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船舶空调舱室热舒适性是影响船员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影响空调舱室热舒适性的诸多因素,讨论了PMV (Predicted Mean Vote 预测平均满意值) 指标的作用及其运算方法。建立了舱室简化模型,并结合实际海况,计算了不同温度、相对湿度组合下的PMV,PPD(Predicted Percentage of Dissatisfied, 预测不满意率)值及系统热负荷,分析了舱室内温度、相对湿度对其热舒适性及能耗的影响。在满足热舒适性指标的情况下,优化船舶空调设计参数以实现节能的目的。文章对船舶空调的设计及舱室温微气候参数的选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船舶舱室环境热舒适性控制新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船舶舱室环境热舒适性是影响船员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发展合适的舒适性控制新技术以创建良好的舱室环境热舒适性是船舶通风空调系统的主要任务.该文对船舶舱室环境热舒适性控制新技术进行总结和综述,对船舶舱室环境热舒适性控制新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船舶空调舱室热舒适性是影响船员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不同送风温度,送风速度下船舶舱室内温度场与速度场的分布,选取了船舶舱室模型中具有代表性的四个截面,揭示不同位置的空气流速与温度差异;船舱下半部分温度变化较明显,约比送风温度高1~3℃。依据热舒适性方程,利用PMV热舒适性计算分析工具,研究了送风温度,送风速度以及空气的相对湿度对热舒适性指标PMV与PPD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与理论方法相结合,优化了三个参数的取值范围。进一步分析了送风温度,送风速度以及空气的相对湿度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出当送风速度,送风温度超出优化范围,可以分别适当的调节送风温度,空气的相对湿度来满足热舒适性要求。为船舶空调热舒适性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船舶舱室环境热舒适是影响船员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为了确保舒适健康的船舶舱室微气候环境,对改善船员居住环境条件和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对船舶舱室环境下的动态热舒适性及动态热舒适指标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温度和风速的动态化出发,对船舶舱室的动态热舒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船舶舱室内热舒适性参数的选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保证船舶舱室乘员的身体健康,提高其工作效率,需建立船舶舱室乘员热舒适性的温湿度环境条件。在相关热舒适性标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实船热环境测试以及对船员热感觉的问卷调查,分析总结了不同活动状态下船员的热感觉投票值与微小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规律,给出了船舶舱室内各工作部位能满足船舶舱室乘员热舒适的温湿度参数控制范围,为船舶舱室的空调系统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船舶舱室热环境的特殊性,建立了适用的CFD计算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实验验证。在该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基础上,以PMV-PPD热舒适性评价指标和DNV COMF-C(3)规范为依据,对船舶舱室空调气流组织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相比于优化前,优化后的餐厅和会议室的热舒适性得到改善,热环境满意人数分别增加了52.7%和28.9%。结合CFD模拟和热舒适性评价分析的优化方法,在节约时间和实验成本的同时,为船舶空调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胡莹颖  张祥瑞  林壮  李平 《船舶》2018,29(2):19-26
舱室环境直接影响船舶居住性和船员舒适性,可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环境评价来验证布置方案的合理性。该文通过对舱室温度、光照、通风和噪声的分析,明确了舱室环境因子的影响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模糊数学理论,建立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能较好反映区域舱室复合环境状况的好坏,为舱室布置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比较不同送风方案对居住舱室空气环境的影响,[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对四人居住舱室内的空气环境舒适性进行数值研究。分析气流组织分布的评价指标,对夏季工况下舱室模型的风速、温度、相对湿度、PMV值和CO_2浓度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对比不同送风方案的模拟结果,研究送风角度、送风温度和送风量对舱室内气流组织热舒适性及空气品质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送风角度分别取30o和45o时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小;降低送风温度并减小送风量虽然会导致舱室内空气湿度相对较小、CO_2浓度较高,但均可满足设计要求,且综合考虑气流组织的评价指标,研究的方案能提高舱室气流组织热舒适性。[结论]研究结果对居住舱室送风口布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潜艇舱室环境普遍较恶劣,需提高居住性,基于此,对采用球形布风器的潜艇舱室的空调送风气流组织进行研究,评估舱室热舒适度。[方法]使用CATIA构建精确程度高的舱室三维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根据实际边界条件,对舱室在夏季水面、夏季水下、冬季水面、冬季水下工况下的送风气流组织进行数值模拟,对使用球形布风器改变送风方向的夏季水面工况送风气流组织进行数值模拟,对各工况下舱室温度及速度分布进行分析对比,对舱室的舒适性评价指标(PMV)值进行计算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在各工况下,舱室PMV值在-1~1之间;舱室内大部分区域气流速度分布较为均匀,速度适宜,小于0.3 m/s;舱室大部分区域温度较为均匀,夏季约为24.5~26℃,冬季约为22~23.5℃。[结论]采用球形布风器的潜艇典型住舱空调送风满足舒适性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0.
