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陶雪松 《中国海事》2014,(12):43-44
文中通过分析海上医疗救助与海上人命救助的区别,指出建立海上医疗救助制度的意义,并对建立此制度的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拖带作业作为海上救助中常用救助手段之一,对海上人命、财产救助效果显著。然而,海上救助拖带作业因其具有时间紧、任务重、信息收集不充分、海况恶劣等特点,较普通作业存在更高的潜在风险。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海上救助拖带作业的风险要素,探究风险评估方法,提出相关安全防范措施,以最大限度规范作业流程,消除安全隐患,防范拖带作业中安全事故和险情的发生,保障此类救助作业任务能够安全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3.
在救捞体制改革完成后,交通部海上专业救助力量实行了动态待命值班制度,建立厂海空立体救助体系,提高了海上人命救助效率,并且已经从海上逐渐延伸到内水。海上专业队伍抢险打捞成绩斐然。国家专业海上救助、打捞队伍已经成为国家应急反应机制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航运市场和海洋经济必将进一步繁荣。但随着海上船舶的大型化、  相似文献   

4.
海上救助拖带作业是一项专业性强、风险极高、劳动强度大的作业。文中从施拖船的选用、拖带索具的选用、接拖及拖带方法的选用三个方面介绍了恶劣天气下海上救助的注意事项,可为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世栋 《水运管理》2000,(12):31-33,30
、法律特征海上救助是海运业和其他海上活动的派生需要。海上救助是指对海上或其他通航水域遭遇海难的船舶、海上设施、货物和全部或部分 ,由无法定救助义务的外来力量依据救助合同对其进行的救助 ,从而使遇难船舶或财产脱离所遭遇的危险 ,被救助方向救助方支付一定报酬的服务。实施救助的外来力量可以是从事救助工作的专业救助公司 ,也可以是临近或过往的船舶。海上救助是海商法特有的一种法律制度。救助人在海上或其他可航水域 ,如能成功地使得遇险船舶、设施、货物等脱离危险 ,即有权为自己的救助行为请求报酬 ,并有条件对获救财产行使留…  相似文献   

