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6篇
综合类   5篇
水路运输   3篇
铁路运输   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韩建保  云志刚  韩双庆  张小兵 《汽车工程》2004,26(2):236-239,148
以韩国现代某型轿车前挡泥板拉深成形为例,利用有限元软件LS—DYNA的动态显式算法,仿真研究了汽车覆盖件拉深成形过程中,拉深筋对薄板成形质量的影响,其中应用线单元等效拉深筋的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在模具上设置拉深筋能够明显改善薄板的塑性流动质量,抑制发生起皱缺陷。  相似文献   
12.
沉降观测在高层建筑物纠倾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揭示沉降观测在建筑物纠倾过程中能够提供的变形信息和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对建筑物纠倾工程中沉降观测的布置方法、观测周期、观测时间以及观测数据的解读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通过沉降观测结果来指导建筑物纠倾———调整纠倾措施和纠倾方向、控制回倾速率等,可以有效保证建筑物回倾过程的"平缓、安全、线性",直至达到纠倾目标。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一类互惠共存的生物模型,利用比较原理、不动点定理和Lyapunov函数得到了此模型持续生存和存在唯一全局吸引周期解的容易验证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4.
玉树地震遗址补强加固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了7.1级强烈地震.居民住房大量倒塌,重灾区结古镇几乎夷为平地.为纪念这特定的历史事件,受地震破坏的玉树格萨尔宾馆被定位为地震遗址加以保护,需对其进行抢险加固,通过对格萨尔宾馆加固方案设计研究和施工的总结,为今后此类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结论:通过对格萨尔宾馆加固方案研究、设计和施工,总结出地震遗址加固保护工作的要点为:在加固工程施工前,首先对现场仔细调查评估,合理安排工序.先施工防止建筑物倾覆的工程,后实施对建筑物结构补强加固的工程;要根据对现场最新的实际调查和认识,要不断对加固设计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有效地做好施工安全和遗址的保护工作;加固施工期间和完成后,对建筑物主要部位设置监测点,通过动态监测,确切掌握建筑物的变形变化情况,以保证建筑物和施工人员的安和评价加固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高液限土开裂的室内试验与工地现场试验,得出在室内试验条件下,路基的开裂对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回弹模量的损失在10%左右,而在现场试验表明路基开裂其强度指标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进入运营阶段的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越来越多,这些隧道在运营过程中逐渐出现渗漏水、错台、接缝张开等病害,分析结构变形趋势及养护措施至关重要。研究以扬州瘦西湖盾构隧道为例,通过为期一年的全线拱顶沉降、道面沉降、周边收敛的测量及病害的检查,给出了隧道内结构变形较大的位置和变形量,统计了隧道内病害的检查及养护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编制出《瘦西湖隧道养护指导手册》,为保障隧道安全运营提供规范性的养护措施及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大力倡导“互联网+ ”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水下隧道搭建起以传感技术为基础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该系统实现了运营期隧道结构安全的损伤识别和量化分析,给隧道养护管理带来了便利。然而,部分水下隧道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数据无法读取、评估决策机制失效等问题,给管理者带来不便。研究项目以南京某隧道、扬州某隧道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资料查阅、现场检查、仪器测试等手段,详细分析了隧道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运营现状,并探讨了水下盾构隧道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实施的注意事项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故障现象:一辆2002款帕萨特B5 2.8L V6轿车,行驶里程240000km。因车辆前面受过严重的碰撞,造成正时皮带断裂,气门顶弯。修复后,发现怠速时发动机严重抖动,整个驾驶室都震动得比较厉害,但将发动机转速提高到1000r/min时,故障现象就消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微型桩以其桩径小、承载力高、工艺简单等诸多优势在地基加固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对黄土地区微型钢管桩的承载性能研究还相对匮乏。故本文依托某实际加固纠偏工程,进行现场微型钢管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试验,并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进行验证,以此研究大厚度黄土地区微型钢管桩的破坏模式和承载性能。研究结论:(1)微型钢管桩由桩身材料决定的承载力最大,由桩侧阻与端阻确定的承载力最小,由稳定性决定的承载力居中;(2)在桩正常工作条件下,微型钢管桩的实际承载能力远大于理论计算值,是理论计算值的1.3倍以上;(3)微型钢管桩具有良好的承载性能,长细比达到400仍表现出良好的工作状态;(4)在工程实践中,设计超大长细比微型钢管桩,既不经济又容易发生屈曲失稳破坏;(5)本文研究可为在黄土地区微型钢管桩的承载性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