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琦  潘金霞 《水运工程》2015,(12):113-117
以宁波-舟山港石浦港区主航道一期工程设计为例,分析了复杂自然条件下的航道设计不利因素。针对航道水深、通航宽度以及转弯半径等主要航道设计尺度,在按现行国内规范计算的基础上,参考了以《进港航道设计导则》为代表的国外主要航道设计规范,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比较了国内外规范在相关参数取值上的异同点,最终推荐航道设计尺度。通过操船模拟试验论证,相关结论可供航道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
航道转弯尺度设计参数主要包括转弯半径、转弯段宽度增加量、加宽方式和两转弯段间直线段长度等。在分析航道转弯设计参数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不同规范中对航道转弯尺度设计参数的规定,并结合船舶操纵模拟器试验研究结果,对航道转弯尺度的设计参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水道港口》2016,(2):159-165
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三期工程已于2010年3月通过交工验收,2010年底将上延至太仓荡茜闸。为充分发挥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综合效益,尽快实现与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无缝对接,实施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向上延伸至南通建设工程十分必要,而航道设计参数的确定是航道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在代表性船型确定的基础上,通过航道设计宽度、水深以及工程区域潮汐特性的分析,确定了航道设计参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一乘和二乘模式下的乘潮概率以及水位利用。航道设计参数的研究为潮位的合理利用、减少疏浚工程量、提高航道通过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合理地确定海港航道宽度是港口规划、设计和维护中的难题之一。在分析比较不同国家规范给出的确定航道宽度的方法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影响航道宽度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我国南方某港口的工程实例,通过规范法的计算对比,确定各设计船型所需的航道宽度,结果表明:现有规范存在待改进之处。另外,在新规范出台前对外海直线段航道以及两段连接处的航道宽度的确定方法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并运用船舶航行操纵模拟器Dynasim仿真各船进出港的航迹线,验证了该建议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杜宏佳 《珠江水运》2001,(11):27-27
为进一步优化厦门港的通航环境,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的要求,厦门港航道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对于厦门港,今年是航道建设项目最集中的一年:厦门港东渡港区航道增深工程即将竣工交付使用;东渡港区猴屿西航道工程准备开工建设;厦门湾1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海沧港区10#化工(PA)泊位配套航道工程,以及厦鼓航道工程前期设计论证都已相继展开.  相似文献   

6.
航运     
《中国海事》2011,(5):80-80
全球最大青岛董家口港区主航道疏浚工程启动近日,全球最大的航道工程——青岛董家口港区主航道疏浚工程启动仪式在施工船“长鲸6”号上举行该航道设计总长14.23公里,航道设计宽度390米,航道设计底标高一23.2米,是目前世界港口航道水位最深、超大型船舶通过能力最强的一条航道:  相似文献   

7.
<正>《内河航道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HDMS)是交通部委托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研制开发的,目前正在全国各级航道管理部门中推广应用。HDMS从我国航道管理养护工作的实际出发,在设计上遵循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多级航道管理体系,即为交通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航道局——所属各航道处——所属各航道段等;在管理内容上分为航道技术管理、航道行政管理、航道维护技术管理、航道定级成果管理四个方面;在使用功能上包括报表、统计分析数据、查询具体数据、航道技术档案、航道行政管理档案、航道维护技术档案等。现就HDMS在我省航道技术管理方面的应用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水运工程》2006,(B12):F0004-F0004
《长江口深水航道流治理工程成套技术》科技成果主要完成单位名单:交通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相似文献   

9.
陈晓云 《水运工程》2013,(3):140-143
长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地处感潮河段,如何计算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是航道建设技术论证的首要工作。通过初步论证分析,得到一些基本认识:对于南京以下河段,现行航道水深起算基面不能视同为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不宜轻易调整航道水深起算基面、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宜统一采用海港方法计算并根据水文条件变化作必要调整、个别河段航道设计水深需大于12.5 m。  相似文献   