6.
谈海上救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救助不仅要求救助船员精通航海业务知识, 掌握常规船舶操纵方法,而且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特殊的操作技能。要求救助船舶能在8级以上大风驾轻就熟地定点定位移动和跟踪漂移目标,近距离不接触靠泊;在恶劣气候条件下能安全救助和接拖。这些都是作为救助船长所必须掌握和熟练运用的最基本技能。下面谈谈海上救助作业中的体会,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航海》2017,(4)
高速救助船近几年在海上救助工作中的运用和发挥越来越重要,其具有的良好的适航性、耐波性、快速性和操作性以及其24小时不间断的搜寻救助能力都使其在海上救助工作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经过近几年的海上救助实例,高速救助船在人员落水救助、伤病员转运方面的救助作业较多,但是在海上拖带方面涉及较少,本文主要就高速救助船在海上拖带作业中的操纵和应用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客观阐述了高速救助船在海上拖带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船舶间海上拖带需要具备的条件、拖带的方法和安全操作、拖带作业的注意事项、拖带救助中的商务和求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9.
赵楠  真虹 《水运管理》2010,32(4):35-37
为帮助我国海上救助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寻找不足、继续发挥优势,首先分析海上救助的特殊性和风险性,进而提出建立海上救助系统发展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和设定原则,最后根据我国海上救助体系特点,分别从人才、技术装备和管理等3个方面建立1级指标并进行细分,建立我国海上救助系统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航海》2017,(5)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一起典型海上救助拖带作业案例风险点,总结出一种海上救助拖带作业的风险评估方法,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此类救助风险评估注意事项和作业中较为实用的风险防范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吕航 《中国船检》2004,(11):30-33
发展海上救助事业.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保障人命及财产安全的需要.也是保障航运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履行国际公约的需要;更是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的能力,维护执政党地位和政府形象的需要。为此,黄菊副总理指示:“海上人命救助专业救助队伍要加强救助装备建设.增强救助效果,冲得上去.救得下来”。交通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涉海突发事件概率频频上升,受极端天气与环境变化的影响,海上安全呈现复杂多变的形式,救助遇险种类在多元化的同时也面临更大的风险。每年我国海域出行船舶因机械故障遇险而出动救助的次数屡屡攀升,这类救助必须采用拖带救助模式。该模式作业难度大、操作复杂、风险较高,尤其面临大型船舶救助需要非常缜密的计划与严格的操作。为了降低风险,强化工作效益,应在海上救助前进行深入研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逐一排解,采取恰当的防范措施。基于此背景,笔者对海上救助拖带作业风险评估方法和安全防范措施进行了简单分析,希望能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通过梳理救助船舶对失火船舶进行灭火作业的流程,分析海上消防作业中潜在的风险,并针对潜在风险提出应对措施,以期为提升海上救助消防作业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我国海上交通、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等事业的发展需要,开发了适合救助船舶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很好地保障海上安全生产的稳定和改善海上投资环境,保证救助船时刻保持良好的船况,提高了机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增强了救助船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海上救助打捞合同下实施的某种作业的法律行为在满足海难救助的构成要件的情况下,应当优先适用救助相关的法律制度。在《1989年救助公约》的法律体系下,合同的制定应当遵循以合同自由约定优先为原则,报酬的支付条件和评定标准仅在双方没有约定时适用相关任意性规定。同时,为了平衡合同相对性原则与海上救助作业的可操作性,船长及船舶所有人应当同样被赋予代表权,有权代表船上财产所有人订立救助合同,但应在标准合同中设计确认该权利行使的选择条款以及对该权利进行限制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大型海洋救助船是执行海上救援任务的主要力量,海上救助装备是关系到海上设施和人命安全的关键设施,历来受到海军、救助、航运和船级社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主要介绍了以大型海洋救助船为中心的海上立体化救援体系的功能构成,研究了各救援功能的主要设备配置,并分析了各救援作业的条件保障,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关于海上人命救助报酬问题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婵 《珠江水运》2005,(4):39-41
本文从海上人命救助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各国以及国际法对该义务的规定,详细阐述了关于海上人命救助报酬请求权问题的不同学说及立法.笔者对海上人命救助报酬请求权持绝对肯定态度,并由此提出了对我国海商法的立法建议,主张建立海上人命救助基金,对不能从财产救助款项中获得报酬的人命救助者支付报酬或者补偿,以鼓励海上人命救助行为.  相似文献   

18.
李岩 《水运管理》1998,(3):18-21
海难救助是海上运输中一种古老的法律制度。为了航海贸易的发展,立法者考虑希望通过制定救助法律,达到鼓励人们去救助危难中的船舶的目的。由于救助行为的环境、方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及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在救助过程中和《1997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的运用上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法律问题,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一、港监在海难救助中的法律地位及作用 《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要求各缔约国须建立救助协调中心及救助分中心,全国性救助机构须全面协调救助服务,协调所需设施,包括各中心都须有适当通信设施,还须指定国家服务机构作为救助单位。《公约》还规定缔约国搜救机构作出必要的安排,为在其海岸附近的海上遇险人员提供适当的搜救服务并划分搜救区域以利分工。国家之间的合作也由批准国的救助中心协调其工作。《公约》还规定,缔约国在其运用的国家法律规章制度约束下所批准其他缔约国的救助单位,为了搜寻发生海难地点和救助遇难人员的目的立即进入或越过其领海或领土,在此情况下,只要可能,搜救工作须由批准国搜救中心协调其工作。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就是我国按《公约》要求建立的海上搜救协调机构,各地的分中心是它的派出机构,负责本  相似文献   

19.
科海拾贝     
《航海》1999,(3)
俄研制风浪能量装置 渔船、海上浮动捕鱼基地、科学考察船、卫星跟踪和卫星通信船,以及海岸巡逻船等,需要经常在海上进行长时间定点作业。为了保持船舶作业时的稳定,各类船舶必须启动主机低速行驶,或掉头迎着风浪前进。俄罗斯的研究与设计人员,根据特殊的流体力学原理;利用风浪能量研制成一种船舶定位稳定装置。该装置能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救捞体制的改革,我国的救助和打捞工作得到快速发展.沿海立体救助体系的建立和救助船舶动态待命制度,大大提高了救助反应速度和救助效果.但是与最快速、最科学、最有效的救助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出对海上搜救工作的总体要求,提高海上搜救应急反应能力,以保证人命财产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