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AIS对航行安全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卫桂荣 《中国航海》2004,(3):32-34,45
在AIS强制安装使用的过渡期间盲目使用AIS会带来不安全的因素。AIS传感器传输的船位和船首向信号的精度直接影响信息交换的质量。AIS与其他驾驶台信息设备性能标准不统一和缺乏连续性,使得其在其他信息显示器上叠加显示AIS信息面临着困难。多种驾驶台信息来源显示信息的不一致客观上加重了驾驶台信息过载的程度。船舶保安对AIS的要求和过渡期间不完善的AIS操作培训将对航行安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船载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的信息类型及格式.通过对AIS报文的解析,获取周边船舶的船舶要素,并在Visual C 6.0开发环境下建立一个数据处理模块,实现了在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上(Electronic Chart Display and Information System,ECDIS)叠加显示AIS信息.  相似文献   

3.
基于北斗短报文转发AIS信息可以解决其远海域存在监控盲区的问题,然而船舶密集海域的AIS信息经过筛选过滤后数据量依然较大,转发需要大量的时间,不满足船舶动态监控的时效性要求。针对此局限性研究AIS信息的压缩编码技术,先对AIS信息作预处理去除无效冗余,再应用差分编码压缩AIS船位信息,将处理后的AIS参数按新规则重组后通过北斗转发。实验结果表明经过预处理和差分编码技术处理过的AIS信息量缩减一倍,误码率极低,船舶位置误差在2米以内。  相似文献   

4.
《中国修船》2017,(6):37-40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是集船舶导航、避碰、海事监管于一体的无线电系统,在水上交通运输领域里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雷达同样是海上交通获取船舶目标信息的重要设备。二者目标信息在内容信息和数据精度上存在差异性,且具有互补性。为了获得船舶目标更精确和更可靠的信息,将其目标信息进行融合。文章提出了一种雷达与AIS信息融合的实现方法,并描述了将其实现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5.
将基于虚拟仪器编程语言LABVIEW的开发环境引入到AIS的信息处理,首先阐述了AIS信息的基本内容和解码的基本原理,然后对信息进行解码,以及解码信息的数据库存储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个完整的AIS解码系统.实验结果证明该系统信息准确可靠,为后续基于AIS信息的深化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其创新之处在于,引入例如虚拟仪器开发环境,并开发了船舶交通方面的应用程序.  相似文献   

6.
AIS电文解析是目前海上船舶监管信息系统获取船舶各种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设计串口模块、显示模块和AIS电文解码模块实现了AIS船舶信息编码的接收、解析和显示,从而支持各种应用船舶信息的业务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7.
现代水运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由AIS与雷达分别组成的单一系统无法满足航道中船舶管理的需求,而AIS与雷达的信息融合应用可以增强所获取数据的准确程度,从而降低水运事故的发生率。文中设计了一种分布式的融合模型,采用了墨卡托投影、MK—NN以及加权融合等理论和算法,进行了信息融合功能的设计与实现,选取MATLAB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仿真与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型与传统手段相比能获取更加准确的数据。  相似文献   

8.
雷达和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是配备最多的2类安全助航设备,在海上船舶导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雷达与AIS提供的信息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和冗余性,二者融合可以改善探测性能、提高导航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是近年来海上导航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本文首先介绍雷达/AIS信息融合技术,接着总结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重点阐述航迹关联和信息融合两项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雷达/AIS信息融合技术发展中待解决的问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AIS信息编解码中CRC算法分析及程序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障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间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系统在信息封装与解封装时采用了CRC算法进行差错控制编码。本文对用于AIS信息编解码原理以及其中CRC算法进行了分析,并对该算法给出了程序实现。  相似文献   

