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使船舶废气排放符合国际公约和各国法律法规的要求,介绍国际公约对船舶废气排放控制要求及船舶废气清洗系统(EGCS)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构成,分析地方性法规对船舶EGCS使用的影响,介绍EGCS故障处理办法、排气背压对NO_x排放的影响及EGCS数据监测的重要性,阐述船员熟悉EGCS原理和EGCS监测数据的意义及如何结合国际公约及各地对船舶废气排放控制的要求来正确使用EGCS,船舶企业应重视对船员的相关培训并将有关SO_x排放控制要求的变化及时通知船员,帮助船员正确使用EGCS,使船舶满足SO_x排放控制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2.
针对船舶发动机排气污染物的控制,以《MARPOL公约》附则VI为基准,用实证法比较了GB 15097—2016与公约对船舶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要求,中国国标将控制范围增加了37~130 kW,控制对象适当扩大,由原NO_x扩展到了NO_x、HC、CO和PM等,修正系数也略有不同;同时对国标关于颗粒物排放限值新要求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针对DNV船级社的绿色船舶的附加船级标志"CLEAN-DESIGN",以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145 m饱和潜水支持船为基础,介绍了该标志的设计实现,其中既包括SOx排放控制、NO_x排放控制、制冷剂控制、灭火物质控制等防止大气污染方面具体要求的满足,也包括溢油控制、压载水及生物污垢控制、舱底水排放控制、垃圾处理控制、污水处理控制等防止海洋污染等方面具体要求的满足,对燃油舱保护、拆船公约等要求进行说明,确保该船在设计上完全满足绿色船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为降低船舶碳烟和氮氧化物(NO_x)排放,将柴油/甲醇组合燃烧技术应用到船舶柴油机上,在发动机台架上进行试验,并在一艘渔船上进行实船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船舶柴油机掺烧甲醇后的碳烟和NO_x排放均大幅降低,弱化了碳烟排放和NO_x排放此消彼长的难题,与纯柴油模式相比,发动机在双燃料模式下的热效率得到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海运业造成的气体排放(SO_x、NO_x、CO_2、颗粒物等)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IMO、欧盟等也不断出台相应法规,对各类气体排放进行控制。电动船舶由于可以大幅降低船舶废气排放,部分甚至可以实现零排放,其应用规模迅速扩大,有望成为未来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6.
针对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MO)MARPOL公约附则VI对船舶废气(主要针对NO_x和SO_x)排放限制要求日益严格的状况,对船舶废气处理系统进行研究。集中分析远洋船舶NO_x废气处理系统的选型原则,比较NO_x废气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目前相对成熟的技术方案的优劣。在此基础上,提出实船采用低硫燃油+低压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LP-SCR)整体的技术解决方案,并在实船上应用。同时,展望未来该领域的发展趋势,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在建MT6023饱和潜水支持船四冲程柴油机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为对象,研究了SCR系统降低船舶氮氧化物(NO_x)排放的原理、系统组成、布置安装要求等,并总结分析了实船排放测试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为实船排放Tier Ⅲ取证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获取以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 LNG)为燃料动力的船舶(拖船)大气污染物实船瞬时排放特征,通过在船舶烟囱尾排处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实时在线监测气态污染物(CO、NO_x、SO_2、TVOC)和颗粒物(PM),初步获得LNG动力船舶尾气污染物排放因数,并探索以LNG为燃料的动力船舶尾气排放规律。结果表明,LNG动力船舶废气的瞬时排放质量浓度均较低,其中:TVOC和PM的排放质量浓度最低,瞬时排放质量浓度分别为0.123~1.184 mg/m~3、0.102~0.226 mg/m~3;SO_2和NO_x的瞬时排放质量浓度分别为5.040~103.700 mg/m~3和23.500~68.900 mg/m~3;CO的排放质量浓度为69.880~1 513.000 mg/m~3。从船舶尾气污染物的排放因数来看,LNG燃料是减少船舶尾气排放的有效能源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9月1日起,长三角船舶排放控制区提前执行船舶排放控制区2018年相关要求,即所有船舶到港后应按要求换用低硫燃油,或采取使用岸电、尾气后处理等替代措施。根据交通运输部出台的船舶排放控制区方案要求,从2018年1月1日起,船舶在排放控制区内所有港口靠岸停泊期间应使用硫含量≤0.5%的燃油。长三角船舶排放控制区  相似文献   

