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综合客运枢纽换乘环节直接影响到城市客运系统网络节点的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为实现高铁站综合客运枢纽换乘服务便利化,本文选取全国13个主要高铁站综合客运枢纽基于旅客出行切身感受和便利化程度进行问卷调查,深入分析了枢纽在换乘标识指引、购票进站、信息查询、交通接驳设施、城市对外交通衔接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从而为综合客运枢纽换乘服务质量的改进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徐科 《交通科技》2014,(2):153-155
通过对福州地区铁路的整体规划,以及福州枢纽既有铁路概况的分析研究,从工程投资、通道的完整性、客运功能、与城市规划的结合、环境影响、实施条件等因素对福州至平潭铁路引入福州枢纽方案进行比选,提出了福州站接轨方案,强调了铁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传统铁路客运枢纽交通设施集成度较低,站前广场承担了较多的交通集散功能,由于目前综合交通枢纽相关规范和标准的欠缺,铁路客运枢纽设计缺乏统一的指导标准,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传统铁路客运枢纽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提出了枢纽布局规划设计要点,并结合汉孝城际铁路孝感东站的方案设计,对枢纽站前广场的设计实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对铁路客运枢纽区域地下步行通道的建设和发展阶段进行了梳理,并对地下步行通道的分类进行了研究,并对地下步行通道的形态模式和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根据研究成果,对苏州北站改扩建中地下步行通道的规划提出了建议。其成果为铁路客运枢纽区域建立完善的地下步行交通系统,实现绿色交通发展,提升城市整体空间品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基础,是综合客运枢纽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选择交通需求预测中的预测年限和枢纽客流总量预测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分析既有的民航、铁路、公路以及轨道交通的相关规范规定,结合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特点,提出了其合理的预测年限;其次,针对目前枢纽客流总量定义不明晰、使用不统一的问题,分析了既有规范关于枢纽客流总量的规定;最后,明确了综合客运枢纽客流总量定义、预测内容,并对枢纽客流预测在枢纽设计阶段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红庙枢纽立交位于特长隧道出入口处,隧道与立交相互制约。针对特长隧道及其出入口交通枢纽的交通状况,以实地交通调查和城市交通预测数据为基础,运用VISSIM交通仿真软件建立仿真模型,通过改变流量、流速、流向等不同参数,分别对该枢纽立交交通瓶颈点预测、交通枢纽整体通行能力等进行交通仿真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归纳了该枢纽堵塞区域瓶颈点发生规律,得到实际枢纽立交整体通行能力与规范"设计通行能力"的比值关系。  相似文献   

7.
综合客运枢纽是实现城市各种交通方式间无缝隙换乘的关键节点,决定着整个城市客运系统的运输效率。针对综合客运枢纽通道设计中存在的量化依据不足及交通方式协调问题,结合枢纽自身特性,从成本角度考虑系统最优,建立了固定换乘需求和弹性换乘需求两种情形下,基于系统最优的综合客运枢纽动态、静态配流模型,并设计了应用实例,应用遗传算法加以求解,从而为综合客运枢纽的优化设计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8.
当前,对铁路出行方式选择的讨论多停留在综合运输体系下与其它城际交通方式的对比之下,缺乏对不同层级铁路出行选择行为的研究。本文以沪宁通道的京沪普铁、沪宁城际、京沪高铁为研究对象,对南京—上海的乘客进行铁路出行全过程抽样调查,在此基础上建立MNL模型探究乘客个人属性、列车服务属性及站点可达性对乘客铁路出行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乘客铁路出行选择行为受到年龄、学历、职业、费用来源、列车运行时间、票价收入比,接驳方式以及接驳时间的影响。研究成果能优化铁路客运服务,提升铁路运输吸引力。  相似文献   

