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5篇
公路运输   5篇
综合类   31篇
水路运输   2篇
铁路运输   13篇
综合运输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1.
轨道交通网络化客流特征分析与总结,对于提高轨道交通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分析北京轨道交通各条线路的客流成长规律,其中重点分析2007年以来每开通1条新线对既有线网、线路、所涉及车站的影响;分析线网客流特征,主要包括分析各线上下车量时空分布规律、乘坐距离分布趋势、换乘客流时空分布规律、高峰小时客流特征及不均衡性、断面流量特征等;从目前的客流特征出发,分析线网规划、工程设计、运输组织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32.
制动控制单元BCU的正常运行对机车安全行驶具有重大的作用。文章基于冗余控制思想,提出了双CPU冗余控制热备份方案,设计实现了基于热备份技术的双CPU冗余控制,详细叙述了BCU的CPU控制板和双PC104控制板冗余控制的系统组成和软硬件设计,并分析了双CPU冗余控制的可靠性。该技术可有效地增强BCU工作的可靠性,提高了机车的制动性能,保障了长区间机车运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3.
介绍了倾斜挡土墙扶正施工过程的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34.
区域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络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区域轨道交通面临战略任务的分析,提出区域轨道交通的4个层级划分:国家级战略大通道、区域轨道交通走廊、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中心城及二级城镇局域网轨道交通。阐述各层级轨道交通网络的功能定位以及对新型城镇化的策应关系,并给出区域轨道交通规划的具体要求。提出当前区域一体化轨道交通发展中须重点审视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涉及各层级网络功能的兼容和代偿、网络衔接、通道资源的合理配置、多元化运营模式、枢纽级配体系、需求分析理念等方面。最后,针对转变规划理念、协调上位规划、法规与技术标准、轨道交通车站与周边用地一体化开发,以及建设模式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5.
构建适应不同需求层次、多模式有机融合的轨道交通体系已成为服务北京都市圈交通需求的必然抉择。首先分析北京市现状轨道交通网络规模、功能层次以及与城市空间扩展的适配性。按照服务水平和层次多样的出行需求特征,将北京都市圈范围内轨道交通划分为4个主要功能层次并分析其功能和服务范围。针对轨道交通发展模式单一的现状,提出北京市郊轨道交通发展策略,即规划范围应打破行政边界,重视市郊轨道交通对中心城轨道交通网络运能的缓解作用及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以及市郊轨道交通与中心城衔接、既有国铁资源利用、建设时序和投资模式等。  相似文献   
36.
北京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轨道交通线网客流特征实质上是车站客流时空分布叠加及交换的效果体现,通过分析车站客流的波动性,发现北京轨道交通系统在不同时间维度和区域范围均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特征。针对车站特点进行聚类分析,归纳出周边不同用地类型的车站客流时空分布差异性特征规律,并进一步分析了进站客流和换乘站客流特征以及进出站客流接驳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市轨道交通发展提出应建立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系统和多样化的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方式;重视换乘站在网络中的合理布局,改进换乘站设计与运行组织;结合车站区位特征制定差异化接驳服务等建议。  相似文献   
37.
电力机车通用触发脉冲发生器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种新的用于电力机车主整流柜综合测试台的数字式同步触发脉冲发生器,对晶闸管触发的原理,硬件电路,软件编程做了详细的论述,实际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电路新颖,性能可靠,调度,维护方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38.
轨道交通车站超高峰系数是反映车站高峰客流特征的关键指标之一,是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设计规模的重 要依据。首先对超高峰系数的概念进行辨析,指出车站超高峰系数应为车站高峰小时内最大 20 min 进出站客流量 的小时当量与高峰小时进出站客流量的比值。然后,以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为实例,对其超高峰系数进行综 合分析,提出轨道交通车站超高峰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虽有约 74%的轨道交通车站超高峰系数 处于相关规范推荐值 1.1~1.4 区间,但另有 26%的车站超高峰系数处于 1.0~1.1 区间,低于规范推荐最小值;车 站周边用地性质、车站高峰小时进出站客流量及车站客流管控限流措施对车站超高峰系数的取值均会产生影响; 就业类车站超高峰系数取较大值的可能性更高;高峰小时客流较小的车站,其超高峰系数往往偏大,而高峰客流 规模超大型车站,其超高峰系数取值一般不超过 1.2;此外,轨道交通车站限流会降低其超高峰系数。  相似文献   
39.
轨道交通的跨线运营,将传统的“人换乘”转变为“车跨线”,可为乘客提供直达快速的出行服务,提高乘客服务水平并减小换乘站的客流压力。跨线运营可能涉及多个运营商,不同运营商有着不同的目标组成,因此在多运营商模式下,列车跨线运营的行车计划编制需考虑所有运营商的利益,当各方均可获利时,此方案才具备可行性。针对地铁与市郊铁路间进行跨线运营的场景,以地铁公司在跨线运营下增加的经济收益最大化以及乘客节省时间成本最大化为目标函数,通过设置收益率的方式保证跨线运营后市郊铁路公司的经济收益,并考虑线路通过能力、满载率水平以及可用车底数等约束条件,构建地铁向市郊铁路跨线运营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决策最优的各类列车发车频率、跨线运行交路以及轨道使用费费率。采用线性化方法对模型进行处理,将其转化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并使用CPLEX软件进行求解。案例结果表明,在政府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下,最优的跨线运营方案可以使地铁公司与市郊铁路公司的经济收益与独立运营时相比分别增加38%与10%;地铁至市郊与市郊至地铁的跨线乘客分别节省92.8%与57.4%的换乘时间。同时,灵活可变的轨道使用费率可以避免地铁公司过多的费用...  相似文献   
40.
随着城市化发展小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引起了城市中心区道路交通的严重拥堵,降低了出行效率.为此,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通过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形成地铁、快速公交与较为发达的地面公交相结合的公共交通系统,吸引小汽车通勤出行者选择驻车换乘(Parking and Ride,P+R),进入城市中心区.本文结合北京市轨道交通沿线居民小汽车出行和地铁换乘,形成小汽车与轨道接运的特点,在总结北京城市轨道网特征及规模基础上,通过个体意愿调查统计,构建P+R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对地铁5号线终端站天通苑P+R驻车换乘需求进行了预测,为P+R建设和公共交通吸引能力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