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高速公路评价区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如何确定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因子,界定评价区范围,应用已有的生态综合评价指数法,运用它对高速公路生态影响的实例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实施一系列钢丝网石笼生态护坡工程,但是缺少对这些护坡建成后生态恢复效果的跟踪调查评价。基于2019年汛前和汛后对6个钢丝网石笼护坡植被和基质的调查,开展植被年内以及年际演替分析,并结合水文数据、基质特征及现场观测情况,筛选4个植被特征因子以及17个环境影响因子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恢复,护坡区由完工时播种的较为单一的植被演替为以草本植物为主的多物种群落,护坡区现场生态恢复效果良好;护坡建成时间、基质中黏土、粉砂、砂石含量以及淹没历时是影响护坡区植被演替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3.
文中对南京市江宁区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工程中的生态护坡类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简要的分析了各个类型生态护坡工程的优点。提出了生态护坡设计“安全、经济和生态”原则和“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分析研究了目前已有的生态护坡工程综合评价方法,提出了分层线性综合评价方法,为后续中小河流整治生态护坡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江苏长江岸线生态修复评价指标体系,明确水土保持度中各项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水土保持度指标中各因子及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补充生态指数的计算方法并明确对应的赋分等级,提出开展评价的时间节点,形成一套可用于江苏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的评价体系。以南通五山段长江岸线为例,开展该体系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2018—2020年,使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得到的生态指数逐年增大,最大增长率为90.09%。2)生态效果由修复工程建设初期的较差逐步提升为优秀。3)在已实施生态修复的岸线,应用该评价体系得到的生态效果评价与该岸线实际工程进度、生态变化情况相符,验证了江苏长江岸线生态修复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可推广应用于江苏其他岸线生态修复评价。  相似文献   

5.
锚固三维网生态防护理论及其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植被对边坡的力学效应、水文效应及生物生态效应等方面对生态护坡技术原理进行加固与水土保持的分析。提出基于无限坡模型的边坡生态防护计算模型,并依据活性土壤技术、排水保水保肥技术、边坡特征及植被景观要素进行生态护坡的分析设计。本文介绍三维网生态护坡技术在永湖渡槽边坡工程中的应用,并对三维网人工生态护坡施工工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九里河段现状问题,探索生态护坡技术在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中的应用,对框格护坡、连锁块护坡、生态砖(六角空心形)护坡、BSC生态护坡四种护坡类型的特点及施工工艺展开论述。着重阐述BSC生态护坡的同填充工法设计、施工工艺及施工控制、实际工程效果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为生态护坡(河岸保护)提供了参考技术,以求达到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国内外一些典型生态护坡技术形式和易出现的问题,可以看出国内外的生态护坡技术存在明显差异。国外的生态护坡技术多使用草、灌、木、石等自然原生材料,着重于岸坡生态系统的恢复,但植物护坡的抗冲刷能力有限,防护强度不高;而国内的生态护坡技术在材料使用上会统筹考虑防护强度和生态性能,不限于自然原生材料,在受冲刷较严重的岸段,较多使用半硬质护坡,但应进一步探索硬质材料与土壤、生物更好的结合方式。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发展,河道生态护坡应在提高岸坡强度的同时更有利于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相似文献   

8.
程铁军  张俊  李善奇  肖衎 《水运工程》2012,(10):128-131
在对比分析各种航道整治工程护坡结构优缺点及适应性的基础上,对新材料、新结构——生态型护坡结构钢丝网格的特性及其运用的适应性进行探讨,并结合其在整治工程的运用效果,对其优越性进行总结。通过分析航道整治工程中钢丝网石笼垫护坡施工工艺,结合植草护坡施工工艺研究,探讨航道整治工程中的生态护坡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9.
潜艇操纵性能包含指标众多,操纵性评价不是一个单指标评价问题,而是一个综合评价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方法对潜艇的操纵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分别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灰色聚类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物元可拓评价法对某一潜艇的操纵性能进行评价,其中,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预处理采用无量纲化方法,灰色聚类评价过程中采用的白化函数为三角形函数,模糊综合评价法采用岭形分布函数作为隶属函数确定模糊矩阵并应用计算综合评价向量,物元可拓评价法应用距离这一概念将不相容问题量化;最后对评价结果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0.
危险源评价是公路施工中安全控制管理的关键环节,以往一般是在施工前针对施工项目对象进行危险源辨识并进行危险性评价,常用的评价方法如模糊综合评价法没有体现施工的动态变化特性。文中利用网络计划技术中时标网络图的实时动态分析特性,将其应用到公路施工危险性评价中,对危险源进行精确定位,并做出动态评价。  相似文献   