9.
综合客运枢纽内部人员密集、通道网络复杂,且进出口数量较多,客流疏散效率不易提高。针对这个问题,不同于现有研究大多考虑改造物理设施,本文提出了通过控制通道开闭状态及通行流向,充分发挥既有设施通行能力的疏散流线设计优化方法。设计了由系统输入、疏散仿真及疏散流线优化模块组成的疏散流线设计仿真优化框架。其中,系统输入模块包含疏散需求、疏散网络、疏散行为参数;疏散仿真模块用于给定疏散流线方案下疏散效率的模拟测算;疏散流线优化模块则基于疏散仿真模拟结果迭代优化疏散流线方案。疏散仿真方面,考虑到行人在疏散途中可能动态修改疏散路线的特点,基于Logit模型构建了行人疏散择路行为模型。疏散流线优化方面,为提高疏散效率,避免局部通道过于拥挤,设计了以整体疏散时长、所有个体总疏散时间和通道最大饱和度最低为目标的疏散流线优化模型,并应用基于NSGA-Ⅲ的疏散流线多目标优化算法进行求解。以虹桥火车站到达层疏散场景为例开展模型验证,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情况无特殊流线设计的疏散方案,优化方案的整体疏散时长、所有个体总疏散时间和通道最大饱和度分别降低36.2%、16.6%、51.6%。该方法对建设安全高效的综合客运枢纽内部行人疏散系统具有较好的参考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金兰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8):85-87,90,381
公交枢纽一般结合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等交通方式综合设置。通过公交枢纽可以有效地组织客流,方便乘客换乘各种交通模式,构成一体化交通网络。因此,枢纽合理分类、布局及相应规模值得深入研究。该文就公交枢纽分类、布局、规模问题进行探讨,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公共交通是铁路客运枢纽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公共交通设施也是铁路客运枢纽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城市公共交通在铁路客运枢纽内的空间布局和衔接研究,提出城市公共交通空间布局和衔接的策略、形式,以实现铁路客运枢纽集约布置与衔接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马壮林  廖业腾  郭晓程 《公路》2012,(3):157-161
在分析公路客运运输枢纽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公路客运量、交通区位条件和城市等级作为评价指标,分别采用节点重要度法和聚类分析法对179个公路客运运输枢纽进行分类分级研究,并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进而提出4个层级结构的公路客运运输枢纽分类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DEA方法在城市客运换乘枢纽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城市客运换乘枢纽进行分类和定位分析,指出换乘枢纽服务效率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入手,建立切实可行的客运换乘枢纽评价指标体系,引入DEA模型,对城市客运换乘枢纽的服务效率进行有效性评价分析,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可对换乘枢纽在规划、布局、换乘衔接、交通组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通过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表明,DEA方法在评价客运换乘枢纽效率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运输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提出了高速公路运输量的统计方法,并以南京—上海高速公路为例,首次统计了中国高速公路的客运量、货运量、客运周转量、货运周转量以及客、货运输密度。研究表明:在南京—上海通道内,高速公路和铁路起着同样的关键作用;货运方面,高速公路和铁路运送货物价值相差很大,两者是互补性的,客运方面,高速公路客运量中个性化出行与铁路是互补性的,而群体性出行与铁路是替代性的。对高速公路上运行的车辆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货运量主要是由四轴的半挂列车和两轴的单车完成的。客运中个性化出行的乘客占40%,车数占88%。  相似文献   

15.
针对综合交通网络规划各方式缺乏有机融合问题,通过建立以虚拟概化线连接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各方式交通线网和火车站、港口、机场等枢纽节点一体衔接的超级交通网络模型,运用广义费用函数计算客货在路网、枢纽及虚拟概化线上流动产生的广义费用,实现各方式交通网络融合。考虑公路客货运周转量占全方式总量比例高,但客货运平均运距短,以县级行政单元为基础将全国划分为2 540个综合交通小区,获取2018年各运输方式全年客货运起讫点(OD)数据,通过聚合、拆分等方法,将各方式OD表叠加形成现状综合交通小区客货运输量OD表;采用总量预测、自上而下分层控制的技术路线,对2050年全国总量、分区域总量和综合交通小区客货运发生吸引量进行预测,计算2050年综合交通小区客货运输量OD,实现各方式运输需求融合。基于Fisk模型,构建组合出行情况下多方式、多类别随机用户均衡分配模型(SUE),采用连续权重平均(MSWA)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并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模型能够体现“宜铁则铁、宜公则公、宜水则水”的规划理念,实现乘客组合出行和货物多式联运,预测精度较高。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宏观交通趋势判断,为实现综合交通网络规划中各方式有机融合提供借鉴,并成功应用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研究中。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铁路对公路客运的影响,从出行者偏好和运输方式特性出发,选取安全性、经济性等7项指标确定运输产品的效用值,对传统的Logit模型特征函数求解进行了改进,基于旅客出行行为和意向调查数据,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可能满意度法对分担率模型进行求解.与典型方法和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改进后的Logit模型在样本量较小的情况下比较简便有效.利用二次曲线时间序列法和改进的分担率模型,计算出未来2年内公路客运量将同比减少56%,铁路和公路的客流分担率分别为56%和44%.可见,厦深铁路的开通将对汕尾公路客运产生较严重的冲击.最后通过SWOT战略分析对公路客运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公路方式是我国枢纽机场与城市衔接的主要交通方式。枢纽机场衔接公路网的优化,能维持该区域客运交通运输网络高效运转,是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关键技术。我国面临枢纽机场衔接公路网优化理论不完善和经验缺乏的问题。从系统工程角度,分析国内外大型机场地面交通衔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阐述枢纽机场地面交通衔接集聚特征及集疏运机理,探讨枢纽机场衔接影响因素(制约性、结构性、比例性)和衔接公路网优化准则,提出枢纽机场衔接公路网优化的核心问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现状城市交通与高铁枢纽接驳耗时过多问题,以长沙西站高铁枢纽为例,研究提出高效的进出站快速集散系统,以协调整个城市的对外交通。首先,对大型交通枢纽片区的外部和内部快速集散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一是对服务于高铁枢纽旅客进出站的快速集散道路交通系统进行研究,提出“双井”模式,适合于客流量大且客流来向分散的大型交通枢纽;二是对内部到达高铁枢纽的小汽车、出租车交通的进出站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其次,对站前广场周边各类交通设施布局进行研究,确保枢纽服务范围内的交通高效可达。最后,对服务于高铁周边商务区的地下环路交通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地下环路适用情况和单向逆时针交通组织方式,通过地库联络线连通周边地块,利用立体交通组织的方式,从空间上分离高铁枢纽进出站交通与周边商务区交通,减少交织,提高高铁枢纽片区交通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