10.
裕溪闸下航道治理工程是合(肥)至裕(溪口)航道整治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合(肥)至裕(溪口)航道直通长江的“喉咙口”。本文介绍了裕溪闸下航道治理工程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赵智帮  李鑫 《港工技术》2011,48(6):15-18
目前国内关于航道通过能力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未能形成被业界广泛认可的计算方法。基于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认为,采用"利用率法"计算航道通过能力较为简便可行,并分别推导出适用于单向、双向和复式航道的通过能力计算公式,可供今后同类航道工程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地区经济和内河运输的发展,我国部分内河航运发达地区的航道阻塞现象已越来越严重。为了适应内河航运不断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航道建设规模与布局、对规划中的各等级航道通过能力有比较准确的预测是相当必要的。本中针对影响航道通过能力的主要因素,指出提高航道通过能力的措施包括改善航道条件、交通条件及改善吸务水平条件。  相似文献   

13.
杨品福 《水运工程》2013,(5):136-142
数据交换规范是长江航道基本要素信息采集与服务的基础.根据长江数字航道建设规划项层设计要求,提出航道基本要素信息采集与服务数据交换平台架构,分析当前现有航道要素信息采集与服务终端数据交换的技术需求,制定适应于长江航道基本要素自动采集与服务数据交换规范化方案,并建立信息采集与服务终端测试平台,为下一步数字航道与智能航道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李黎  李昕 《水运工程》2012,(7):146-150
为了给长江干线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建设一期工程(太仓—南通段)设计提供技术支撑,对该段航道的平面布置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航道建设标准、航道自然条件,结合航道布置原则、通航需求、通航环境,提出航道布置方案,确定航线布置、走向、转向角等参数,并分析该方案与船舶定线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航道平面布置受地形、地质、潮流以及周边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较大。以某公共航道工程为实例,采用潮流泥沙数学模型试验和船舶操纵试验等方法,从工程区域自然条件、工程与环境保护区的关系以及港口中远期发展规划等方面对航道平面布置进行分析论证,确定最优轴线方案。并论述航道尺度确定时的设计创新内容,为综合制约因素较多的类似长里程航道项目平面布置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知识窗     
小蠡 《珠江水运》2004,(2):41-41
内河航道(inlandwaterwaychannel)河流、湖泊等内陆水域中供规定尺度的运输船舶安全航行的通道。内河航道有的是利用河流、湖泊或水库库区,有的则是人工开凿的运河。内河航道是发展水上运输事业的基础,是人类自古以来的主要交通运输通道。我国古时多把航道称为“漕”、“漕水道  相似文献   

17.
杨桂樨 《港工技术》2001,1(2):11-14
海港航道转弯段的转弯半径和拓宽值,是航道设计的主要技术尺度,其与最大设计船长,转向角、船舶航速、水深-吃水比、海域水文条件以及航道掩护程度等有关,经全面分析研究各有因素和世界各国标准,规范及论著中推荐的公式和方法,概化推导出转弯半径R和拓宽值△W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8.
彭正刚  李占江 《水运管理》2000,(4):23-23,15
《公路法》(修正案)已经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与之相适应,航道规费费改税势在必行。如何变挑战为机遇,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使航道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仅从基层角度提出几点浅见。 1.加大航道行政管理力度,确立其应有的地位 长期以来,规费为航道管理与建设费用的主要来源,从而征收规费被视为生命线。随着费改税的实施,被长期隐于其后的主要任务──航道行政管理将会迅速显现出来。我们将发现,航道管理工作多年来积累下来的问题,如临跨河建筑物的管理、清障打捞、航标维护、航政管理人员培训、航道法规体系建立…  相似文献   

19.
曹慧江  居尧  车军 《水运工程》2017,(11):58-63
长江口深水航道是大型海船进出上海港主要港区和长江下游主要港口的重要航道。随着大型集装箱、邮轮、散货船在北槽深水航道有限的宽度内通航矛盾日益突出,对深水航道的稳定运行与上海港的日常运营造成极大的影响。在分析长江口现有通航船舶特点及矛盾焦点的基础上,结合长江口航道资源分析,探讨利用长江口深水航道边坡进行超宽船舶交会的可行性及其优势,并提出相关实施措施。该方案是提高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资源利用率,贯彻落实供给侧改革,适应"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两个重大国家战略、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位于开敞海域,淤泥质浅滩宽广,航槽开挖厚度大,航道里程长,工程规模大,建设条件复杂,是开敞海域淤泥质浅滩深水航道的典型。通过研究基本解决了海床性质及岸滩稳定性、水动力泥沙条件、航道回淤、航道选线、航行安全性等主要技术问题,不仅为连云港港航道后续研究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可供国内外其他淤泥质浅滩深水航道建设借鉴。对主要技术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