连,存在桥台与隧道洞门结构相互干扰以及边坡防护、隧道出洞和洞口场地布置等一系列难题,设计难度极大。为解决这些难题,通过对现场实际地形、地质情况进行研究,对比分析"整体式"与"分离式"桥隧相连结构的优缺点,提出桥台与隧道相结合的"整体式"桥隧相连结构方案;同时,针对地形偏压高陡,提出非对称结构设计方案,实现了隧道"零"仰坡出洞,解决了洞口边坡防护的难题;最后,提出架立临时贝雷梁的方案,解决了隧道出洞及洞口场地布置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洞口浅埋偏压隧道围岩破碎、稳定性差,开挖施工过程中围岩极易变形,甚至发生洞口坍塌等安全事故,所以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的施工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浅埋偏压隧道的危害,主要针对隧道浅埋偏压洞口超前支护、开挖进洞方法以及隧道的监控量测方面做了详细阐述,以此概述浅埋偏压隧道洞口的综合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9.
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施工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隧道洞口存在浅埋、偏压、围岩破碎、稳定性差等不良地质情况,以榆商线南沟隧道工程为依托,对隧道洞口施工过程中的围岩变形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隧道洞口施工的技术措施,总结了黄土地段浅埋偏压隧道的进洞经验.确保了依托工程隧道进洞的安全及隧道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公路隧道的发展,连拱隧道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连拱隧道一般应用于中短隧道,采用新奥法施工。由于连拱隧道洞身跨度一般较大,且洞口段地质条件一般较差,围岩松散,强度低,而且大部分存在偏压。因此,隧道洞口边坡的稳定性监测显得尤为重要,已成为连拱隧道监控量测项目中的重中之重。结合实际工程,对连拱隧道洞口边坡的监测内容和布置方法以及监测数据整理、分析,直至报警时间的把握和病害处理给出较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极限分析上限法的基本原理和求解步骤,通过极限分上限法推导出求解小净距隧道支护反力的基本公式,采用M atlab数值软件对小净距隧道的支护反力进行了计算分析,并与前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比较分析表明本文结果是完全正确可行的。研究解破裂角与净距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双洞隧道支护反力的净距范围为在0.96D-2.73D之间。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速公路普通存在的高温车辙病害现象,研究了以粗集料CBR值确定粗集料比例、以矿料间隙率确定细集料比例,根据沥青混合料所处不同结构功能特性确定粗集料设计密度的适合于南方高温多雨地区的抗车辙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并对其路用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娄廷会 《中南公路工程》2011,(4):106-108,123
简要介绍了一座多跨连拱景观桥的结构设计。为实现业主墩顶空腹区不设立柱的全透空景观要求,笔者对拱上建筑的结构形式做了深入细致的探索研究,并最终找到既满足景观又满足受力的合适形式。同时介绍了该桥具有一定特色的主拱圈和深基坑推力基础设计。  相似文献   

14.
强夯置换法在高原重盐渍土路基施工中的工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万频 《中南公路工程》2011,(5):108-110,114
在青海格尔木盐湖地区察格(察尔汗至格尔木)高速公路施工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但通过科研、设计、试验、施工、检测等人员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成果。主要通过阐述该地区盐渍土特性和成因,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危害,简单介绍了盐渍土的防治方法和强夯置换法施工原理,介绍了该路段路基施工中所采用的强夯置换法施工工艺、参数及需要注意的事项。通过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及载荷试验检测证明:所采用的强夯置换法施工工艺处理高原重盐渍土地基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目前沥青路面在层间粘接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目前规范设计计算方法中将沥青路面层间粘接状态全部采用完全连续不妥,并根据工程实际分析了不同路面结构层的层间粘接状态,提出了滑动系数取值表,并分析了考虑不同结构层层间粘接状态对不同沥青路面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结合五里墩长大隧道的施工,围绕"上部弧形导坑预留核心土三台阶开挖平行流水作业法",从施工方案、施工工艺及方法、地质预报、监控量测、施工组织与安全质量管理等方面总结形成了浅埋粘土砂土小净距段快速施工技术,为以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了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针对佛山平胜大桥钢混结合段的受力特点,采用PBL剪力键作为其主要的连接构件,进行了详细的构造设计和空间局部应力分析,确保结构安全可行。通过钢混结合段PBL剪力键和栓钉对比推出试验和钢—砼结合段1∶4缩尺模型试验验证,采用PBL剪力键作为钢混结合段及组合结构主要的连接构件的设计理念是科学可行和合理的,应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吕哲 《中南公路工程》2011,(3):105-107,111
基于隧道施工过程中软弱围岩施工质量、安全控制十分困难。经长期对本软弱围岩隧道的现场施工管理,对软弱围岩的施工控制提出些许见解,并用工程实际情况予以证明。  相似文献   

19.
公路隧道在穿越山体时,在地形存在偏压的隧道洞口地段,采用承载能力高、稳定性和整体性好于围岩体的支撑体或套拱,并配合纵向管棚等超前措施,以加强和改善原偏压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避免洞口"大开挖",破坏环境,做到隧道在洞口偏压地段施工时安全和环保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树根桩技术在重力式挡墙地基加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某公路麻石重力式路堑挡土墙洛阳铲灌注桩群桩基础中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工程实际问题,提出采用树根桩加固技术进行处理,先对这种已有建(构)筑物地基基础加固技术的原理与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了介绍,然后结合实际工程问题进行了加固设计计算,给出了树根桩加固设计方案与相应的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方法。工程应用结果表明,经树根桩加固处理后,该工程挡墙的承载力与稳定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