船员心理与船舶舱室色彩设计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振福 《船舶工程》2007,29(3):75-77
由于生活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船员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船舶舱室造型是功能与美的统一,船舶舱室色彩设计是造型的重要手段,也是调适船员心理的重要手段.从色彩的心理感觉、船舶舱室色彩的功能、船舶舱室内装色彩特点几方面,提出了基于船员特殊心理的船舶舱室色彩设计的思路和手法.  相似文献   

11.
杨骏  朱煜  单小芬  王杰  张红伟 《船舶工程》2019,41(S1):212-216
本文针对当前船舶舱室设计中面对的人机工程问题,基于虚拟仿真技术,提出了一种人机工程仿真合理性评估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从活动可达性、活动可视性、活动空间、活动舒适性、活动安全性及环境因素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对舱室设计开展评估。并以某船员居住舱室为例开展了相应的仿真评估,有助于提前对设计结果进行可行性验证,避免设计失误,提升船员居住体验。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高端客滚船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于客滚船舒适度的关注也不断提升,尤其随着整体舱室技术的使用,其对空调系统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新永安”号客滚船为例,从整体舱室、变风量系统、结构、噪声等方面着重介绍了空调系统的设计要点。通过设计要点的研究总结,既能够为未来整体舱室的运用可行性评估提供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保证前期方案的准确性,也为客滚船空调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大温差送风技术已在国内外建筑领域推广,文中针对船舶空调领域实施这一技术的可行性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基于大温差低温送风在船舶上使用的优势,提出了大温差变风量送风系统方案,通过了对典型舱室进行负荷计算和建立物理模型,并采用CFD数值模拟分析了船舶舱室大温差低温送风下气流组织分布,研究了不同送风温度和不同送风量下的温度和速度场分布云图。结果表明,大温差低温送风技术在船舶空调领域实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有的船舶机舱的环境监测报警系统无法对船舱火灾进行预警的缺点,设计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船舱温度预警系统。对船舱某一固定点的温度进行模拟仿真得到预测结果,并通过与实际测得的温度数据比较验证系统仿真得到结果的正确性。实验证明,该船舱温度预测模型预测的结果与真实测得的温度数据比较具有相对较高的准确性,可以达到温度预测的效果,对船舶机舱对火灾进行预警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如何在狭小的船舱空间中对数量众多的设备进行高效的维修一直都是舰船综合保障分系统设计的重要研究部分。良好的维修通道是实现舰船高效维修的基础。文章在船舱设备的维修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析大型部件吊运维修通道的4个指标。然后,基于虚拟仿真和层析分析法,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方法。最后以辅机舱汽缸盖维修通道为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王弢  李正谋 《船舶工程》2018,40(7):39-45
以某型客船的公共餐厅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几种不同的送风末端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包括圆形散流器、方形散流器和孔板天花板,从温度场分布、空气流动速度场分布、PMV及PDD指标和室内空气龄等指标角度对3种不同方案的模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的送风末端型式对该公共处所内的空调送风效果有显著影响,其中,孔板天花板送风末端方案的室内空气质量和热舒适度水平高于其他方案。  相似文献   

17.
大型货船的舱室设计浅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永坚 《船舶》2005,(5):46-50
作者结合参与设计过的部分货船,从舱室设计的安全性、舒适性、环境优美三个方面对货船的舱室设计现代化进行探讨,并对照国外先进经验与我国的现况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