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5篇
综合类   5篇
铁路运输   10篇
综合运输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内轴箱式轻轨转向架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小强  赵洪伦  沈钢 《铁道车辆》2000,38(Z1):113-116
简要分析了轻轨交通的特点及轻轨车辆转向架的设计要求,介绍了国外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及铁道干线车辆中的几种典型的内轴箱式转向架的结构形式,在分析了内轴箱式转向架各部分设计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六轴单铰轻轨车辆的内轴箱式转向架设计方案,并对该方案的垂向和横向动力性能进行了计算机仿真。  相似文献   
12.
沥青路面的平整度,是沥青面层施工时摊铺的沥青混合料松铺厚度经过碾压设备碾压后的变形程度。若碾压后变形是等值或差值微小时,成型的路面就平整,反之路面就不平整。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应用敝车调车工况车钩力实测试验数据,通过瞬态响应仿真分析获取车体结构动应力的方法,阐述了模态瞬态响应分析法,验证了采用该方法进行有限元仿真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车体关键部位的二维应力谱。  相似文献   
14.
夹层板结构的特性及其在轨道车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夹层板结构的强度、隔声等特性.及夹层结构在轨道车辆结构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对铝合金夹层板结构和普通钢结构客车车顶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了其强度和刚度性能,表明夹层板结构在轨道车辆轻量化设计中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前刮水系统的电动机、传动机构、刮臂、刮片以及刮水系统所处的周边环境来分析噪声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相应优化方法,以帮助人们认识刮水系统的噪声问题,提高用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轨道车辆乘员二次碰撞伤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我国铁道车辆客室设施与布置,参考欧洲和美国的轨道车辆乘员伤害仿真、试验和评价标准,采用Madymo HybridⅢ 50百分位假人对轨道列车碰撞事故中乘员二次碰撞的过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和伤害分析,比较了不同客室布置方式、不同接触刚度、不同的座椅间距等对乘员伤害的影响.研究表明,同向布置、合适的座椅靠背刚度和座椅间距能减小乘员的HIC值和碰撞的相对速度,从而减小乘员伤害.客室的内装材料也应从被动安全防护的角度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7.
以济南长清黄河大桥多跨连续钢桁梁主桥工程为背景,分别建立了大桥未隔震及采用摩擦摆支座(FPS)隔震的空间有限元分析模型,并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对考虑滑动支座摩擦效应前、后的结构响应进行了计算,讨论研究了滑动支座摩擦效应对未隔震及隔震后大桥地震响应的影响,给出了不同情况下考虑摩擦效应的建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滑动支座摩擦效应对未隔震及隔震后大桥地震响应均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对于多跨连续梁桥,当采用弹塑性抗震设计方法时,宜适当考虑滑动支座摩擦效应的作用,但摩擦系数取值不宜过大。当采用减隔震技术时,未隔震桥梁结构地震响应主要用于把握其抗震性能和抗震需求,可不考虑滑动支座的摩擦效应;减隔震设计中应适当考虑滑动摩擦效应,尤其是滑动墩数量较多时,应将摩擦系数在0.01~0.03范围内浮动进行验算,以同时保证隔震墩、滑动墩地震响应和主梁位移响应均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利用酶联亲和组化法检测80例甲状腺良恶性肿瘤雌、孕激素受体(ER,PR)。结果显示:ER,PR阳性率与肿瘤良恶性、分化程度、性别有关。提示:ER,PR可作为甲状腺癌的一个生物学标记,有助于预后判断。ER是影响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的一个重要因素,ER,PR阳性细胞可为进一步研究雌、孕激素对甲状腺肿瘤的作用机制提供一个线索。  相似文献   
19.
根据实测的动应力数据,运用雨流计数法编制了二维应力谱,并在已知材料P-S-N曲线存活概率为50%和95%的情况下,推得任意存活概率的P-S-N曲线的方法.进而得到存活概率为99.9%的P-S-N曲线.对某地铁车辆的转向架构架进行了不同可靠度下的疲劳寿命预测.  相似文献   
20.
为了准确计算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梁斜截面抗剪承载能力,设计3组(共9根)不同钢纤维掺量的混凝土梁试验方案。通过对比分析试验结果、我国规范和欧洲规范设计理论,得到以下结论:2种规范进行构件抗剪承载力计算时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本次试验中的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梁,2种规范设计值相差不大,设计误差值均在-20%左右,具有充足的安全保证。根据本次试验结果分析,我国规范的设计误差主要是因为钢纤维增强系数取值偏小导致的,建议针对钢丝切断异形钢纤维的影响系数βv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