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业内动态     
《机电设备》2005,22(6):19-20
随着中国造船业蓬勃发展,不仅与近邻日本、韩国并称世界造船大国,更以巨大潜力影响着全球造船业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船舶设备制造商纷纷转而将中国作为主要市场,争相来华拓展业务。今日,全球船舶设备业巨头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在上海宣布开设新工厂,为造船厂供应船舶设备,近距离服务于中国以及东北亚迅速发展的造船业。罗尔斯·罗伊斯公司船舶业务总裁苏兰亚多表示,中国造船业迅速发展令人振奋,它的无限潜力吸引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理所当然首选中国、首选上海作为其拓展亚洲市场的中心,从而更大范围推进亚洲这一全球最大的商业造船市场的业务。据介绍,目前每年亚洲造船市场价值一百九十亿英镑,约占全球全部造船业总值的百分之八十。二○○四年,亚洲造船市场的新订单量和交货量都创下了历史新记录。谈到中国业务的发展,苏兰亚多一脸自信,他告诉记者,从长远发展看,上海的新工厂无疑将成为公司在亚洲的重中之重。此外,他认为中国近年来造船业的迅猛发展让人看到其广阔的前景,尤其上  相似文献   

2.
李清源 《珠江水运》2013,(20):74-74
纵观国际造船史上的历次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最终结果基本都是,一批实力更强大的造船企业脱颖而出,一批技术更先进、性能更优良的新型船舶闪亮登场,进而推动全球造船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应该说,这是国际船舶市场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促进造船业不断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因此,造船企业应正确看待本轮结构调整的必然性和长期性,及时调整发展策略,积极推动转型升级,争取早日实现“浴火重生”。  相似文献   

3.
陈荃 《船海工程》2001,(5):44-46
中国具备发展造船业这一战略性产业的条件,但受企业规模、造船技术、管理水平、用人机制的限制,导致国际竞争力不强,实行造船业产业重组,国家加大对造船业的扶持,是振兴中国造船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世界主要造船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国际造船市场的趋势,分析了当前国际造船市场发展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世界各国造船能大大幅度提高,主要造船国降低船价参与竞争引起。文章还介绍了我国的造船业情况。  相似文献   

5.
2011年开始,随着手持订单量的锐减,我们国内的多数船厂开始出现开工不足的局面,为获取有限订单,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造船企业经营亦将变得更为艰难。笔者还结合当前国际造船市场形势与发展趋势,着重对中国造船业发展可能遭遇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世界海运》2005,28(6):53
中国船舶协会副秘书长谭乃芳日前预测,2005年中国造船产量将突破1000万载重吨,占世界造船总吨位的15%以上;到2010年,中国造船产量将超过1500万载重吨。谭乃芳说,2005年下半年以来,伴随国际船价的悄然下跌,市场的买卖双方出现了对峙局面,但这决不会改变中国造船业的发展趋势。目前,中国造船业已稳居世界第三位,且产量以平均每年35%的速度持续增长。中国造船业今后应寻求在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7.
国际造船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现代造船技术急需创新改革。文章通过对国内外造船企业所面临的大环境及其自身的条件进行分析,明确了数字化造船精度控制技术在造船过程中的地位。最后针对我国船舶企业面临的现状,提出了对中国未来造船业发展的期望。  相似文献   

8.
刘潇 《中国船检》2011,(11):97-99
从1990年正式开业,到1996年以中国船舶涂料市场销售第一的业绩奠定中国船舶涂料领头羊地位至今,上海国际油漆有限公司已经悄然扎根中国船舶市场20多年。在与中国造船企业携手经历了国内造船业大浪淘沙的洗礼后,国际油漆现在更确信,将可持  相似文献   

9.
全球造船业市场的持续红火让中国造船企业家摩拳擦掌按耐不住,奋力超越日本、韩国的态势此起彼伏。造船业重心加速向中国倾斜,2015年成为世界造船翘楚对中国不再是梦想。中国造船业经历了风风雨雨,终于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大展宏图的机会。 通往问鼎世界造船强国的征途虽然一片光明,但也将面临重重挑战,尤以船舶配套业滞后为突出。因此,振兴中国造船业还需经历坎坷艰辛,仍要依赖造船业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0.
造船     
《中国船检》2004,(7):49-51
发展造船业首先要满足国内市场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陈小津日前表示,中国造船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旺盛的中国航运市场需求面前,现有国内造船能力严重不足,为此,中国发展造船业,首先是要满足国内市场。陈小津介绍,因长期以来严重缺少大型造船设施,中国的造船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造船业的火爆,源于全球造船市场的兴旺。2003年起,航运币场开始复苏,出现运力供不应求、运价大幅上涨的情况,全球各大船公司也开始大量订造船只。受此行情影响,世界造船市场在2002年底走出低谷,并迅速复苏,2003年至2005年出现了多年难得一遇的火爆行情,其造船产量、新船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创历史新高。在行业全面复苏背景下。我国造船工业也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12.
散货船市场的空前兴旺,不仅直接引领国际船市发展,也成为推动世界造船业快速发展和中国造船业迅速崛起的主要因素,全球造船业发展对散货船依赖程度随之加大。2008年,仍将成为散货船的风光之年。  相似文献   

