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1篇
公路运输   103篇
综合类   25篇
水路运输   21篇
铁路运输   17篇
综合运输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监测监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讨论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监测监控过程中,有限元计算,线形监测,应变测量等方面的技术问题。描述施工预拱度控制的神经网络后期预测技术和应变测试原理及方法,分析测试应力的诸多影响因素,对桥梁的线形,合扰段相对高差的控制,确定实际结构的真实应力,桥梁的施工及安全使用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与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路隧道工程品质亟待提升。从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和人民需要3个维度分析开展公路隧道提质升级行动的时代背景,从8个方面解读其深刻内涵,并详尽阐述公路隧道提质升级的总体思路和技术要点。强调应关注的重点区域是隧道洞口、洞身和路面,最需要补齐的短板是通风、照明、消防、逃生疏散、交通安全设施以及智能化管养平台,并提出“设施是基础、安全是根本、养护是关键、管控是核心、预案是保障、品质是追求”,建议大力推进公路隧道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安全、服务协调发展,打造安全、绿色、智能的公路隧道,助力我国由“公路隧道大国”迈向“公路隧道强国”。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由于隧道施工断面大、在开挖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难以通过施工通风排除的问题,对秦岭天台山隧道(双向6车道)施工过程中钻孔、爆破、出渣、喷浆等不同工况下的隧道粉尘质量浓度进行现场实测,并根据现场实测结果,对隧道内各工况施工粉尘分布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提出适合于大断面隧道施工的粉尘控制措施。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出渣和喷浆工况下,粉尘质量浓度超过规范要求数倍。通过数值模拟得到: 1)靠近掌子面40 m区域内粉尘质量浓度不稳定,下降趋势不明显; 2)在布置风管时,风管末段至掌子面距离建议取为60~80 m,以保证新鲜风以较大的喷射面抵达掌子面; 3)建议采用附壁风筒降尘+车载除尘方案,除尘效率达95%,能有效处理隧道各区域粉尘,且对施工造成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地下交通转换平台内通风系统的合理布局,采用比尺模型试验和CFD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射流风机和通风组织对地下交通转换平台内气流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 1)当联络通道内风机射流朝向敞开段时,为使风机升压系数Kj最大,630 mm、900 mm、1 120 mm射流风机的布设位置应距离敞开段分别大于40、50、65 m; 2)大口径射流风机具有更大的Kj,但占用的断面空间更大,且射流诱导段更长,应根据联络通道长度和高度合理选择射流风机口径; 3)地下交通转换平台的通风组织不宜采用同侧开启方式,采用对角抽吸方式时,联络通道内的污染物混入比最低、通风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1 我国交通现状 目前,我国发达城市的道路交通工具主要有公路交通和轨道交通.在一些中等城市,汽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包含公共汽车、出租车和私家车;轨道交通包含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等. 1.1 公路交通的主要特点 公路交通普遍存在运量小、尾气污染、不安全、不准时、运输效率低下、容易造成交通拥堵,从而间接地损害其他社会成员公平享受道路交通的权利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采用ANSYS软件建立某双塔斜拉桥的有限元模型,计算全桥不同位置斜拉索的突然破断对剩余结构造成的动力响应,通过对比,获取造成最大动力响应的斜拉索位置。同时,对破断拉索位置进行参数分析,找出断索分析中的关键拉索,所得结论期望用于工程设计中的断索工况校核。  相似文献   
17.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lleviate the shortage of urban resources,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residents. I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status of underground space utilization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th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in China are analyzed. Combined with the general trend of intelligent, green, deep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China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foreign cities, the status quo of domestic underground commercial street, underground road and parking system, subway, integrated pipe gallery, underground complex, underground municipal system, underground storage and logistics systems,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 specifications are analyzed, respectively. The shortcomings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management mechanism, urban planning, development protection, information sharing,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od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China are analyzed in depth. Combined with the general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green, deep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nderground space, it is proposed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key technolo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ground spac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verall planning, innovativ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income models and policies and laws that are in line with national conditions are needed.  相似文献   
18.
故障现象一辆吉利金刚轿车(采用电子节气门),累计行驶3万km,出现发动机工作不正常,怠速不稳,转速在830r/min~1500r/min游车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结合山区高速公路特点,介绍山区桥梁设计中跨径选择原则,其结构体系宜采用的形式以及桥梁和路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针对卵石地层小净距隧道围岩整体性与稳定性差、施工中易坍塌、围岩相互扰动大的问题,通过FLAC 3D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对卵石层小净距隧道左右洞合理净距和先后行洞掌子面安全纵向间距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当净距不大于6 m时,隧道地表沉降槽呈“V形”,沉降最大点位于中夹岩顶部;随着净距大于6 m,隧道拱顶部位地表沉降逐渐超过中夹岩顶部,地表沉降槽呈 “W形”。2)当2洞间净距不大于6 m(约1倍洞跨)时,2洞开挖后围岩压力叠加效应明显,极易发生失稳;当隧道净距大于18 m时,可按分离式隧道进行设计; 3)随着先后行洞间掌子面纵向距离的增加,后行洞施工对先行洞的影响逐渐减少,当纵向间距达到30 m(4.6倍洞跨)时,这种影响基本可以不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