10.
随着船舶功能的多样性和各种航运用途的要求,船舶自动化控制系统也同时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为了降低船舶故障发生的概率,人们急切需要一种能够远程支持的故障诊断系统。本文首先根据船舶故障检测的实际需求,设计一种基于单片机和DS18B20的现场故障检测电路,然后针对特定的监测要求,结合新型的免疫算法,对故障检测的软件程序进行优化,通过对故障复杂度的分析与判断,加强了船舶故障预测的能力,同时也降低了对硬件资源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港口》2015,(12):57-57
交通运输部日前印发《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冀)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简称“方案”),首次设立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控制船舶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为全面控制船舶大气污染奠定基础。 “方案”要求:自2016年1月1日起,排放控制区内有条件的港口,可以实施高于现行排放控制要求的措施,包括船舶靠岸停泊期间使用硫含量不高于0.5%的燃油。自2017年起,船舶在排放控制区内的核心港口区域靠岸停泊期间(靠港后的1h和离港前的1h除外),应使用硫含量不高于0.5%的燃油。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大气污染防治法》第64条规定: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以在沿海海域划定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进入排放控制区的船舶应当符合船舶相关排放要求。2015年交通运输部发布《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冀)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2015控制区方案》),划定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冀)水域排放控制区并明确了排放控制区内活动船舶的排放控制要求。[1]虽然《2015控制区方案》的实施在减少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排放控制区政策也必须随之完善。  相似文献   

13.
针对船舶副机排气冒黑烟的故障问题,文章介绍了船旗国对船舶排放黑烟的法律法规要求,分析了副机故障原因,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环保部正在制定船舶发动机排放标准,以加强船舶污染物排放控制,填补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空白。新标准是我国首次发布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国家标准。据环保部消息,鉴于我国港口和船舶大气污染防治的紧迫形势,这也是落实《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要求的举措。目前,国际上对船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均是以船用发动机为主体进行控制。通过型式核准、生  相似文献   

15.
分析目前国内外比较关注的船舶CO2排放和国际上对海上运输船舶CO2排放控制的要求和趋势.认为我国内河船舶CO2排放标准的制定和控制将对内河船舶运输带来较大的影响.从新建船舶和现有船舶两个方面对如何降低船舶CO2排放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控制规则的实施要求,分析柴油机在低硫燃油转换操作中所产生的故障,结合实船工作经验,探析柴油机和船用锅炉换用低硫燃油的操作风险,制定规范的操作程序和管理细节,以减少机器设备故障,保障船舶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17.
正废气再循环(EGR)是柴油机为满足NO_x排放要求而采取的一种机内减排技术。船舶柴油机为满足公约/法规排放标准而安装EGR系统,需验证其排放性能是否达到公约/法规的要求。本文依托科技部项目"自主船用低速柴油机开发验证平台研究及关键技术开发",以中船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改造加装EGR系统的6EX340EF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分析和识别其与  相似文献   

18.
<正>0 引言根据交通运输部[2018]168号文件,自2019年1月1日起对进入沿海控制区的船舶强制使用硫质量分数不大于0.5%的燃油,自2020年1月1日起对进入内河排放控制区的船舶强制使用硫质量分数不大于0.1%的燃油。长三角排放控制区已率先于2018年10月1日开始实行上述强制要求。笔者所在船舶每周驶入长三角排放控制区,主机和副机换用低硫轻油1次,现就进入排放控制区RT-flex型主机换用低硫轻油所引发的故障及管理经验进行分析和  相似文献   

19.
文中从介绍船舶尾气水污染的现状入手,梳理了国际公约、国内法规对船舶尾气排放水污染控制要求,分析了目前船舶尾气排放水污染控制方面的短板,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正>1 故障现象在轻重油转换、不同油品的重油转换及冷车启动期间,瓦锡兰RT-flex 48T-D型柴油机可能会出现1个或多个缸启动不发火现象,表现为ICU(喷射控制单元)喷射控制活塞卡阻在最大位置。由于该故障一般发生在备车期间,且在上一航次的航行和完车期间都处于正常状态,轮机管理人员排查困难。自2018年10月1日起,按照各地海事局的规定,在相关的排放控制区内所有船舶应使用低硫燃油,笔者所在公司的外贸船舶在进入排放控制区域使用标准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