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8 毫秒
1.
在总结钠-氯化镍电池主要特性的基础上,结合艇用动力电池特殊需求,从适用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三方面开展钠-氯化镍电池应用于潜艇动力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与论证,分析与论证表明钠-氯化镍作为潜艇动力电池完全可行,并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钠-氯化镍动力电池的基本原理、发展现状、技术特点及其潜用化国外研究概况,指出了其潜用化需解决的问题,展望了钠-氯化镍动力电池潜用化前景。  相似文献   

3.
《江苏船舶》2017,(6):22-24
为了减小海警千吨级舰艇的摇晃,提高舰员的舒适性和舰载设备的安全性,对综合减摇技术进行了研究。在比较国内外几种减摇技术的原理和特性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舰艇-减摇鳍-被动式减摇水舱"的综合减摇技术在该型舰艇上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为海警舰艇的设计建造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雷津  邓磊 《船电技术》2016,36(9):57-60
铅酸电池作为储能电池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广泛应用于舰艇上,铅酸电池的可靠性在应用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但其能量和功率密度低、析氢等固有缺陷致使储能电池的发展受到局限。近年,锂离子电池的发展使储能电池性能得到显著提升,但其集成和应用存在着安全性的严重挑战。Thyssen Krupp船舶系统公司研制出适用于潜艇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系统集成设计理念和解决方案,克服了安全性问题,使艇用电池性能提高,能满足更强作战力的潜艇需求。相比传统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容量提升30%,放电倍率提升2倍,另外,锂离子电池可免维护,提高了运行灵活性。本文采用实例对锂离子电池技术在潜艇上的发展与集成进行介绍,总结了艇用锂电池的必要性和应用难点。  相似文献   

5.
舰艇闭环消磁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在闭环消磁技术研究方面的分析,指出美国已在低磁钢舰艇、钢壳水面舰和核潜艇上成功应用了闭环消磁系统;英国则在核潜艇上进行了应用;澳大利亚即将在潜艇上安装;法国和意大利在低磁钢舰艇上进行了成功应用。我国闭环消磁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一些关键技术急待解决,因此应加大资金投入和研发力度,攻克闭环消磁关键技术,从而显...  相似文献   

6.
喷水推进在现代舰艇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了喷水推进的基本原理和优点;列举并分析了喷水推进在现代海军高速攻击艇、隐身型舰艇、高速运输舰、护卫舰和驱逐舰等大中型舰艇、登陆舰及两栖攻击车辆上的应用,归纳了喷水推进在现代舰艇应用的特点;最后就喷水推进未来在我海军的应用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简要阐述了等离子体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等离子体对电磁波吸收、散射机理和特性,介绍了等离子体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并就等离子体技术在水面舰艇隐身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燃料电池-燃气轮机联合循环系统作为舰船电力综合系统优质动力源,具有传统热机不可比拟的高效性。本文针对燃料电池-燃气轮机底层循环构建数学模型,并对其性能进行仿真研究。目前燃料电池单堆功率相较于微型燃气轮机较小,为实现燃料电池与微型燃气轮机的功率匹配,提出多堆燃料电池与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分析多堆燃料电池与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功率匹配与参数优化,使得系统在不同工况下均保持较高效率。为实现燃料电池-燃气轮机联合动力系统在水面舰艇上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舰艇红外隐身技术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智 《舰船电子工程》2010,30(6):9-11,20
定性分析了影响舰艇红外辐射特性的主要因素及其主要的红外辐射源。根据红外隐身的基本原理,结合国外一些典型的舰艇红外隐身设计,从降低舰艇的红外辐射强度和改变舰艇的红外辐射特性两个大方向探讨了舰艇红外隐身有效的技术,并对光谱转换技术做出简要介绍,对于提高舰艇的生存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分析在舰艇中采用802.11无线局域网接入舰艇综合网,实现宽带移动通信的技术可行性,并提出实现移动通信的实现方案。同时阐述在舰艇上应用无线局域网的前景和对舰艇上的活动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DR算法的舰船航迹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算定位技术是大型分布式实时视景仿真系统中减少网络传输数据量的关键技术。在战术推演过程中,为了在减少数据交互的同时使舰船造型的运动变得连续、平滑,针对舰船运动状态变化缓慢的特点,分析了舰船的几种典型的运动模式,提出了基于运动模式的DR算法。在三维可视化端进行了实体运动状态的细化,并采取延时差异补偿方法保证了三维显示的平稳性和逻辑性。仿真结果证明了该算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相关性模型的舰船系统级产品的测试性建模与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产品任务模型、相关性图示模型等,利用一阶相关性列矢量法求解产品的相关性数学模型,进而建立产品诊断树和进行测试性预计,并为优化产品诊断策略提供建议.同时,根据舰用燃气轮机滑油系统组成和任务特征,建立其典型任务模型并进行精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测试性建模、诊断树建立、测试性预计以及诊断策略优化等工作,为舰船系统级产品的测试性建模、分析和诊断策略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13.
舰船振动隔离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舰船声隐身技术的发展,全面综述了舰船振动隔离技术的理论研究体系、应用研究内涵及各自的技术发展前沿进展。从力学系统的3种模型特征内涵及其相互转换关系,论述了振动隔离技术的理论研究体系与理论发展前沿,指出了当前的理论研究热点。应用方面,着重阐述了振动隔离元件及隔离系统的结构形态、力学特征及其技术应用发展前沿。结合应用实践,介绍了振动隔离技术在舰艇振动噪声控制中的作用、应用研究方向及进展。  相似文献   

