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祥新 《中国水运》2000,(11):40-40
从1984年起,长江干线主要港口实行"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这一改革措施起了许多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为了促进长江干线港口的健康发展,特对"十五"期长江干线港口建设提出如下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即将实施交通部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港口体制深化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双重领导港口彻底下放地方政府管理,同时实行政企分开一港一政.由此,全面实施港口政企分开的序幕将正式拉开.……  相似文献   

3.
钱网小 《中国港口》2003,(11):24-25
<正>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港口管理体制改革之前,长江干线港口属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和地方双重领导,长江于线港口有义务向主管单位长江航务管理局报送各类报表资料,同时长江干线港口作为政企合一单位,具有政府管理职能,有权力收集港口辖区内所有港口包括货主、商贸码头生产经营及基础设施基本情况资料。港口管理  相似文献   

4.
<正>一 从1984年起,交通部根据国务院国发(1983)50号文件精神,对长江航运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十余年来,虽有些港口在建设与生产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内外条件不成熟,使国发(83)50号文件的设想,并没有完全实现。加上我国各项(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等)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运输市场的逐步形成,使长江港口一时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目前长江港口面临困境,存在着下列主要问题: 1、港口管理,政出多门。港口下放后,交通部、长航局曾多次组织人员,拟定长江干线港口“管理条例”;“管理办法”;但由于这些规章与办法牵连面广,情况复杂,迟迟不见出台。而有些地方政府有关港口管理办法都陆续出台,并相继成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行使地方行政管理权并制定相应的规章与办法,来管理地方港口和双重领导的港口,在执法过程中,产生不少矛盾,使长江的地方港口与双重领导港口之间,经常出现争货源、争码头、争泊位、生产秩序混乱等政出多门的现象,从而导致长江港口功能的削弱。 2、港口负担沉重。港口建设资金向银行贷款,每年还本付息的任务相当繁重。有些港口的外贸码头,地方与长航重复建设,造成国家资源浪费,有些港口的客运码头与设施建设,过于庞大,加上多属于社会效益,形成港口投入多、产出少的?  相似文献   

5.
韩继生  徐军 《中国港口》1999,(12):20-21
<正>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框架,这既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战略目标,又是一个需要努力才能实现的艰难目标,为此,把搞好长江港口企业扭亏脱困作为目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任务十分紧迫。一、港口基本情况长江干线现有25个双重领导港口,其中23个以地方政府为主、长航局代部为辅的双重领导。截止今年6月底23个港口共有在册职工6万多人,资产总额78.5亿元。1994—1998年港口企业经营情况见下表。  相似文献   

6.
<正>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贸易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港口业逐步进行了改革。2001年底开始的港口体制改革彻底改变了我国港口的管理模式,将由中央管理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的港口全部下放地方管理,实行政企分开,由原来的"政企合一"模式转变为完全由地方管理的模  相似文献   

7.
戴荣涛 《中国港口》2002,(9):15-15,17
一、国有港口企业传统体制机制的弊端 计划经济模式下习惯思维导致港口体制处于僵化状态.长期以来,双重领导港口体制机制模式,造成中央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港口发展既重视又不重视的状态;高度计划经济管理方式又导致港口体制机制处于僵化状态.  相似文献   

8.
一、长江港口基本情况 长江干线现有25个双重领导港口,截至1999年6月底,其中23个港口共有在册职工6万多人,资产总额78.5亿元.1994年~1998年港口企业经营情况见下表.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转变港口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几年的试点准备,我国将在"十五"期全面推进港口体制改革,这是我国港口发展史上又一项重大举措."港口下放、政企分开"是这次改革的核心思想."港口下放",对双重领导港口要进一步下放到港口所在城市;"政企分开",将目前政企合一的港务管理局中的政府职能分离出来,组建港口管理局,对本地区港口行使行业管理职能;港口的企业部分重组为港口集团,独立运作."港口下放",比较符合世界港口属地化管理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地为港口发展提供各种支持;至于"政企分开",主要解决运输市场开放后港口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多元化情况下,如何强化政府管理职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港口》2002,(12):13-13
<正> 鉴于中央直属和双重领导港口已全部下放地方管理,为进一步规范内贸港口收费,交通部于10月12日以交水发[2002]473号文下发“关于明确内贸港口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内容如下: 一、原中央直属和双重领导港口港区范围内的所有码头的内贸港口收费,均按交通部《关于调整交通部直属及双重领导港  相似文献   