13.
杨培举 《中国船检》2005,(12):34-37
设计被誉为造船之母,对造船业的发展举足轻重。近几年,虽然中国造船业发展让世界造船界惊诧,但囿于设计,难以振翮高飞。随着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散货船结构共同规范(JBP)”和“油轮结构共同规范(JTP)”的即将实施,船舶设计领域亦将面临重新洗牌。这对世界造船业尤其是中国造船业而言,是一个赶超日韩的大好时机。显然,船舶设计之门,已悄然洞开,谁先进去,谁就将先攫取到造船财富。对此,中国准备好了吗?  相似文献   

14.
《机电设备》2005,22(6):I0011-I0011
2005年11月2日,全球船舶设备业巨头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在上海宣布开设新工厂,为造船厂供应船舶设备,近距离服务于中国以及东北亚迅速发展的造船业。中国造船业迅速发展令人振奋,它的无限潜力吸引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理所当然首选中国、首选上海作为其拓展亚洲市场的中心,从而更大范围推进亚洲这一全球最大的商业造船市场的业务。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在上海南汇的新工厂投资额近一千万美元,是迄今为止该公司在中国的最大投资, 工厂面积九千平方米,将生产或组装方向舵、操纵、甲板机械和转向系统等重要设备。面对全球化趋势,中国造船业开始采取开放体系,以多种模式引进国外技术和制造商,建设大型设备配套基地,推动着国内船舶设备业发展。罗尔斯·罗伊斯能落户上海,对中国造船基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日本、韩国将造船能力向中国转移,国内造船业有准备但不充分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正在不断地深化。各种产业向最具资源禀赋优势的国家和地区相对集中,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是促使世界经济能够保持平稳持续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研究世界造船业近百年的历史,就可以发现一条明显的演变规律,即世界造船中心由西方国家逐步向东方国家转移。当前世界造船产业的转移,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韩国同欧洲争夺霸主地位一样,产业转移的方向已经开始转向中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从国际船舶市场发展的趋势看,当前的日本和韩国造船企业虽掌握了先进的造船技术,但迫于日益高昂的劳动力价格和日益紧张的造船用地,促使他们一方面在技术研发上下功夫,提高造船效率,保持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则是加大在中国、越南等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力度,以期利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和土地优势,转移部分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造船行业的良好大环境下,我国的造船事业正在朝着世界第一的目标努力,船舶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发展造船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但我国造船企业与世界先进造船企业的差距依然很大,船舶行业要发展就必须重视信息化的建设,本文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国内造船行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强调以信息化推动我国造船业的现代化,实现造船业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广东造船》2012,(1):32-33
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2012第五届广州国际海事展2011,对中国船舶行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与全球造船市场停滞不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造船业这一年在造船完工量、年末手持船舶订单两项指标均呈现出高歌猛进的态势。与蓬勃发展的船舶工业相对应,伴随着中国  相似文献   

18.
2002年6月,胡锦涛同志在视察大连船舶工业时指出:"造船行业是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行业,我们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要利用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从改组、改造及管理等各方面下功夫,增强我们的市场竞争力,使我国造船业更上一个层次,扩大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中央领导对船舶工业大发展的多次批示也指出:我们要创建第一流的造船大国、强国.  相似文献   

19.
李若谷 《世界海运》2009,32(4):32-32
近年来全球贸易的快速发展,造就了全球海运市场和造船业的异常繁荣。在这种背景下,崛起中的中国造船业正在实现由大变强的跨越,其衍生出的船舶融资需求也越来越被各大银行看重。在次贷危机的波及下,全球造船市场也难以独善其身。在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动荡的形势下,造船市场将何去何从?金融机构相应政策将如何调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全球贸易的快速发展,造就了全球海运市场和造船业的异常繁荣。在这种背景下,崛起中的中国造船业正在实现由大变强的跨越,其衍生出的船舶融资需求也越来越被各大银行看重。在次贷危机的波及下,全球造船市场也难以独善其身。在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动荡的形势下,造船市场将何去何从?金融机构相应政策将如何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