10.
张莉 《船舶工程》2021,43(5):114-120,128
针对星敏感器这种典型船用自主导航设备进行建模,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软件模拟CCD星敏感器工作原理,感知由剧情平台所提供的船舶位置和姿态信息采用以太网作为同星敏感器导航设备的通信接口,通过仿真模型计算给出船舶当前姿态信息,采用以太网发送给综合导航驾驶台仿真软件进行综合显示.此仿真系统满足模拟星敏感器运行情况、跨平台和交互性等需求,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实际项目,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AIS和ECDIS的人员落水应急报警与示位系统的研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利用自动识别系统(AIS)和电子海图信息与显示系统(ECDIS)设计研发的人员落水应急报警与示位系统,该系统采用GPS/北斗定位模块实现落水人员的定位问题,采用AIS进行信息的传递,采用C/S架构实现报警信息显示的功能。该系统可以实现人员落水后的迅速定位,并发出报警信号,提醒船台及附近船舶及时采取搜救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ECDIS和AIS的船舶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阐述了开发基于ECDIS和AIS的船舶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必要性,以海上交通工程理论和用户需求为依据设计了该系统的拓扑结构和功能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AIS数据采集子系统、ECDIS子系统、数据分析及实时查询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日志/监控子系统,详细论述了数据传输、数据库与数据仓库、信息显示和显示控制等关键技术。该系统的实施为航运企业、海事主管机关、研究机构提供了一个综合信息平台,实践证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AIS信息解码和显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毅 《航海技术》2006,(2):34-36
此文分析了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 报文格式和解码显示的实现方法,并以船舶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为例分析其过程。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VTS船舶交通管理信息输出标准不统一、信息不安全、改造费用高等问题,介绍了AIS引航接口及其标准,提出了VTS船舶交通管理信息实时输出的接口及其传输协议技术方案。该方案实现了VTS船舶交通管理信息输出的规范统一、信息安全可靠、经济便捷,避免了其他方案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为海事业务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作为航运大国,研制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AIS,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分析AIS主要使用技术的基础上,对AIS的核心部件——信息处理器进行了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实现了AIS通信的底层软硬件支持,为进一步开发功能完善的AIS产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考虑到散货船压载吃水在压载工况下的系泊船舶作用力计算、桥梁净空高度设计等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参数,但在港口工程中尚无完善的计算方法,现行规范和相关标准的船型资料中亦未提及.通过对大量散货船船载AIS数据中压载吃水值的统计分析,得到不同吨级散货船不同累计频率下的压载吃水值.将得到的统计结果与国内外几种散货船压载吃水计算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进行比对分析,为船舶压载吃水的取值和规范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掌握航道水深信息,引入了航道水深实时监控系统的概念。该系统是基于测深仪和AIS设备而构建的,系统由多个监控点和一个监控中心组成,监控点的测深仪采集到该点的水深数据后经过处理器调试送人AIS,由AIS将这些水深及位置信息发送出去,监控中心的AIS接收这些数据信息并将其经过解码处理之后在开发的电子海图上显示出来,从而实现水深的实时监控功能。该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实现的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及实验验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IMO(International Mariti me Organization)对船舶配备AIS(Automatic Indentification System)设备强制性要求的实施,世界沿海国家AIS基站建设迅速发展,AIS的应用日益普及。利用AIS资源,建立广泛共享、实时服务的船舶助航信息服务新体系将有助于船舶的航行安全。研发AIS基站网络系统收发接口、AIS服务器及数据库、AIS信息WEBGIS(Web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平台,实现以符合国际I HO-S57标准电子海图数据为基础,叠加实时的AIS信息,运行于互联网上的AIS信息WEBGIS平台。用户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登陆互联网,在通用的网络浏览器上,可以方便、及时地浏览、查询和获取AIS及船舶助航信息。同时管理部门可用该平台通过AIS基站播发AIS安全信息及航标动态信息。  相似文献   

19.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的信息传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IS的信息传输采用自组织时分多址技术。讨论基于这种技术的AIS信息传输格式、系统的同步、传播时延和保护时间等问题 ,分析了由保护时间限定的系统最大传播距离和岸台天线最大高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