14.
水下爆炸载荷作用下舰船结构动响应及新型防护结构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提高舰船的战斗力和生命力,研究水下爆炸载荷作用下典型舰船结构的损伤破坏模式以及构件爆炸变形能吸收特性乃是极其必要的。基于上述研究,并结合吸能理论,设计出4种吸能效果好、结构材料轻、制造工艺简单的舰船双层底新型防护结构形式;采用数值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新型结构形式的吸能效果,获得吸能效果较佳的舰船双层底新型防护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探测设备和武器向着高灵敏度、多效应、远距离的发展,舰船的暴露和被命中的概率大幅度提高,严重威胁着舰船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为此,舰船的隐身性能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设计和建造隐身舰船已经成为某些国家追求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本研究结合当前舰船隐身技术的研究现状,重点对不同隐身技术及其采取的具体措施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了舰船隐身技术的特点,提出了今后舰船隐身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李春风  唐世轩 《舰船电子工程》2011,31(12):130-133,149
以研究舰艇运动响应的可视化为目的,对视景仿真系统开发中各种常见的建模和驱动技术进行了重点研究。提出了舰艇运动视景仿真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及流程,利用建模软件Creator建立了逼真的三维舰艇实体模型。采用DOF节点技术建立了舵\翼舵、鳍\翼鳍及螺旋桨的活动模型,解决了视景仿真系统开发中的视点切换、多通道显示、仿真数据加载等关键问题。基于VC++集成开发环境,应用VegaAPI编程技术开发了系统,三维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交互性和逼真度。  相似文献   

17.
舰艇通信系统网络安全防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舰艇通信系统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提出舰艇通信系统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思想,从舰内通信安全防护和舰外通信安全防护两个角度阐述其主要防护技术和体系结构,为舰艇综合通信系统的网络安全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结果链的舰船研制过程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现有系统分析和过程建模的局限性,在舰船研制过程建模中采用了结果链技术(RCM),用形式化描述的方法对舰船研制的横向和纵向阶段进行了过程抽取.舰船研制系统过程的结果链建模使模型易于理解、分析和综合考虑,同时支持任务的分解和资源的分配,舰船研制项目模型和结果链模型的集成将有助于明确舰船产品模型和过程模型的关系,有助于舰船研制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相似文献   

19.
水面舰船抗水下爆炸的性能是舰船生命力的重要方面,深受各国海军重视.以某型水面舰船为研究对象,基于夹层板进行舷侧结构设计;选取典型工况,采用三舱段模型技术,使用MSC.Dytran对夹层板舷侧结构在水下爆炸冲击波载荷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进行仿真计算.比较分析了流-固耦合力、结构变形、速度、加速度、吸能等重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夹层板应用于舰船舷侧结构使得结构的变形、位移减小,结构塑性吸能增加,显著改善了结构的冲击环境.夹层板是一种防护性能优良的结构形式,吸能效率较高,还减小了冲击波压力及冲量的吸收及传递,对减小舰船其它部位结构的损伤防护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锂/亚硫酰氯电池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红  杨林億 《船电技术》2009,29(8):57-60
锂/亚硫酰氯(Li/SOCl2)电池具有比能量高、工作电压高、贮存寿命长、工作温度范围宽、成本低等优点。对Li/SOCl2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安全及电压滞后等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