11.
多层次模糊评价法在对建设项目后评价方面有着很好的优越性,已被众多行业采用。文中利用多层次模糊评价法,构建了航电建设项目4个层次9大类共25个指标的后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四川省嘉陵江某航电建设项目进行了分析,后评价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西部开发和城市建设的扩展,对河流等水资源和水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为改善城市居住条件和保护生态环境,许多城市对沿江环境进行综合整治。传统混凝土挡墙和护坡的结构形式,虽然能够满足结构稳定性和防洪要求,但其将原有的绿色河岸硬化为灰色混凝土,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居住环境,并使得景观效果很差。为改善目前环境整治的弊端,本研究探讨一种新型的亲环境生态护坡结构的应用,并结合工程实际分析护坡、护砌要求,提出生态护坡设计要点,可为提高环境综合整治效果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谭朝阳  王萍 《水运管理》2005,27(12):20-21
根据上海市区(县)海事处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衡量和反映各辖区在内河水域通航环境专项整治中的工作质量、管理效果和运行情况,并对其进行排序,为确定最终奖惩对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刘丰炎  田福庆 《舰船电子工程》2010,30(10):98-100,107
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衍生出模糊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训练模拟器训练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不同的训练人员操作训练模拟器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数量化,以具体分数的方式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5.
针对运河护岸经常被破坏的情况,通过研究运河航道中船行波对岸坡的作用及破坏机理,分析不同形式生态护坡的消波能力,研究运河航道多功能协调的护坡关键技术。总结航道生态护坡设计原则和思路,提出生态护坡结构应尽量设置多孔性结构,为生物提供生长空间。护坡结构形式选择要综合考虑水岸相互作用和生态需求。在船舶通行密度高的航道,船舶航行会对水生生物造成重大影响,有条件时应单独开辟一块区域供水生生物栖息。  相似文献   

16.
基于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海战突击方案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更好地评定海战突击方案的优劣,提出了一种将层次分析法(AHP法)和模糊评价法结合起来评估海战突击方案的方法。该方法使用AHP确定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使用模糊评价方法对模糊指标进行评定,再应用加权综合型算法对权重和模糊矩阵进行合成,从而得到各方案的最终评定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修船》2016,(3):42-44
为了评价紧急情况下客船应急疏散的能力,从船舶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因素入手,分析客船应急疏散的评价指标。通过分析客船人员疏散的特点,确定客船应急疏散评价的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专家估测法与模糊决策理论,建立客船应急疏散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对"石咀客渡035"客船的应急疏散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是可行的,对客船人员应急疏散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态护岸逐渐在航道工程中得到应用,荆江铁铺-熊家洲河段航道工程护岸采用了钢丝网格和生态护坡砖,总体上效果较好,本文论述了生态护坡的设计原则、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为后续工程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9.
针对河道治理工程,分析传统硬质护坡的缺陷及弊端,阐述植物型生态护坡的优势及特点,探讨了植物型生态护坡的作用机理。结合国内河道治理的工程经验,系统分析了国内常用的几种植物型生态护坡技术,提出每种技术的工艺特点及适用性。依托具体的河道治理工程实例,从工程造价、抗冲刷能力、整体性、地形适应性、适用特点等多角度,评价植物型生态护坡技术不同工艺的优缺点。结果表明:1)植物型生态护坡是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水-土-植物共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2)其作用效应机理包括水文作用效应和力学作用效应。3)目前国内河道治理工程中常用的植物型生态护坡技术,其适用范围及应用特点各不相同。4)松花江流域某二级支流的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采用空心六角块植物型生态护坡与格宾块石植物型生态护坡材质,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及推广性。  相似文献   

20.
吴洁  尹宁 《造船技术》2003,(5):9-10,22
运用模糊评价方法对科技管理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构建模糊评价体系,设定评价因素集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