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工业4.0背景下,船舶自主化航行是水路运输工具变革的重要趋势。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世界范围内水面自主船舶(MASS)的主要研究项目发展路径及当前的研究现状。然后分析了MASS研发的关键技术,如通讯、航路设计及优化、智能避障等。针对MASS的快速发展,指出了当前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最后针对法律及法规等配套体系的完善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郑国旺  邢玉林  王毅 《航海》2021,(2):72-75
本文从国际海事组织对海上水面自主船舶(MASS)层级划分出发,通过对MASS航行风险和其航行所需的航海保障关键技术分析,对MASS航行的各个阶段所需的航海保障服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国际海事组织对海上水面自主船舶层级划分出发,结合当前航标船舶航行作业、智能船舶技术的发展现状及问题,通过论述MASS四层级划分下航标船舶"标准先行,改造为主,梯次推进"的智能化发展思路,以及对关键技术的简要分析,从服务航海保障事业的角度,客观简要地分析了不同自主层级航标船舶智能化发展所需经历的阶段及相关软件、硬件支撑。  相似文献   

4.
张淑静 《航海》2023,(1):57-60
国际海事组织(IMO)在2017年召开的海上安全委员会第98届会议(MSC98)上提出了“海上自主水面船舶”(MASS)的概念,与之相应的法规、标准正在逐步建立之中。本文对MASS概念、分类分级综述,对国内外目前法规、标准编制状态进行阐述,提出了未来航海保障针对MASS规则发展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识别海上自主水面船舶(Maritime Autonomous Surface Ship,MASS)的航行风险,构建VBPO-HSET航行风险识别模型,其中VBPO代表航行计划、靠离泊作业、进出港航行和开阔水域航行等4个航行阶段,HSET代表人因、船舶、科技和环境等4类风险。基于该模型通过文献查阅与专家访谈等信息,共识别出MASS航行相关的风险因素66个。以自动化水平III类MASS为研究对象,专家访谈结果表明:开阔水域航行阶段是III类MASS航行高风险阶段,人因是影响III类海上自主船舶的主要因素类型。  相似文献   

6.
正IntelliTug海试是MPA的MASS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旨在加快行业在该领域的研发能力,并验证与MASS相关的创新操作和技术概念。这将使技术开发人员、研究界和海事利益相关者能够抓住与MASS相关的未来机会。3月13日,技术集团瓦锡兰和新加坡PSAMarine技术团队成功完成"智能拖轮"项目的首期各海试项目。PSA Polaris号是由PSA Marine拥有和运营的港作拖轮,已被改装并配备了一套瓦锡兰技术产品,以实现自主航行。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技术的加速发展为海上自主水面船舶(MASS)开辟了新的机遇,自主船舶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热点方向。但是,随着先进自动化技术的引入,新的风险也可能会出现。在目前缺乏技术具体规则和标准的情况下,必须采用一种设计方法来确保系统和船舶安全。欧盟委员会(EC)和欧洲海事安全局(EMSA)主导的Risk Based Assessment Tool(基于风险的评估工具,RBAT)项目是专门针对MASS的风险评估工具,以促进欧盟成员国监管部门在分析和批准MASS初步设计方面的工作,该项目于2020年8月启动,  相似文献   

8.
李国祥  王海燕 《船舶》2021,32(2):43-47
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上安全委员会MSC 101以MSC.456(101)决议通过了包含海上自主水面船(MASS)内容的SOLAS修正案,预计2024年1月1日生效.修正案将MASS分成4个等级:等级一、等级二、等级三和等级四.对柴油机作为主推进系统的MASS商船,其对主推进动力系统的安排也应根据修正案进行相应的调整.该文针对MASS的4个等级提出了主动力系统的不同配置要求,供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海上自主航行船舶(Maritime AutonomousSurface Ship,以下简称“MASS”),简单来说是指利用传感、通信、物联网等技术手段,自动感知和获得船舶自身、海洋环境、物流、港口等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并基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大数据技术、智能技术,在航行、管理、维护保养、货物运输等方面实现智能化运行的船舶。  相似文献   