11.
曹沫 《水运管理》2003,(2):11-12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交通部等五部委《关于深化中央直属和双重领导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38个双重领导港口于2002年3月底以前全面下放地方,港口行业开始实行中央、省、地市分级管理体制。港口下放后,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政企分开,一港一政”的原则自行确定港口管理形式。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内长江港口如何充分应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好机遇,应对由于上海港迅猛发展引起的竞争格局变化的挑战,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目标,是江苏各级地方政府以及江苏省内长江港口关注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化,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正在逐步取代旧的计划经济运行机制,现行港口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日益显露。主要是: 1.现行的港口管理体制还不能真正发挥中央和地方对港口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80年代,港口实行双重领导、地方为主的港口管理体制,是在我国基本上还是实行计划经济模式的情况下提出的,因此,整个改革实质上是旧机制向新机制转换过程中的一个探索,明显地带有计划经营模式的痕迹。目前下放港口中,计划、基建、价格、财务等重要方面仍以中央管理为主,地方政府主要对下放港口行使劳动工资、人事管理等权限。从区域经济和地方利益角度出发,地方政府一方面对下放港口的生产经营管理进行某些行政性的干预和协调,既促进了港口建设和生产经营的发展,同时也一定程度造成企业非税负担的加重。另一方面,地方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在中央投资体制改革不到位,一定程度影响港口基本建设的情况下,大搞地方性港口建设,加上港口宏观管理失控,港务局作为市政府管理港口的直属机构名不符实,难以行使对本区域内港口规划建设、港口对外开放、岸线使用管理、港埠行业管理等政府管理港口的行政职能,致使区域内港口  相似文献   

14.
根据有关方面消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直属和双重领导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配合地方政府做好这项改革工作,近日,交通部给有关省(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贯彻实施港口管理体制深化改革工作意见和建议的函》,就港口行业管理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港口》2001,(7):45
中港协会为履行交通部《关于印发交通部机关司(厅、局、办)和直属机关党委主要职责及转移(委托)中介组织或单位承担职责(工作)的通知》、《关于双重领导港口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的港口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责与各级政府在港口行业管理中职责及其对港口行业协会的要求,提出中港协会与地方港协的职责定位及协同运作的意见.该意见以(2001)中港协字第037号文件颁发,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们应构架什么样的港口管理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行双重领导港口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建立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港口管理体制和长效管理机制.因此,双重领导港口彻底下放和政企分开一旦实施,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构架新的港口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2001年,我国开始了新一轮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国家将中央直属和双重领导港口下放到地方,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中央直属和双重领导港口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按照国务院的要求,2004年2月广州港进行了体制改革,实现了政企分开,成立广州港务局和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广  相似文献   

18.
双重领导港口管理体制深化改革工作即将展开,而其影响将不仅仅局限于双重领导港口本身.我国港口的发展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在港口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9.
<正>一、港口内贸收费的现状 (一)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港口内贸收费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中央直属和双重领导港口的内贸港口收费由交通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管理;地方港口内贸收费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价格主管  相似文献   

20.
一、2005年7月底前港口收费规则的适用情况2005年7月底前存在三种收费情况:1.执行交通部港口收费规则的有原部双重领导的港口,如:广州港、汕头港、湛江港。2.执行广东省港口收费规则的有除原部双重领导的港口和中外合资港口外的所有中小港口(不分沿海与内河)。3.中外合资港口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