10.
《船舶》2020,(1)
海上安全委员会第100届和101届会议(MSC 100和MSC 101)围绕"海上自主水面船"(MASS)的自主等级、与MASS的海上安全和安保有关的强制性文件以及《MASS试航暂行指南》进行了讨论。MSC 101以MSC.456 (101)决议通过了SOLAS修正案(2019年6月14日通过),预计2024年1月1日生效,该修正案对SOLAS的附录作出修正。文章还介绍了SOLAS修正案生效日期的推迟和规整的趋势,以及除SOLAS修正案之外的其他决议,文中列出了MSC 100和MSC 101通过的20项MSC决议。  相似文献   

11.
正从IMO紧锣密鼓地着手公约梳理和修订的节奏来看,智能/自主船时代加速来临。在刚刚结束的国际海事组织海上安全委员会第99次会议上,IMO正式宣布将研究并制定相关公约规范解决海上水面自动船舶(简称MASS)安全、安保、环保等一系列问题,并将本次会议上达成的框架和方法的可行性报告向MSC第100次会议汇报。从IMO  相似文献   

12.
<正>智能船舶概念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最初单一系统的智能化,现已升级为整船的数字化、智能化。世界各国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行业层面,均积极推进各类研发计划,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智能船舶技术发展。国际海事组织(IMO)从2017年开始着手研究制定海上水面自主船舶(MASS)法规监管界定工作,2022年在IMO海上安全委员会第105次会议上,  相似文献   

13.
<正>2023年5月31日至6月9日,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上安全委员会第107次会议在IMO伦敦总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会上设立了海上水面自主船舶(MASS)、目标型船舶建造标准(GBS)和燃油安全三个工作组,并设立了强制性文件修订起草组。自2022年MSC 105次会议启动MASS目标型规则制定以来,自主船舶相关工作推进迅速,  相似文献   

14.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舰船材料的面貌产生深刻的变化,本文从船体系统,动力系统,电子系统,武备系统的角度分析了国外舰船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发展趋势,并对我国舰船新材料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国际经济形势、全球海运量和船舶保脸量阐述国际船舶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分析我国舰艇工业的发展机遇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所需进行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内河船舶避碰决策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海运》2015,(3):37-40
本文将船舶避碰研究分为船舶领域、船舶碰撞危险度和船舶避碰决策优化方法三个部分进行综述,通过与船舶避碰整体研究的对比,分析内河船舶避碰研究的现状,得出内河船舶避碰的研究趋势,并得到内河船舶避碰会从二维避碰向三维避碰研究转变、完善船舶领域和碰撞危险度模型及引入先进理论算法等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7.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和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快速形成,杭州港将成为以推进外贸运输为龙头,以发展出海运输为突破,以提高旅游客运品位为重点,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的全方位、开放型、智能化、综合性的多功能、现代化港口。但目前的杭州港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船舶检验制度较为混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杭州港的发展。本文从船舶检验的角度出发,从对该港口船舶年度检验方式改革上,讨论如何加强杭州港营运船舶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8.
<正>与脱碳减排一样,自主航行也是当前航运业备受关注的发展趋势之一。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自主技术不断取得进步,越来越多自主航行实船试验项目成功开发,为自主船舶的实际应用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自主船舶监管框架的制定工作也在稳步推进,2022年4月召开的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上安全委员会(MSC)第105届会议(MSC 105)通过了基于目标的MASS文书制定路线图,近期召开的海上自主水面船舶(MASS)第2次联合工作组会议也围绕一些共性问题达成了初步共识。  相似文献   

19.
高速三体船的水动力学和船型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中  卢晓平  詹金林 《船舶力学》2011,15(7):813-826
文章从三体船的兴波阻力数值计算、阻力特性分析、侧体布局对阻力影响,耐波性、操纵性,CFD和模型试验的应用等方面,对近20年来三体船的水动力和船型研究状况进行综述,重点介绍评述近年来三体船水动力和船型研究的新进展,总结归纳已有的研究和成果,提出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得出了三体船的水动力和船型研究现状评估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若干结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太阳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太阳能技术应用于船舶工业领域将成为未来船舶发展的趋势。本文从船用太阳能电池组件在海洋环境中面临的问题入手,提出太阳能电池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模拟海洋环境,对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